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债基收益急剧滑落 债券牛市可能已经终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5日 01:2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曹元

  当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者欢呼雀跃时,债基的投资者则是一番相反表情的面孔。

  2月3日,上证国债指数下跌0.40%,收于120.26点,创出自2005年11月9日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2月4日,该指数继续下探,收于120点,跌幅0.22%。这两天债基也是延续1月份走势,大部分收益率沦陷至“绿区”。(根据银河证券的统计,63只(A、B、C各算一只)债券型基金中仅有13只取得了正收益,占比仅为20%。)债基此时也遭到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大量赎回。

  去年一路走牛的债基在牛年开年便遭遇“熊”的袭击,有机构判研,债基牛市到头了。

  初具“熊样”

  2008年的证券市场的熊市成就了债基的牛市。当年国债指数、企债指数分别上涨了9.4%、17.11%,成立满一年的债券型基金(分级计算)净值平均增长6.63%,其中仅有5只偏债型基金净值下跌,其余债券型基金全部获得正收益。债基也成为基金扩容的主力军。从2007年底的34只猛增至2008年底的85只,数量增加了1.5倍,甚至超过2007年之前所有债基的数量的加总。债券基金份额从2007年底的575.92亿份扩张至1722.43亿份,足足扩张了2倍。

  在1月初,机构对2009年债市走牛依然乐观。有机构报告称,债券基金恐难维持平均6.6%左右的收益率,但仍能获取合理的正的低风险收益,预计运作合理的不含二级市场股票的债基仍可能达到4%-6%,仍然优于定存。

  然而债基的牛市在今年1月戛然而止。1月份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累计涨幅分别为9.33%和8.17%,也是6年来上证综指的最大首月涨幅。与此同时,去年全军覆没的股票基金在今年1月份首次实现了正收益。但受累于国债指数的连续下挫,债券型基金1月份的平均收益率下跌了0.55%,为多年来罕见告负的月份。2月初债基继续萎靡。截至2月4日收盘,国债指数年内已经回调0.99%。

  由于债基财富效应的消失,投资者将资金从债基中纷纷抽走。甚至自家公司也不例外。2月3日,中信基金公司赎回旗下中信稳定双利债券基金份额共计6000万份。要知道中信稳定双利可曾是2008年证券市场的收益冠军,当年以12.72%的收益率称雄基市。此事件显示出机构对债基悲观的判断。深圳某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则介绍,眼下确实已有不少投资者赎回债基转投股基。

  江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魏凤春认为,债基牛市快到头了,债市已经透支了至少一次27个基点的降息空间,但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短期内可能也就存在一次降息可能。

  中投证券债券分析师何欣也称,即便债券跌了一些,但现在还是贵了。

  另一方面,魏凤春指出,今年无论是企业债还是国债,都会大大提高发行量,供给增加,价格自然下落。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近日发布的中国债券市场分析报告中预计,2009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新增规模有望达到近万亿元。而因财政赤字扩大,报告预计全年的国债发行规模在1.4万亿元。雪上加霜的是,债券的需求已经出现下滑现象。来自中国债券信息网的数据进一步显示,今年1月份基金的债券托管量环比下降近900亿元。基金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要做空者。债券的另一大客户银行亦对债券表现出了冷淡。宏观经济已经出现回暖态势,银行资金投向企业贷款的意愿增强,将对债市的资金需求量形成不利影响。1月份估计1万亿元的新增贷款即可说明。

  如此造成债市交投下降,2月3日,国债全天共成交89万手,虽较2日成交42万手明显放大。但交易中的49只国债有1只上涨,1只持平,25只下跌,22只未成交。

  中投证券首席分析师丁俭认为,股市近期的回暖,跷跷板效应也分流了债市的资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报道:

    涉美有毒债券施压年报 工行称损失有限

    债券急跌 机构浮亏被逼卖券

    股市走好 基金抛债券买股票

    基金抛售债券空间不大

    债券收益率大幅下滑 基金弃债转股

    节后理财:债券投资唱主角

    债基难维持去年牛市高收益

    债市大幅回调 债基月度收益率首次下降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