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债券系列专题报告:银行理财专题,“阳光下的影子-中国影子银行分析”

2012年12月24日 14:00  新浪财经 微博
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徐寒飞


  核心观点:

  广角影子银行剪影

  影子银行目前较为认可的定义是“从事信用中介的非银行机构”。FSB于今年11月发布的《2012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中统计,截止2011年全球影子银行体系资产规模增至67万亿美元。社会融资总量口径下的影子银行相关项目并未全部覆盖银行理财、信托公司、券商资管等其他非银主体所提供的信用,如果将“信用中介”的内涵也扩展到针对同业机构的信用行为,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在30万亿的水平。

  探究影子银行本质和风险所在影子银行事实上是市场化融资的代名词——非银行机构利用金融市场获取资金进而行使信用中介职能。从海外围绕影子银行的焦点问题来看,很大部分是对其所依赖的批发金融市场融资(同业市场)不稳定性的担心。同业负债的脆弱性会加大体系流动性风险,而由于其非连续突发和非线性传染的特点,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很难单纯依靠计提资本等传统方式来完成。

  国内影子银行阴霾渐进?

  影子银行问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与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和信托业近年来的飞速扩张有关,各类机构创新业务的开展几乎都以跑马圈地式的野蛮生长为特征,粗放经营和逃避监管约束的本质也因此而饱受诟病。国内外影子银行其实存在较大区别,海外影子银行融资高度依赖同业市场,并且高杠杆特点突出。国内类影子银行机构最根本的负债来源是储蓄资金,并且杠杆程度非常轻。但两者间依然存在着共同的问题——负债的稳定性状况堪忧。

  具备影子银行相似风险点的其实是银行表内同业往来业务,但“表内”二字障目使得市场忽略了真正的风险,这一监管盲区比影子阴影更应令人担忧。

  影子银行去向何方

  因为银行理财采用了借新还旧式期限错配的操作模式而将其归为“庞氏骗局”范畴有失公平。期限错配的运作模式本身无可厚非,核心问题聚集在流动性管理层面。银行理财资产池内确有真实资产,预期收益率也未明显高估。影子银行真实风险当低于市场普遍担心,但舆论压力和群体恐慌可能倒逼监管在政策力度上大幅加码。

  监管对影子银行问题的关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影子银行的管理问题“宜疏不宜堵”——体系得以发展至今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休戚与共。从截止目前央行和银监会的举措来看,也基本延续了这样的调控思路,对比担心影子银行收缩更应为投资者所高度重视的,当是央行为此可能采取的长时间收紧流动性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新华社披露习近平工作生活与家庭 旧照
  • 体育英超托雷斯助切尔西8-0 范佩西追打对手
  • 娱乐赵本山小品被曝已敲定 小人物带徒弟
  • 财经北京房市有点疯狂 客户不敢花时间谈价
  • 科技FIT系列应用创始人冯华君病逝 年仅31岁
  • 博客中国人应尊重卑微的鸡 老子怎成吊死鬼?
  • 读书作为教主的东方孔子与西方耶稣谁更高明
  • 教育家长攀比致留学泡沫 四六级真题
  • 育儿十年前男幼师半数改行:待遇低择偶难
  • :京广高铁2727元商务座票并不贵
  • 黄生:平安股权转让背后不大可能是肖建华
  • 王德培:中国金融混业有什么前景
  • 罗天昊:学习土耳其文化变革
  • 宋文洲:国企兴旺 民生无望
  • 端宏斌:末日论的信徒真的会认错吗
  • 洪平凡: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展望
  • 叶楚华:房价飙涨时代已终结
  • 姚树洁:中国要重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 郑风田:一号文件为何聚焦农业经营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