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期理财产品给出高收益 换仓隐性费用不低

2013年07月06日 05:39  21世纪经济报道 

    神一样的理财产品设计 超短期限这颗地雷

  本报理财数据分析员 刘振盛 上海报道

  李景(化名)是上海一家企业的高管,最近她手上有100多万元闲置资金。资金刚转入活期的那两天,她就开始频繁收到银行理财经理发来的产品信息:因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基本达到5.5%-6%,少量产品甚至还给出了7%的收益率。

  李景开始觉得有点心动,但她也担心如此高收益是否存在陷阱。于是,她向一位老朋友请教,此友刚好买过一款93天、收益率4.3%的理财产品,当时已属较高收益。“千万别被高收益‘蒙蔽’。”李的这位朋友坦陈。

  本期产品报告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最近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实际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首先,由于产品期限都很短,看起来很高的年化预期收益,实际拿到手的并不多;其次,产品募集期不短,其间资金的空置成本高;再者,如果将投资在其他品种的资金转过来抢购理财产品,所付出的换仓隐性费用成本并不低。

  到期日的奥秘

  6月底,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凭借7%及以上的年化收益率抢夺投资者眼球。

  本报不完全统计,这类产品的期限都比较短,最长基本为2个月左右,多数仅有1个月左右。银率网产品信息显示,平安银行的滚动型产品——聚财宝现金溢2012年6号理财产品(特别计划)在6月底的年化收益率达7%,但期限仅7天。

  另外,南充市商业银行在7月初成立的A计划理财产品12060103号29期子产品,年化收益率也在7%,但期限也仅36天。民生银行2013年第083期(温情盛夏)02款增利期限也在35天。

  上海某股份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表示,这些产品只有投资产池资产才能获得这一收益水平,并且6月底的这些看上去收益极具诱惑力的理财产品,往往期限很短,投资收益实际并无想象中丰厚。比如,以100万元购买民生银行的35天理财产品,实际收益也只有6710元。

  7月份以来,虽然超高收益产品陆续退场,但收益率在5%-6%之间的次高收益产品依然接连发行。本报不完全统计发现,它们的期限同样短暂。

  譬如,光大银行[微博]发行的2013年2期E理财EB4801产品,收益虽然达到6.35%,但是期限只有53天。广发银行[微博]的2013年广发盆满钵盈130710-D81理财计划也给出6.2%的次高收益,不过产品期限也仅81天。其他正在发行的6款产品中,期限基本都在1-2个月的范围内。

  普益财富统计,6月的最后一周,共有253款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发行,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1%,环比大涨59个基点。

  收益率猛增同时,产品的短期化趋势也比较明显,与5月产品的平均期限相比,6月最后一周中1个月以下产品发行量占比从4.90%上升至8.70%;1个月至3个月产品占比基本保持不变;但是6个月至1年期(含)期限产品占比从12.56%下降至11.46%;1年以上期限产品占比从1.51%降至0.40%。

  另外,银行在这些高收益产品的到期时间点选择上也很有技巧。如光大银行的EB4801产品收益率达6.35%,它的到期日是8月30日(星期五)(银行可能会在次周一才返还本金、收益),并且刚好错过月底抢购较高收益的最佳时点。

  本报观察发现,多数产品在月初或者是中旬到期后,不少理财经理都会建议将资金等到月末继续抢购较高收益产品,而在这期间,根据资金存放方式不同,投资者一般只能获得年化0.35%-2%左右的较低收益。

  上述私人银行负责人表示,其实就是通过短期限、高收益以及到期日的设置,银行在留住存款资金的同时,也可将负债成本进一步降低。

  看不见的隐性成本

  投资者在抢购高收益产品时,或许要考虑到其中隐含的成本费用是否划算,主要包括募集期的收益损失、换仓手续费成本。

  熟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往往会遭遇这种情形:众多高收益理财产品被“秒刷”,产品额度刚发出来不久就被抢完,因此必须提前准备认购。认购完成后,投资者还需等待多天的募集期。

  某股份制银行发行的一款人民币债券及货币类理财产品,期限为63天,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6%。这款产品6月28日开始发行,但直到7月4日产品才正式成立,中间有6天募集时间,其间投资者的资金只能按活期利率计算收益。

  不少银行还在产品合同中规定,产品到期后,银行可以在3个工作日内将投资者本金和理财收益返还。按照银行的说法,这是因为必须要收到足额的资产组合处置收益后才能返还。在部分投资者的实际案例看,有的银行产品会在周五到期结束,但延迟至下周一才返还本金、收益。

  本报粗略计算,假设认购理财产品的资金空置期平均在5天,如果以10万元购买一款35天、年化收益率在6%的高收益产品,那么投资者最终获得的年化收益率会下降至5.2%左右。

  换仓带来的手续费隐性成本也不可忽视。

  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飙升的6月,受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影响,A股狂泻13.97%。因此有不少投资者忍痛将股票、基金斩仓,转向抢购高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但中间的手续费用却往往被忽略了。

  单从交易成本来看,目前抛售股票共需支付交易佣金和印花税两项,合计的手续费成本约在千分之二左右(即为0.2%)。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本都是按交易金额计算,而非年化成本。继续以上述产品为例,如果抛售股票转而购买该产品,35天的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非年化收益率)为0.58%,而此前支付的交易成本就已经达到0.2%。

  假设投资者是通过赎回股票型基金产品然后转投银行理财,支付的交易费率会更高。本报不完全统计,股票型基金的赎回费率中,如果持有时间小于1年,普遍在0.50%左右,债券型基金在0.1%-0.3%左右。

  不能忽视的是,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只是短期现象,到期后或者其收益率不再有吸引力时,投资者重新申购股票型基金产品还必须多付1.20%左右的认购费,债券型产品则是0.8%左右。

  总的来看,投资者将资金从基金产品与银行理财来回一圈,多花费的手续费成本就在1.7%-1.1%之间,相比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这项隐性成本非常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民党抗战老兵听闻被纳入社保喜极而泣
  • 体育NBA-火箭胜出!霍华德确定将投休城 视频
  • 娱乐网曝李天一案第5人信息:高中学生
  • 财经发改委:汽柴油价格明起每升降6分钱
  • 科技谷歌鲜为人知服务:足不出户遨游太空
  • 博客罗援少将:任何国家都打不赢中国军队
  • 读书极品婆婆凤凰老公:纸婚
  • 教育武书连:2013年704所大学实力分地区排行
  • 育儿姐弟疑捉迷藏躲进木箱窒息身亡(图)
  • 管清友:金融危机第三波已拉开序幕
  • 麒元:中国经济的下半年预测和建议
  • 李光斗:什么是埃及的品牌符号
  • 张明:应该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吗
  • 谢百三:中国股市十大缺陷
  • 雷永军:国产奶粉业五年内或全线溃败
  • 张卫星:谁能预测股市 我愿收他为徒
  • 巴曙松:香港需要找到新空间
  • 陈季冰:中国金融体系缺陷的镜像
  • 水皮:李克强经济学提法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