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 丁蕊
6月底银行间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的情况、7月初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国十条)、到7月19日央行宣布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再进一步……银行业正迎来大变局。
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如何理解政府“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货币政策思路,如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如何在此变局下推动自身转型、保持可持续盈利能力?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近日对话新浪财经,就以上话题一一作答。
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面临全方位挑战
时隔十三个月后,央行于7月20日再次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两只靴子”中,贷款利率这一只已然落地。
作为资产、资本、存款等指标均居全球金融同业首位的商业银行掌门人,姜建清同时还担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其向新浪财经表示,利率市场化并不是简单的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而是在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管理三个层面,从计划、行政管理方式向有序的市场行为转变。
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客观上可以提升市场主体的利率敏感性,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带动更多的消费增长和民间投资,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银行作为推动实体经济稳步前行的助推器,若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抓住机遇赢得竞争优势,将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受益者。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使商业银行面临盈利模式、市场竞争和风险管理的全方位挑战。
一是盈利增长的挑战。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将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变动频繁且走向更难预测,经营成本和利息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从一些国家的历史经验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短期内往往伴随着利差收窄和波动加大,长期会随着金融业转型和资产负债多元化调整到位而逐步稳定在一定水平。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也将对银行利差收入在短期内造成一定挑战。
二是市场竞争的压力。利率市场化深刻改变了金融市场竞争格局,不同银行由于实力不同、业务结构不同、管理思路不同,反应速度和应对策略也各不相同。一方面,部分银行为了满足信贷资产扩张的需要和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依靠上浮存款利率缓解流动性压力,赢得存款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部分银行由于贷款议价能力不强,通过降低贷款利率的价格竞争手段来获得客户青睐。
三是风险管理的考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银行过于强调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弥补风险损失,将导致潜在信用风险增加,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不仅如此,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利率变动更加频繁,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也显著增加。
银行业将逐渐呈现异质化竞争格局
尽管利率市场化改革给银行业带来了全方位挑战,但不同银行所受影响不同。以美国为例,美国于1986年实施利率市场化,随后四年中,由于银行业竞争加剧,相当数量的中小银行难以生存。与此相反,一些著名的美国银行依靠经营结构转型,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经受住利率市场化考验。由此,不难预见我国银行业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也将逐渐呈现异质化竞争格局。
一是不同银行在经营结构上的差别使其面对利率浮动区间扩大时所受的影响不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Shibor基准利率地位的不断巩固,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会面临更大分流,银行的利差水平也会随着市场波动,资产业务发展、利差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大为增加。如何突破资产扩张的路径依赖,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经营结构成为银行面临的全局性问题。
对此,工行一直致力于资产结构、收益结构、渠道结构和客户结构的调整,已为应对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做好较充分准备。过去5年,工行通过合理控制信贷等高资本消耗业务规模扩张,大力发展非信贷类业务,资产结构和收益结构实现了明显优化。
非信贷资产年均增长达到15.5%,超过信贷资产年增长0.4个百分点,至2012年,非信贷资产在资产结构中的比重达到51%。非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年均增长均超过30%,远高于利息收入和信贷利差收入增长率,至2012年,非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分别达22.2%和20%。持续推进信贷结构优化调整,通过大力发展小企业、个人信贷及贸易融资业务,着力解决风险集中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积极推动客户结构的优化调整,把提升优质客户比重作为提升全行竞争力提升和经营转型的重要目标与手段,不断集聚全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渠道结构稳步转型,电子银行渠道效能大幅提升。
截至2013年上半年末,工行电子渠道的业务分流率达到77%,较2005年提高47个百分点,电子渠道已经逐步成为工行经营的主渠道之一,并与物理网点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格局。丰富的客户和网点资源,先进IT系统支撑的结算、清算能力,强大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以及可信赖的品牌,确保了工行拥有领先同业的吸存能力和最稳定的业务基础。
二是不同银行由于管理水平不同在面临利率市场化竞争压力时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具备良好风险管理能力和成本管理水平的银行可能会更多地使用价格竞争手段,甚至进行非理性竞争。由于受到自身财务的硬约束,即使一时、一事上不计成本、不讲收益地进行所谓竞争,也一定是难以持久的。
对此,近年来工行积极开发建设业绩价值管理、内部评级法、资金全额集中等管理系统,实现了通过系统准确计算资金成本、费用成本、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贷款定价的关键数据。在此基础上,工行积极引进RAROC定价模型,开发资产管理系统的RAROC定价功能,实现了RAROC定价的系统控制和授权管理,风险定价能力明显提升。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利率管理策略,遵循风险与成本定价原则的同时,注重保持利率管理的弹性,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竞争需要。
三是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升使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时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发展是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实现盈利持续平稳发展的根本举措,是应对各种现实和潜在危机、保持基业长青的根本途径。
工行通过加快创新,增强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努力走出业务结构和区域结构多元化、资产规模不无限扩张而利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过去5年,工行不断加大对新兴业务、中间业务领域的投入和发展力度,较好地填补了传统业务“转出”后留下的盈利缺口和市场空位。
工行中间业务发展整体上领先于市场同业,托管、年金、网银客户、信用卡、投行、理财、资产管理、贵金属等新兴业务关键指标的同业占比也都占据同业首位,突出反映了转型战略的“先发”优势,印证了战略转型的实际成效。同时,国际化综合化发展迈出新步伐,境外机构总资产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境内机构,充分体现出国际化经营在稳定利润、分散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综合化经营子公司对集团的盈利贡献和战略协同作用日益提升。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未来工行将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优化业务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更加精细化、富有弹性的利率管理体系,增强定价管理的科学性和市场适应性,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一是继续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和业务、技术的创新,加快调整优化资本结构,形成资本消耗低、风险控制好、经营效益高、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强的资产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格局。
二是继续调整优化盈利结构,推进从传统融资中介向与金融服务中介并存的转变,形成均衡、多元的盈利增长格局。
三是继续深化经营结构调整,推进从本土传统商业银行向全球化大型金融集团的转变,逐步提高综合化、国际化业务的资产和盈利占比,形成具有较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跨境、跨市场的经营格局。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双轮驱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新一届政府高层反复警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并强调不会重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通过“水涨船高”的信贷规模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成为其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宏观框架,去杠杆和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成为落脚点。
信贷存量结构调整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和加快存量周转速度,在保持信贷总量有限度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商业银行服务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在当前金融脱媒加剧、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和全社会信贷总量高企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和盘活信贷存量,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是大势所趋。
姜建清说,目前全社会信贷资金余额已达到68万亿元,如果每年提高信贷周转率0.1次,即约缩短贷款平均期限1个月左右,则相当于通过存量周转多增加贷款6—7万亿元,信贷周转和结构调整的空间非常大。对工行这样一家拥有8万多亿贷款的信贷大行来讲,如果每年贷款的周转率提高0.1次,就相当于通过存量周转增加贷款8000亿元。
工行上半年在新增贷款投向即用好增量方面,突出支持了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突出支持了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上半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82万亿元;突出支持了合理的消费信贷需求。与此同时,还综合运用投资银行、金融租赁、债券发行、银团贷款等工具,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姜建清说,今年上半年,工行通过加快存量贷款周转,创新融资模式,提高了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一是提高贷款周转速度有效带动了贷款累放额增加。今年上半年,工行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4853亿元,增长6.1%,比去年同期多增342亿元。同时,贷款的累计发放量达到4.34万亿元,同比多发放7446亿元,增长约30%。同期,工行贷款累计周转次数为0.90次,比去年同期提高0.09次。2010年至2012年工行当年贷款累放量分别是新增量的5.65倍、6.82倍、8.02倍,贷款周转的加快有效带动了贷款累放额的增加。
二是创新发展了供应链融资新模式,“以点带面”促进社会资金流转。截至目前,工行依托1324家核心企业拓展了10509家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客户,不仅实现了1:8的客户拉动效应,也有效疏导了资金流转中的梗阻,解开了一些企业的债务链。
三是有效支持重点在建续建工程资金需求。上半年,工行通过存量周转方式累计发放项目贷款3707亿元,同比多发放582.3亿元,保障了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四是持续加强风险防控,退出潜在风险贷款释放低效资金占用。2008年以来工行持续清退转化各类生产无效率、产品无市场、长期经营亏损企业的贷款,降低低效信贷资金占用,进一步扩大了发放优质贷款的空间。
从资产持有大行逐步向资产管理大行转变
伴随着上述宏观环境、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的改变,以及金融脱媒趋势的进一步加快,银行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业界的共识是,唯有因需而变,唯有变革创新,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如何推进经营模式转型和保持持续的发展能力?姜建清的答案:一是商业银行要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务中介转变,二是由高资本占用型业务向低资本占用型业务转变。
之于工行,要实现内涵式的发展,需要通过从资产持有大行到资产管理大行的转变来打破资本的约束,通过客户结构、渠道结构、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来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率。
姜建清说,随着工行从资产持有大行逐步向资产管理大行转变,具有资本消耗低、客户需求大的特点的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成为重点,其包括理财、基金、代理金融交易、债券承销、信托、代理销售、养老金受托、委托贷款、私人银行等10多项业务。
工行的这种战略转型正在不断深化中。截至2012年末,工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余额已达到7万亿元,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32%。
“我们有过一个统计,在工行的国内个人客户金融资产分布中,个人储蓄在其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现在已降到70%,其余30%是多样化的金融资产配置,而且这个数值还会持续下降。个人储蓄占比从95%以上下降到70%才只有8年,我认为将来很快会达到50%:50%。未来个人的资产配置会越来越多元化,工商银行现在提供4000多种产品,每年增加的产品大约500种以上。”姜建清如是告诉新浪财经。
对于如何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服务中介转变,姜建清也有新的思考和定位。
比如在信贷方式方面,工行已关注如何做好供应链金融服务。因为从每一个核心企业来看,它的上游可能有几百家、甚至上千家的供应商提供零部件。越先进的企业,它的系统越是开放,有来自各个方面的产品和技术。
姜建清说,“我们逐步开始做好链上金融服务,不仅对核心企业服务,还要对上游和下游企业服务,由供应链带动上下延伸,提供不用落地、无缝连接的金融产品。这些都是信贷融资业务转型发展的体现。”
个人金融业务亦如此。“随着工行向全能型金融服务中介转型,服务延伸到信托、保险、租赁、基金、投资银行等领域,实际上公司供应链上下游的发展会带动个人金融服务的发展。”
跨国银行的目标是确立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地位
一方面是应对新的市场环境加快自身转型,在竞争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国际化和中资企业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抓住时机拓展国际业务,机会和挑战同时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
不过在姜建清看来,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两个要义是始终坚持服务于中国经济全球化、始终坚持本土化发展方向。
“目前仅仅在海外设点布局并不是跨国银行建设的要义所在,实现盈利、竞争力和发展质量在当地同业领先,确立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地位才是跨国银行的目标。”他说。
截至目前,工行已经建立了跨越亚、非、拉、欧、美、澳六大洲的海外经营网络。其已拥有1.7万家境内机构、近400家境外机构,以及遍布138个国家和地区的逾1,630家代理行,截至2013年上半年末,境外机构总资产已达2000亿美元,仅这一规模来说在全球1000家大行中排到第100位左右。
姜建清坦承,与一些全球性的跨国银行相比,工行的国际化程度仍偏低,差距明显。“应该说,工行跨国银行建设之路才刚开始,任重道远。未来几年是决定工行能否抓住机遇,真正成长为跨国银行的关键时期。”
下一步,工行国际化发展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境外机构本土化、差异化经营。境外机构结合各自经营特点、资源禀赋和监管环境,进一步明晰经营定位,以最擅长的优势业务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本土业务比重,在细分市场上创立优势。同时,加快国内优势产品的境外延伸,更加有力地支持境外机构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和投资往来。
此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推进,工行还将加快建设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构建跨境人民币结算体系,创新发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和其他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
在产品线上,工行将大力发展清算业务,有重点地发展零售业务,在融资业务领域不断实现突破。
截至目前,工行人民币清算网络已覆盖至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量近4万亿元,增长率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2月8日,工行新加坡分行获得人民银行正式授权担任新加坡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这是人民银行首次在中国以外的国家选定人民币清算行。
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工行在网络和业务拓展策略上始终坚持战略并购与自主申设并举的原则。其中,通过申设方式进入了3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低成本、低风险的稳健网络扩展。同时,把战略并购作为推动境外本地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风险可控制、成本可接受和机构可整合的原则稳步开展对中小型银行的收购与整合。
如何理解上述战略?在姜建清看来,作为工行国际化经营的一部分,海外并购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决定是否进行并购的首要考虑,是战略协同,而不仅仅是价格。
姜建清说,目前,同中国经济、贸易、投资关系密切、规模比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大概也就五、六十个,而工行也已经基本完成了在这些区域的机构网点覆盖。所以,未来在区域上会有个别增加,但不是以此为主,主要还是着眼于做优,真正成为一家在本土有影响力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和当地的经济、贸易、投资和金融往来的平台和桥梁。
===============================================================================
以下是新浪财经与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对话摘要:
【关键词】:如何看待利率市场化?
新浪财经:宏观经济下行和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给银行业带来了哪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工行如何应对正在变化的经营环境?
姜建清:利率市场化并不是简单的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而是在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管理三个层面,从计划、行政管理方式向有序的市场行为转变。
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客观上可以提升市场主体的利率敏感性,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带动更多的消费增长和民间投资,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银行作为推动实体经济稳步前行的助推器,若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抓住机遇赢得竞争优势,将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受益者。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使商业银行面临盈利模式、市场竞争和风险管理的全方位挑战。
一是盈利增长的挑战。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将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变动频繁且走向更难预测,经营成本和利息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从一些国家的历史经验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短期内往往伴随着利差收窄和波动加大,长期会随着金融业转型和资产负债多元化调整到位而逐步稳定在一定水平。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也将对银行利差收入在短期内造成一定挑战。
二是市场竞争的压力。利率市场化深刻改变了金融市场竞争格局,不同银行由于实力不同、业务结构不同、管理思路不同,反应速度和应对策略也各不相同。一方面,部分银行为了满足信贷资产扩张的需要和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依靠上浮存款利率缓解流动性压力,赢得存款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部分银行由于贷款议价能力不强,通过降低贷款利率的价格竞争手段来获得客户青睐。
三是风险管理的考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银行过于强调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弥补风险损失,将导致潜在信用风险增加,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不仅如此,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利率变动更加频繁,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也显著增加。
银行业将逐渐呈现异质化竞争格局
尽管利率市场化改革给银行业带来了全方位挑战,但不同银行所受影响不同。以美国为例,美国于1986年实施利率市场化,随后四年中,由于银行业竞争加剧,相当数量的中小银行难以生存。与此相反,一些著名的美国银行依靠经营结构转型,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经受住利率市场化考验。由此,不难预见我国银行业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也将逐渐呈现异质化竞争格局。
一是不同银行在经营结构上的差别使其面对利率浮动区间扩大时所受的影响不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Shibor基准利率地位的不断巩固,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会面临更大分流,银行的利差水平也会随着市场波动,资产业务发展、利差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大为增加。如何突破资产扩张的路径依赖,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经营结构成为银行面临的全局性问题。
对此,工行一直致力于资产结构、收益结构、渠道结构和客户结构的调整,已为应对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做好较充分准备。过去5年,工行通过合理控制信贷等高资本消耗业务规模扩张,大力发展非信贷类业务,资产结构和收益结构实现了明显优化。
非信贷资产年均增长达到15.5%,超过信贷资产年增长0.4个百分点,至2012年,非信贷资产在资产结构中的比重达到51%。非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年均增长均超过30%,远高于利息收入和信贷利差收入增长率,至2012年,非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分别达22.2%和20%。持续推进信贷结构优化调整,通过大力发展小企业、个人信贷及贸易融资业务,着力解决风险集中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积极推动客户结构的优化调整,把提升优质客户比重作为提升全行竞争力提升和经营转型的重要目标与手段,不断集聚全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渠道结构稳步转型,电子银行渠道效能大幅提升。
截至2013年上半年末,工行电子渠道的业务分流率达到77%,较2005年提高47个百分点,电子渠道已经逐步成为工行经营的主渠道之一,并与物理网点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格局。丰富的客户和网点资源,先进IT系统支撑的结算、清算能力,强大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以及可信赖的品牌,确保了工行拥有领先同业的吸存能力和最稳定的业务基础。
二是不同银行由于管理水平不同在面临利率市场化竞争压力时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具备良好风险管理能力和成本管理水平的银行可能会更多地使用价格竞争手段,甚至进行非理性竞争。由于受到自身财务的硬约束,即使一时、一事上不计成本、不讲收益地进行所谓竞争,也一定是难以持久的。
对此,近年来工行积极开发建设业绩价值管理、内部评级法、资金全额集中等管理系统,实现了通过系统准确计算资金成本、费用成本、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贷款定价的关键数据。在此基础上,工行积极引进RAROC定价模型,开发资产管理系统的RAROC定价功能,实现了RAROC定价的系统控制和授权管理,风险定价能力明显提升。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利率管理策略,遵循风险与成本定价原则的同时,注重保持利率管理的弹性,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竞争需要。
三是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升使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时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发展是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实现盈利持续平稳发展的根本举措,是应对各种现实和潜在危机、保持基业长青的根本途径。
工行通过加快创新,增强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努力走出业务结构和区域结构多元化、资产规模不无限扩张而利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过去5年,工行不断加大对新兴业务、中间业务领域的投入和发展力度,较好地填补了传统业务“转出”后留下的盈利缺口和市场空位。工行中间业务发展整体上领先于市场同业,托管、年金、网银客户、信用卡、投行、理财、资产管理、贵金属等新兴业务关键指标的同业占比也都占据同业首位,突出反映了转型战略的“先发”优势,印证了战略转型的实际成效。
同时,国际化综合化发展迈出新步伐,境外机构总资产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境内机构,充分体现出国际化经营在稳定利润、分散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综合化经营子公司对集团的盈利贡献和战略协同作用日益提升。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未来工行将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优化业务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更加精细化、富有弹性的利率管理体系,增强定价管理的科学性和市场适应性,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一是继续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和业务、技术的创新,加快调整优化资本结构,形成资本消耗低、风险控制好、经营效益高、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强的资产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格局。
二是继续调整优化盈利结构,推进从传统融资中介向与金融服务中介并存的转变,形成均衡、多元的盈利增长格局。
三是继续深化经营结构调整,推进从本土传统商业银行向全球化大型金融集团的转变,逐步提高综合化、国际化业务的资产和盈利占比,形成具有较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跨境、跨市场的经营格局。
【关键词】如何管理银行业潜在风险?
新浪财经:银行业的利润当期性和风险滞后性的错配有可能形成陷阱,让大家在这个领域只看到了利润,而没有看到风险。您如何看待目前个别地区和行业出现的风险暴露和不良资产上升?站在银行的角度,应该如何管理这种潜在的风险?
姜建清:今年以来,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国内部分行业和部分区域出现了不良贷款管理压力加大的情况,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依然严峻。
要防范这样的风险,首先还是要把握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推进银行信贷资产平稳适度增长。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通过优化资产的结构来适应实体经济发展新的需要,因为光有总量还不行,还要注重结构。比如社会关注的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对四类新兴产业的支持,个人消费贷款也是今后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当然还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区域政策。
第三要加快存量贷款的周转,提高信贷资产使用的效率。
第四还是要加强风险防控,退出潜在风险贷款,释放低效率资金的占用。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工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总体风险可控。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看,信贷资产质量仍保持可比同业最优,不良率为0.87%,显著优于目前国际银行业3%至5%的平均水平。
今年,工行将加快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统一全行的信用风险把控标准;加快建立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的中后台体系,提高风险防控工作的精确度和有效性;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下的信贷变革,加强中后台数据挖掘和远程信贷风险监测,完善客户的全信息流管理。
同时,工行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理财等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传染渗透的防范,坚持将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作为信贷审批的主要依据,进一步扎紧防范风险的篱笆。在此基础上,工行坚持审慎的拨备提取政策,拨备覆盖率持续提升。
今年一季度末工行的拨备覆盖率达288.12%,这意味着对每100元不良贷款工行就有超过288元的现金储备,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如何保持利润可持续增长?
新浪财经:2012年银行业整体上结束了利润高增长的时代,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竞争等环境下,作为A股市值最大的上市银行,工行的利润如何保持可持续的增长?
姜建清:一是要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适应资本监管增强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需要,着力构建资本集约型业务新体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收入结构、渠道网络结构等经营结构。
具体来说,工行正全面推动个人金融、公司金融、机构金融等基础业务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崛起,做优做强金融市场业务;通过推进国际化发展,做强境外人民币业务,支持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和扩大进出口;通过加快提升综合化发展水平,在不断满足企业和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扩大市场空间和收益来源,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大力改善金融服务。把改革作为最大的红利,紧紧抓住影响银行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推动自身各项改革。我们目前正在推进从流程改造、组织机构到业务经营机制的全面深化改革,这将进一步提高集约化运作能力,提高服务效率,压缩运营成本。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战略,加快从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转变,在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创新上实现更大突破,创造出更新的金融服务,推出更多智能便捷、贴近客户需求的电子银行应用,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
三是坚守风险底线,确保稳健经营。高度重视和防范潜在风险隐患,增强信贷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继续加强对重点调控领域、“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行业的风险管控。特别是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继续严格控制融资总量,严格信贷准入标准,严格防范贷款风险。同时,加强集团风险并表管理,提高整体防控风险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和安全。
【关键词】如何成为有竞争力的跨国银行?
新浪财经:人民币走向国际的过程,将使大型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发展面临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您在5月份发表的一份署名文章中称,目前中资银行仅仅在海外设点布局并不是跨国银行建设的要义所在,实现盈利、竞争力和发展质量在当地同业领先,确立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地位才是跨国银行的目标。工行在如何实现上述目标上有何规划和部署?
姜建清:截至目前,工商银行境外网络已延伸至39个国家和地区,同时通过参股南非标准银行,间接延伸至18个非洲国家,成为境外机构覆盖范围最广的中资银行;至2013年上半年末,境外机构总资产已达2000亿美元,仅这一规模来说在全球1000家大行中排到第100位左右。但与一些全球性的跨国银行相比,工行的国际化程度仍偏低,差距明显。应该说,工行跨国银行建设之路才刚开始,任重道远。未来几年是决定工行能否抓住机遇,真正成长为跨国银行的关键时期。
一是要始终坚持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当前随着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特别是与亚太、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互动融合将不断增强,贸易结构优化升级也使我国逐步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人民币跨境使用持续扩大,中资企业“走出去”规模、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等等,都为工行延伸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为工行的跨国银行建设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下一步,工行国际化发展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境外机构本土化、差异化经营。境外机构结合各自经营特点、资源禀赋和监管环境,进一步明晰经营定位,以最擅长的优势业务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本土业务比重,在细分市场上创立优势。同时,加快国内优势产品的境外延伸,更加有力地支持境外机构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和投资往来。
要抓住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推进的市场机遇,加快建设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体系,创新发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和其他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在最擅长的领域与国外银行开展竞争,以人民币业务为突破,争取在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交易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二是要始终坚持本土化发展方向。目前仅仅在海外设点布局并不是跨国银行建设的要义所在,实现盈利、竞争力和发展质量在当地同业领先,确立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地位才是跨国银行的目标。
同时还要看到,随着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作用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期盼不断提高,同时担忧也有所增加,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和其他形式的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在这种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更要坚持“平等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东道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好中国与东道国的贸易及投资往来,实现自身发展的本土化、主流化。此外,还要重视战略并购在推动境外机构本土化、主流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工行近年来成功完成了12次并购,使一些境外机构快速跻身当地主流银行之列。
三是要始终坚持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线。一家真正的跨国银行一般拥有一批全球同业领先的业务线。目前工行在境内的零售及公司金融方面的竞争力较强,但在全球市场普遍缺乏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品线。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一些跨国银行创新暂受抑制的机遇期,加快业务创新步伐,集中力量在一些业务领域打开市场突破口,努力在全球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形成较强的全球服务能力。为此,工行将大力发展清算业务,有重点地发展零售业务,在融资业务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同时努力提升交易业务水平。
四是要始终坚持把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放在首位。当前建设跨国银行最大的挑战是境外机构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难度远超想象。在跨国银行建设中,要认真遵循国际银行业监管要求,切实做到依法合规经营,在维护境外分支机构公司治理独立性,满足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同时,保证其贯彻母行经营理念和战略,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确保银行资产安全。
五是要始终坚持依托集团整体优势。在跨国银行建设中,中资银行要发挥好、利用好母行的整体优势。要重视加强内外联动,建立“One Bank”的一体化经营格局,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重视科技支撑,搭建全球统一的科技平台,将母行的管理系统、业务平台、优势产品移植延伸至境外,具备条件时还可考虑在全球范围内集中运作境外机构的中后台业务,以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目前工商银行已经建成中国银行业第一家全球一体化的科技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境内外业务的互联互通,有力地支持了境外机构加快发展。
六是要重视人才和文化保障,跨国银行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建设,在于文化融合。要加快建设既包容多元又强调绩效的全球文化,增强全球雇员队伍的凝聚力,提高当地市场和客户对中资跨国银行的认同度和美誉度。
【关键词】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新浪财经: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有银行家认为其会颠覆传统的金融业,您如何看待?大数据时代,面临互联网金融这条鲶鱼,工行有哪些思考和规划?
姜建清: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使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模式面临新的拐点。工商银行将顺应互联网金融趋势,积极推进转变经营模式,在未来银行业经营格局中占据领先地位。
不过,虽然第三方支付公司正向银行传统的支付中介地位发起挑战和冲击,但银行是集存款、贷款、支付于一体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仍然有自己明显的优势。如工商银行拥有4亿多个人客户、400多万家企业客户,有长期积累的金融服务经验,也拥有先进的信息系统。
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将自己的融资中介功能、支付中介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整合企业客户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即将投产适合的网络金融和电子商务产品。并推进工行从传统的融资中介、支付中介向信息服务中介转变,建设真正的“信息化银行”。同时立足提升客户体验,重新审视金融产品设计;立足客户结构层次演进,重新审视金融新渠道、新平台建设;立足客户服务效率改善,重新审视银行在大数据时代的管理模式,从而推动我行的信息化银行新模式以适应未来的市场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