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私募债借道分级 提振销售尚存疑

2012年11月07日 09:19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柳灯

  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难,券商欲通过分级设计提振销售,但实际效果尚需观察。同时,放开私募债需谨慎,有待监管层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分级设计提振销售

  据Wind资讯统计,6月至9月,分别有26只、9只、12只、5只私募债完成发行,总金额分别为26.83亿元、9亿元、14.4亿元、4.9亿元,平均票面利率分别为9.22%、8.96%、8.56%、8.84%,最高利率分别为13.5%、11%、10%、10%。 10月,4只私募债中,2只利率为9.5%和8%,3只总金额为4.3亿元。

  公募基金似乎也不热情,除汇添富专户基金,仅3只基金以私募债为投资标的。私募债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为提振销售,券商开始创新。

  据了解,在私募债销售过程中,与基金专户、信托等产品绑定,将产品按照一定比例分拆成优先级和劣后级,优先级获得5%左右的固定收益,劣后级承担较高风险和可能高达15%的收益。

  多家承销商表示,正计划通过结构化设计来提振私募债销售。也有基金公司表示,随着市场扩容、投资主体增加,以及基金专户投资单一券种比例限制的松绑,将深度介入这一领域。

  目前,市场上尚未大规模推出这类分级产品,在风险分散、具体运作等方面,其也尚需进一步获得投资者、监管部门认可。

  “分级设计对私募债销售有一定促进作用。听说有券商在这么做,基金、信托也可以做类似的产品。 ”上海某券商固定收益部研究员告诉本报记者,私募债的评级比较低,甚至没有评级,所以想进银行资金池很难。采用这种方式,能通过一些银行的审批流程,通过银行募集优先自己,把产品的规模做大。同时,也能解决一般情况下,因评级过不了关,银行不能直接购买私募债的限制。

  实际效果或不大

  “但是否能对销售有很大改观不太好讲,毕竟刚刚推出来,市场做的也不多,还得观察一阵子。 ”上述固定收益部研究员表示,目前私募债销售主要还是看承销商的承销能力,承销实力不够的,可以尝试分级设计。

  “从销售的角度,分级设计细分了投资者,高风险偏好者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稳健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优先级参与,进一步拓展了目标客户的范围。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代宏坤[微博]告诉本报记者,理论上会促进销售,但实际上到底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还要再具体看。

  “理论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估计实际效果不会很大。 ”ChinaVenture投中集团[微博]分析师李玲告诉本报记者,5%的优先级收益率,对投资者并没有特别大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理财产品也能达到这个收益率,私募债有违约风险,从风险收益对等看,吸引力有限;15%的劣后级收益率,肯定会在流动性、资金选择等方面有各种限制,15%能否保证也不太好说。

  “分级产品做私募债应该有很大问题吧。私募债存在流动性问题,一个产品实际投资比例不会很大,也没有完全匹配的运作方式。 ”新浪仓石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骏则告诉本报记者,券商层面,第一批做私募债的都亏钱了,在盈利情况这么差的情况下,不会在一个不盈利的业务上投很大精力。

  “要提升销售,肯定不能靠券商单方面设计分级产品来提高,根源上还是得从中小企业入手。 ”李玲认为,考虑各种风险,低于10%的票面利率已不足以吸引投资者;票面利率加上承销、担保等费用,实际利率超出10%,对企业负担太重,优质企业可以选择其他渠道。这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

  尚待制度完善

  截至10月底,沪、深交易所已接受私募债发行备案126笔。私募债发行放缓,面对中小企业依旧强烈的融资需求,是否该适当放开私募债审批,让更多企业发债?

  “私募债目前发得这么多,是否放开还是应该慎重。”代宏坤告诉本报记者,因为私募债风险非常高,不需要评级、没有净值产要求、发行规模不受太多限制,比国外标准还低,完全放开的话,会造成比较坏的影响。

  “现在发行进度逐渐放缓,审批严格可能是为了更多地保护投资者。同时,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企业可能觉得10%的利率太高,不太愿意选择私募债方式。两方面的原因都有,而不是放开审批就行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监管部门从制度完善这方面入手。 ”李玲告诉本报记者,希望监管部门能够更加完善监管、评级、发债之后整个市场的偿付体系建设等制度,使风险和收益对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洪平凡:20国集团的政策方针可能步入歧途
  • 王小广:民资最宜进入哪些行业
  • 石建勋:人民币汇率不应再紧盯美元
  • 太友:不让百姓因病致贫彰显社会进步
  • 真看不懂:忽必烈总理大臣的金融手腕
  • 叶檀:日本恐龙倒地缘于岛国心态
  • 何帆:我和写作的半生缘
  • 吴玉慈:中美人民开车时间为何反向变化
  • 石建勋:热钱来袭 怎么看怎么办
  • 熊鹭:税收说明为何各级政府都爱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