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零售业务绩效考核误区和解决方案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0日 14:19  《零售银行》

  封面专题:

  十年磨一剑  零售业务绩效考核误区和解决方案

  总策划:林巧红

  策划执行:梁声

  支持机构:领航分支行生产力研究室

  撰稿人:刘瑞麟、徐璐琳、邓颖坚、赵亮、吴飞雄、王路遥、章飚

  责任编辑:虢晓明、章飚

  目前,国内银行业正走入一个现代化的银行时代,全球银行业都在关注中国。资产和业务的发展固然重要,但过于细化的考核指标、模糊的执行标准等等令银行员工无所适从,事实上,对大部分银行员工而言,合理、公平和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更是他们在银行工作的方向和动力。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订定一个有效的业务绩效考核实施办法, 让我们的银行业务团队与时俱进、人才辈出,让我们的团队真正能迈向一个市场自由化竞争的无限商机。

  目前国内银行考核,尤其是零售业务方面的考核已经较前几年有很明显的变化,考核指标细化程度和考核接受程度都逐步提升,然而,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当前银行考核现状,制度和执行上依然还存在一些偏差和欠缺科学的地方。

  为此,我们联合领航分支行生产力研究室专家,对中资银行零售业务绩效考核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度梳理,并且通过花旗和汇丰等外资银行绩效管理资深人士,对外资银行考核体系也进行了分析对比,从而更加清晰看到一些误区和改进的方向。

  part1-全局观

  轻松回顾绩效考核发展历程

  绩效考核本身也属于较为严谨的话题,不过,这次我们可以轻松一些来回顾它在国内银行发展的历程。

  员工是绝对需要有精神与物质双方面鼓励的。这个年代可以是被解释为“利益的年代”,别老想回顾早些年一昧要求员工刻勤刻俭的年代。毕竟经济起飞带动了许多企业的崛起,年轻人找工作已经不是那么忠心于单一职位的专注与卖力,毕竟工作机会变多后,人的思维就开始起了观望与比较的涟漪,最令人担忧的是外界同业及职场的利诱太多太多,要想留住一个真正的人才,真得下一番功夫才是。这番工夫在领导的管理与悉心照料下, 除了这个员工自我思想的坚定之外,莫不就是需要一个非常到位的“业务绩效考核制度”来帮助团队的成长与前进。曾经听到许多领导常抱怨到自己的团队,现在的员工在积极表现上是如何不到位…… 当笔者深入辅导观察之后才赫然发现, 境内银行有许多业务绩效的考核办法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执行不严谨,有的绩效考核不能调动员工的向上心,有的形同虚设,也有些不能及时的实施奖励, 有的考核体系不统一, 甚至还有部分主管说了算的…… 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是需要积极改善的地方,因为好的人才,要有效能的绩效考核与奖励才能激发能量,差的员工,也需要绩效考核与辅导, 才能督促前进,加强该工作表现。所以,外资银行老早就把业务绩效考核的重视性放在很高的层级,把这个工作做好,人才才能留住, 还能激发战斗生产力,这是一件非同小可的组织规划工程。

  笔者常开玩笑的说,管理工作最美的幻想就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如果是这样岂不就成了神话了吗?大家都知道良马爱配伯乐,自然的伯乐也要善待良马,如此才能匹配相乘,才能共同前进。所以笔者玩兴大发的写了一首打油诗:“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马儿跑啊跑,肚子饿了不能吵,到底哪家主人可以来供草。马儿吃草可不能少, 否则等着马儿一头头倒”。所以大家理当知道表现与奖励之间的关系,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要求好的表现,需要到位的奖励辅助。那谈到奖励,就需要制定好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来引导团队工作能力的持续前进。 

  外资银行一般被认为“福利”比较好,但依笔者的认知,应该是他们的“业务绩效考核制度”比较完善。在制度的执行规划之前,相对着重于人才培养以及利润分享的大前提。所以只要随便一比较,不难发现同样的业务表现结果,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业务同仁的收入与奖励就有明显的差距。当然好的绩效奖励制度留住好的人才,相对残酷的现象也就是,外资银行对于表现不好的员工,也会因绩效考核制度的要求,没做好业务基本要求的员工,将会遭到裁撤的命运。这点可能是中资银行所谓“社会责任”包袱底下的一个纠结。所以在笔者看起来在外资银行失业的压力,相对比中资银行大许多。所以你说到底哪家银行“福利”好, 笔者看那就得见仁见智了!而笔者在外资银行有20多年的工作经验,当然是相当认同外资银行业务绩效考核的做法。笔者总觉得虽然外资银行制度里有些不尽人情之处,但是笔者还是强调银行工作本身就是一个营利单位,真的无法以“大锅饭理论”来延续营业的精神,它必须是建立一个可以膳养精锐,汰弱求强的发展模式,那才是一个正确且长远的方向。

  综观境内零售银行的业务绩效考核与发展阶段,我们可以追朔并且了解其中历史过程, 再透过笔者银行经验的观察,把它简单的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共生阶段、徘徊阶段、图强阶段、竞争阶段,在此笔者做了以下简单分析:

  第一阶段,共生阶段。大约发生于25年前,相当于员工进入了银行,只要不犯错,大概就可以安身立命的把银行当作自己一辈子的工作。而且银行行员地位崇高,要进入银行非得要有点背景能耐,是一份令人称羡的“金饭碗”。当时也不讲究服务的思维,通常只要在银行内等客户上门,给人一副“店大欺客”的刻板印象,就发生在当时的阶段。所以当时有人形容进了银行就像闯入了衙门。那时的业务指标简单又轻松,多半只在存放款之间业务,对于所谓专业含金量要求甚低。所有行员职务与任务分配也没有多大差异。对于绩效考核更是无所适从,大概就依年资与职务做直接配额式的奖赏。对于各单位的绩效表现,通常就是领导说了算,反正当时比起一般社会大众,银行行员已经是高高在上了,其中管理考核也没太多可以计较的。如果以笔者的了解,当时的行员免不了有配房,配福利的多项措施。所以笔者说当初进银行的人算得上命好八字重,好一个令人称羡的工作啊!因而“大锅饭”的理念在当时深深地在中资银行奠定了一种特有的文化基础。业务绩效考核在当时应该发挥不了多大作用,那时的管理是一种“人治”的管理思维,所以那时产生了“只要与领导关系好,胜过能力样样好”的有趣组织文化。可想而知,那种环境与考核机制应该创造不出什么令人喜悦的绩效才是。

  第二阶段,徘徊阶段。这个阶段大概发生在10年前,中国正在力求经济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当时许多外资银行纷纷的布局中国这一个广大的市场,再加上社会经济同时的起步繁荣, 经济的活动力度加剧,强烈的影响了境内银行的体质改变,因此许多银行内,传统的制度受到了正面的冲击。特别是“服务, 质量, 专业”的要求,开始有了新的认识。正当此时银行营业项目也悄悄的萌芽,“中间业务”相关投资产品的植入,相对银行高层也开始重视银行营利的市场重要性,不再是停留于单纯的从事存放款的操作罢了!因此银行方面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前卫人士也开始引入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管理策略。当时虽然还没有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但是相对成熟的外资银行管理规范,已经暗地里影响着中国这个广大的传统银行思维。

  因此当时银行行员开始要面对新的产品知识学习与操作,工作要求也开始走入分岗分职的划分,以此应付逐日加重的业绩指标。开始之初,感受得到银行营业体质的转变,但是当时还没有全面性的兑变。原因是来至于银行人员配置的老旧,以及专业人士不足的现象。所以当时银行人员还怀念着旧体制的特殊性,但也觉悟到市场变化的必然性。于是银行人员开始进入了徘徊阶段,因为当时境内银行尚处于专业不成熟的启蒙期。

  对于当时的业务绩效的考核也已经开始有了新的改变,并且力求挣脱当时只有存在 “大锅饭的理论”的现象,同时在当时已经开始有针对员工奖励制度的形成,管理层面也认识了, 绩效考核必须配合着奖励才能推动更有效的结果,只是当初设计绩效考核上, 常常闯入了一个误区,就是把指标要求挂勾着团队的成绩上面, 而比较没有在针对个人卓越成绩形成奖励。所以常常会造成另一种新的“小锅饭理论”的形成, 只要是同一团队分不出谁好谁差, 甚至于对于表现不佳的成员也无法管理。此时银行员工对于奖励所受到的力度, 常常会觉得不痛不痒,甚至于调动不了多少工作的热情。这段时间领导还是比较偏重于命令式的管理,对于数字管理以及绩效管理还偏向摸索阶段,再加上当时考核制度偏重于短程指标的要求,常常会因为领导本身的要求而有所变化,以致目标常有所扭曲,或成效质变的一些怪现象。当然值得可喜的是,当时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毕竟那个阶段要如此改变, 在体制上已经是有所创新。再加上先天上人力及专业度的不成熟…开始重视业务绩效考核, 应该是一件好事,毕竟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学习必经的过程。

  第三阶段,图强阶段。这大概发生在近5年的时间里。这是一个很特别的阶段,也算是一个很难得的经历, 虽然从2007年中间业务产品的狂销,一直跌落至欧美次贷金融风暴的泥沼中,当现今金融市场再次苏醒,境内银行体验到了几个特殊的重点;1.专业知识的重要性;2. 专业人才的需求性;3.业务绩效考核制度的相对重要性。这3项工作如果没有落实, 将对银行组织发展造成极严重的阻碍,再加上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相对地加速了银行之间竞争的白热化。也就在这些年当中,各银行积极的展现出改变的决心,大量的引进专业顾问公司的辅导,不管人员的训练,制度的更新,都走进了一个图强求变的主动阶段。在此同时中间业务的营业目标也在逐年攀高,所有加入银行的人员也感受到银行指标的多元及复杂性增加,在这样的工作要求下,业务绩效考核对于各岗位的实质性变得相当重要,因为业务绩效考核已经主导了团队生产效能的重要管理手段。

  经笔者的发现, 这个阶段虽然许多在设计上还依然存在着瑕疵,但总体上,已经开始进入银行工作团队专岗专职的业务区分,在奖励上也加重对性优秀表现者的鼓舞,对于表现差的同仁也有逐步管理的辅导及改善,甚至于有银行在于近几年内纷纷提出几个阶段的转型,这也相对呼应了银行的环境真的在转变中, 银行的体制开始进入了一个真正汰弱求强的经营阶段。

  在此同时,业务绩效考核办法在各个银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版本。当然还有许多是抛不开境内银行体制上的束缚,再加上指标任务的千头万绪,人员的新职到岗,或是人力分配不均以及管理体系的多头性,让此时业务绩效考核办法出现了许多难题。当然主管们因为相当重视绩效考核的实施,这个阶段已有许多银行都把“员工绩效考核”列入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工程。最令人喜悦的是,这件事情被大量的重视,而且高调的重申,绩效考核不是以从前的“多劳多得”来论赏,已经进化到“多功多得”的思维上斟酌,相信假以时日,这种制度施行的工程会全面性的完善。

  第四阶段,竞争阶段。这个阶段很可会发生在不久的将来,这也就是各银行都进入剑拔弩张的竞争阶段,一个真正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家积极地经营市场生意,进入到一种白热化的阶段。在各银行都使出浑身解数做生意的同时,相形之下公司制度也已趋于完善,人员专业素质升华到成熟的境界。此时银行业务绩效考核的重点,应该就偏重于市场开发客户的需求上,以及银行人员维护客户的能力上。最重要的当然是取决于该银行行员能帮银行赚多少钱的计算上。在外资银行的经验中,财富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在此阶段强调: Pay by performance。它的重要内涵就是强调工作人员的奖励与收入取决于自身的表现, 而表现的好坏相对着重于为银行赚钱的多寡。这种阶段的考核制度开放又自主, 表现越好支领越多又不设上限。因此许许多多的理财人员愿意把工作当成事业经营, 因为收入与奖励完全看表现的结果论定。在以往笔者在花旗银行,瑞士银行的管理经验中, 这样的导向,业务人员的打拼热情就自发性的激发出来了,而且能创造了真正的三赢局面, 因为员工投入又能自主发展,客户受到照顾,银行也相对赚钱。其中还有在制度上强化了员工表现上的要求, 如果员工连续数月表现无法达成目标,在劳动合同上, 也相对地执行对该表现不好的员工有免职的约定,这样下来,在管理上相对简单多了,虽然有一点点不尽人情,但是为了组织良性发展,笔者到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规范。

  这个阶段是一个成熟的里程碑,在笔者看来银行为了营业目标的体现,也因为要获利才能够回馈给客户更好的服务质量。建立在此基础上,这将是银行所共同追求的一个方向。

  Part2 行业现状 中资银行考核特点

  Part3 他山之石 外资银行绩效考核思路浅析

  Part4 解决方案 量化科学 零售业务绩效考核十招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