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行政化仍是债市改革核心

2013年05月20日 01:27  第一财经日报 

  董云峰

  前不久引发债市震荡的稽查风暴,逐渐进入治理整顿阶段。当此之时,一些市场人士呼吁借机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监管机构,改变现有的多头监管格局。需要警惕的是,统一监管的呼声背后,隐藏着加强行政管制的诉求。对此,亟须重申:去行政化仍是债市改革的核心。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此次稽查风暴打击的利益输送问题,其根源在哪里?在近期沸沸扬扬的讨论中,形成了一些共识:一是行政审批带来的权力寻租;二是市场定价不够透明;三是金融机构内控不严。

  前二者毋庸赘言,为何机构内控不严要归结于行政化?这是因为,目前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均为国有企业,它们掌握了绝大多数金融资源,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容易形成无人负责的“软约束”格局,广遭诟病的丙类户问题往往缘于此。

  毫不夸张地说,当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利益输送问题,归根到底是市场化程度不够、行政主导市场的结果。

  回到本文主题,如何统一监管?一种方案是从顶层设计上着手,由决策层先制定和完善一批法律法规,确立市场化发展框架,厘清监管与市场的边界,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改变现有的多头监管局面。必须承认,这是最理想,也是最不现实的方案。

  与之相反的是缺乏顶层设计的统一监管,而是直接将多头合一,其实质是行政权力的再分配。这真是市场发展所必需的吗?显然,行政权力的统一不是市场发展的目的,只能是手段;不是市场发展的充分条件,最多是必要条件。

  更重要的是,既然行政化原本就是阻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在没有将监管权力关进笼子的前提下,所谓的统一债市监管,很可能意味着更强大的行政化。而这,对市场而言,福兮祸兮,还需要论证吗?

  债市监管统一,不应该是为了统一而统一,一切出发点应当基于市场发展需要。如果这场稽查风暴的结果是行政管制的强化,而非借此反思行政管制之弊,无异于南辕北辙。

  从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来看,一种并非最优却最具可行性的改良方案是,在监管协调的基础上,维持多头监管竞争,通过“鲶鱼效应”激发监管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意识,以此推动市场的发展与创新。

  只有进一步淡化行政审批,进一步推进国有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我们才能期待一个更为干净和阳光的中国债券市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日本正式要求中国解释发射探空火箭一事
  • 体育英超弗爵告别曼联5-5 阿森纳进欧冠 视频
  • 娱乐李亚鹏王菲想生儿子:人都会追求完美
  • 财经湖南当地米厂自检大米镉超标约50%
  • 科技日本移动互联巨变:iPhone入侵浴火重生
  • 博客马未都:在地方博物馆见到今古奇观
  • 读书公车车祸引出的贪腐大案:中堂
  • 教育学业账盘点:30万学表演毕业月薪才3000
  • 育儿人贩因小孩聪明卖不出去将其溺死(图)
  • 水皮:黄金的下跌之路才刚刚开始
  • 杨涛:面对热钱我们应该警惕什么
  • 张庭宾:人民币升值逼死中国制造
  • 叶檀:十年内中国无农业户口
  • 商寅泉:房市政策变动呈箭在弦上之势
  • 张明:关于中国外汇储备的几个问题
  • 雷思海:美国退出QE忽悠世界
  • 黄凡:明星炒股巨亏说明了什么
  • 王德培:装傻充愣的人民币
  • 姚树洁:火箭提拔是官场最恐怖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