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李 彦
近期,各类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成为市场和媒体关注焦点。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中,有1.35万亿元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不少学者认为,地方融资平台隐藏着许多政府债务方面的风险。近年来,地方融资平台数量猛增,债务分散,缺少较为全面的信息,甚至各方公布的债务余额都不一致,引发了债务不透明、不可控的担忧。地方政府高歌猛进的债务已引起中央的注意。国务院6月10日正式发出《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
据了解,根据银监会的工作安排,各商业银行目前已于6月底前对相关融资按“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做法完成了自查清理,并严格遵照“不再发放打捆贷款,不与地方政府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严格限制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贷款”的三项原则规范新增贷款。
舆论普遍认为,此次清理非常必要,有利于各商业银行了解并控制该领域的风险。同时,政策上的明示也会让商业银行在新增此类贷款时更加谨慎,对各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大有好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表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存量应首先做好分类,区分哪些项目可能直接成为财政负担,哪些项目可以通过平台直接偿还,以提高贷款的透明度。
认为地方债务确实需要清理但无需过度担心的观点也得到了一些知名学者的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多为长期贷款,不会导致风险集中爆发。他还认为,这一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将会提高,偿付能力也会不断增强,现在不必将这个问题过分妖魔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