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瑾璞:微型金融在中国

2014年02月08日 14:07  中国金融杂志 

  编者按:近年来,微型金融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纷纷“试水”其中。目前国内关于微型金融的概念、发展主体及商业化途径仍有不同的理解,但这并不妨碍微型金融的实践与创新。为此,本刊编辑部组织相关专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中国微型金融的发展历程

  微型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已有30多年历史。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就有一些非政府机构在我国云南、贵州、青海等省份进行小额信贷项目的试验,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止。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就开始发生巨大变化。1994年中央出台了两项重要规定,一是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二是关于外汇管理体制和人民币汇率并轨。上述两项规定促使大型商业银行更加注重经营管理,逐步撤并了一些在县、乡、镇设立的金融机构网点,同时原来依附于农业银行的农村信用社实现“行社分离”,另外还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总的来说,上世纪90年代我国金融发展的重点在城市,而县、乡、镇的金融发展处于收缩状态。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的第二阶段始于1998年。1999~2000年,我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对小微企业、农民个体户等微型主体的放贷问题。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出台文件,明确由国家正规金融机构承担相关贷款,主要是两个贷款项目:一是个人信用贷款,二是联保贷款。这两项贷款最多的时候,大概覆盖了8000万农户,约占2.4亿农户的三分之一,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在1998~2005年,国家正规金融机构开始介入微型金融,这具有特殊意义,其中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农业发展银行也有一部分,但是比重很少。

  第三阶段是2005年至今。在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考虑到四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股改上市,基本无暇顾及微型金融,因此从2004年开始,我国正式提出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小额信贷,2005年进一步提出要发展小额信贷机构。2005年12月,国内五省份7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标志着比较符合微型金融概念的小微金融机构正式出现。2006年12月份,银监会批准成立农村金融“新三类”机构,即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这些都属于较为正规的小微金融机构。

  近年来,我国微型金融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农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专门成立了农村金融事业部或者微型金融业务线,还有一些商业银行单独出资或者合股成立村镇银行,这些都是带有银行牌照的微型金融机构。客观地讲,这几年我国微型金融发展成果非常丰硕。据统计,截至2013年9月底,我国有7398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7600亿元,相当于一家中型银行的贷款规模;另外,还有800家村镇银行、337家农村商业银行、100多家农村合作银行。目前,这些小微金融机构总资产已达到2万亿元左右,微型金融机构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历程,是一个社会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政策配套不断跟进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期,微型金融还只是停留在引进国外非政府机构项目的阶段,而到了2000年前后,国家已经认识到微型金融,特别是小微信贷在解决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始推行正规的金融支持。从小额信贷到微型金融,再到普惠金融,存在一个理论和政策的延续。如,2006年前的官方文件都使用“小额信贷”这一说法,2006年由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官方提出“微型金融”概念。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提出金融包容性发展,倡导推动微型金融向普惠金融或者包容性金融迈进。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几个争论

  关于微型金融概念的争论

  什么是小额信贷?什么是微型金融?什么是普惠金融?这些概念尚未完全界定清楚。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所谓小额信贷,其额度应该是当地人均GDP的5倍左右,以我国人均GDP1.5万~2万元衡量,小额信贷的规模应该在7.5万~10万元。但并非一定要按照国际经验来衡量我国的微型金融发展。按照国际贫困线标准,我国的小额信贷应该只发放2000元以下的贷款。但由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肯尼亚等国家的水平,因此我国的微型金融标准也应该有所超越。中国小额信贷的运用,已经远不止于做小生意、解决种植等问题,而是大部分贷款都用于生产性或经营性资金需求,这个标准或许应该提高到200万元。虽然这个数字可能大一点,但是它符合实体经济里小微企业以及个体户等的贷款资金需求量。因此,我国的小额信贷概念到了应该进入微型金融概念的阶段。微型金融比之小额信贷,在概念上增加了更多的金融功能,未来则将进一步迈进普惠金融的阶段。

  关于储蓄的争论

  微型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机构需不需要储蓄?这个争论已久,尤努斯教授每次来中国都会提及这个问题。中国的微型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机构事实上不应该过多涉足存款,因为存款在商业银行架构下带有信用创造功能,必须审慎监管。另外,中国广泛的商业金融机构基本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存款需求,而微型金融机构开办储蓄业务则需要较高成本,如需要配备防弹玻璃、大保险柜等硬件,成本高且收益低,因此必要性不大。中国目前最缺的是贷款,微型金融发展应该在贷款下工夫,把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技术普及到广众。如果按照教科书式的微型金融发展,贷款中必须扣除一定成本,实行强制储蓄,那将使得小额信贷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样虽与国际一致了,但不符合中国实际。因此,到底是储蓄优先,还是贷款优先,仍需要看各国国情和实际情况。

  关于利率的争论

  利率是完全放开好,还是有限制好?国内目前最广受争议的政策是贷款利率不超过人民银行法定利率的4倍。根据相关调研,如果要完全覆盖成本,小额信贷的利率基本需要维持在18%左右,而按照基准利率4倍上限,那么就是25%。因此,在25%之内,微型金融机构应该基本可以实现商业化。如果完全放开利率,使得利率上浮到60%、70%,甚至达到100%,那么到底能有多少贷款户愿意接受这样的高利率?实体经济中又有哪些经济机会能够承受这样的高利率?另外,即使将来利率市场化了以后,小额信贷的利率趋势也只能往下降,而不应该往上涨。

  关于微型金融机构主体的争论

  按照相关理论,微型金融作为一项业务,可以由以下几类主体来实现,即NGO、单独的放款机构、专业的放款机构、经营机构以及大型商业银行。但是在中国,对于上述机构算不算微型金融的主体仍存在争议。比方说,邮政储蓄银行现在的贷款余额大约是4万亿元,其中47%都属小微金融。从资产总额来衡量,邮储银行可算是除了国有大型控股银行之外的第六大银行,它也是名副其实的从事微型金融的大型银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不缺微型金融机构,中国微型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都很可观。

  关于微型金融商业化和政策性的争论

  微型金融天然承担着双重使命,一个是扶贫,具有社会目标属性,另一个则是商业化运行,这就是所谓的目标漂移、使命漂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中国该怎么发展?目前,在我国微型金融领域,最大的NGO是中和农信,其带有扶贫基金会的政策使命,但也还有大量的商业性业务。事实上,政策性再好,但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如果在扶贫和发展微型金融中,不引入商业化的手段,那么一般的微型金融机构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发放不出贷款,谈何完成扶贫目标?如何处理微型金融机构商业化和政策性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争论较多的问题,相信未来还会继续争论下去。

  中国微型金融的发展前景

  普惠金融是微型金融的延伸。在2005年联合国举行的一次会议上,100多个专家讨论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的理念就是让更多的人去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机会和便利。这种理念怎么落实到实践上,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我国的情况,未来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前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使更多人从贫困走向富裕。按照最新的扶贫标准,我国还有1.2亿人口处于贫困线下,要运用小额信贷、微型金融等重要金融工具进行创新,使贫困人口更好地实现脱贫致富。

  其次,要与金融改革的方向相一致。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已经建立,但是呈“倒三角形”结构,大量的资产集中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而众多的小微型金融机构数量不多。未来要把这种“倒三角形”变成“正三角形”,即上面是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银行,中间是一般商业银行,而底端则是很多专业化微型金融机构或者普惠金融机构。推进金融包容性发展,构建正金字塔形金融体系,将是下一步中国金融改革和转型的目标。

  最后,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与金融业的创新发展方向一致。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P2P、手机银行、代理银行蓬勃发展,新兴技术手段是不是能够解决微型金融的网络和通道问题,这是一个新的挑战,但两者的交互点是存在的,发展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日本谈未救助中国渔船原因:中方取消请求
  • 体育冬奥开幕两传奇点圣火 故障五环变四环
  • 娱乐网友关注张艺谋罚款去向 回应:公共服务
  • 财经今年能买房吗:二三线城或仅20多个健康
  • 科技世界电竞大赛终结:因钱饮鸩止渴
  • 博客实拍北京初雪(组图) 冯小刚和春晚的交易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民警帮父母“骗”孩子合理用压岁钱
  • 李迅雷:改革之年能否消弭高楼魔咒
  • 鲁政委: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锚和千年虫
  • 清议:对周小川的公开质疑
  • 张捷:从白圭陶朱公谈流动性定价权
  • 天天说钱:日本首富的“中国野心”
  • 秦全耀:马胜利包子铺为啥关张?
  • 黄有光:驳中国债务与房价危机论
  • 巴别塔荔枝:福利国家如何催生同性恋
  • 启东:劳动力成本攀升与高成本时代
  • 花木兰:美国缩减QE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