张小蓓;张炜
券商再现乌龙,而主角仍是光大证券(601788.SH)。
8月19日,光大证券国债交易买卖再次出现“乌龙事件”,随后公司网站给予证实,并表示正与对手方进行沟通与协调处理。
就在上周五,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开展ETF套利交易,就发生了堪称可以载入史册的重大乌龙事件,致使A股市场大幅波动。目前,光大证券已被立案调查,策略投资部证券自营业务活动也已被暂停三个月。
从投行项目被立案调查、到策略投资部再遭立案调查,光大证券的风控体系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拷问。
发布会难澄清事实
18日晚间7点,光大证券在其总部4楼召开了“8·16乌龙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多位高管悉数出席,然而发布会最终却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外界的诸多疑问仍未得到彻底解答。
事实上,当天下午,光大证券仅通知了包括本报在内的十余家媒体参加发布会。记者需光大证券工作人员带领方可上楼。受邀媒体被要求仅有一人可参加发布会。未受邀请媒体的记者则无法入场。
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经纪业务部总经理兼董秘梅键、衍生品部门负责人杨剑波、助理总裁杨赤忠等管理团队均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
徐浩明首先对“8·16事件”发生进行了解释,并向投资者道歉,同时表示将本着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原则,妥善处理好现货持仓与期指空头合约。
根据证监会通报的初步核查情况显示,尚未发现有人为操作差错,此次事件系公司系统设计缺陷所致。
针对该系统已正式运营四个月,为何仍出现故障的疑问,光大证券方面解释称,公司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与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前者由公司自行研制,后者购买于上海铭创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软件运行过程中,如果订单执行系统在150秒内没有反馈汇报,它就认为前面的一揽子股票没有被执行,在后面就会把前面的代码再执行一遍。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系统的逻辑判断出现了失误,最终造成了系统自动生成大量订单。此次事件给光大证券造成的总亏损截至18日已达1.96亿元。
而外界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在公司系统发生错误导致股指大幅波动后,一直到公司发布公告之前,所进行的做空行为,是否涉及到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
对此,梅键认为,上述操作系统本身就是风险对冲系统,加空单是本能为对冲风险,“是国际惯例,不是主观为之”。并否认了海外资金的传闻,强调所有资金均为自有资金。
尽管仍有众多问题待解,但光大证券最终以时间为由,匆匆结束了发布会。
梅键最后亦表示,公司会全力以赴,认真配合证监会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投资人可能出现的损失,将“依法履行职责义务”。
18日晚间,光大证券分别收到了中国证监会对其立案调查的通知书、上海证监局关于2013年8月19日至11月18日三个月期间,暂停公司策略投资部证券自营业务活动的事先告知书。
19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对其发出《关于对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限制开仓监管措施的决定》,自2013年8月19日起,将对光大证券自营业务股指期货交易采取限制开仓措施。
国债交易再现乌龙
“8·16乌龙事件”仍在继续发酵,让人没想到的是,光大证券国债交易再现乌龙。
8月19日下午,光大证券公告称,当天上午公司金融市场总部在银行间本币交易系统,进行现券买卖点击成交报价时,误将12附息国债15债券卖价收益率报为4.20%(高于前一日中债估值约25个基点),债券面额为1000万元,后被交易对手点击成交。
对于上述失误,光大证券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正与对手方进行沟通与协调处理。据相关媒体报道,此次国债双边报价的对手方为地处江苏扬州地区的江都农村商业银行。
随后,本报记者致光大证券董秘梅键,其表示目前并不清楚该事件处理到何种程度,此事属于光大金融市场总部负责。不过,截至发稿,记者并未联系到金融市场总部相关负责人。
经过计算,此次国债交易失误使光大证券损失约5万元。尽管损失金额微乎其微,但该事件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在债券市场,一天波动10BP就已经幅度很大了,光大的这次交易,一下子拉高了几十个BP。”一位债券人士告诉记者。多位券商人士向记者感慨,“光大的内控做得也实在太差了!”
上述债券人士介绍,一般情况下,价差太大应该会引起公司内部注意的,即便坚持高价差卖,也应该由级别高一点的负责人或专门人员进行审批。而在价格方面,若过多偏离市场价格,也不可能轻易下单成功。
12附息国债15(120015)为2012年记账式附息(十五期)国债,期限为10年,于2012年8月23日发行,发行额为300亿元,发行价为100元,票面利率3.39%。
根据银行间交易市场数据,上午9:25分左右,光大证券卖出一笔10年期国债双边交易,卖出收益率4.20%。一家大型银行为该交易买方,收益率4.04%。价差偏离十分明显。
“收益率基本上都是对峙在市场收益率的5BP以内,最多10BP。如果是20BP已经很奇怪了。即便急着卖也完全可以挂在4.05-4.10之间,而且市场对10年国债一般都比较谨慎,不太会上蹿下跳太高。”上海一名债券人士表示。
国债交易乌龙,无论是在损失金额还是对其他机构影响上都十分有限,远不及“8·16事件”带来的影响大,然而,该事件仍然被业内人士热议。“说明公司的内控的确太成问题了。”一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