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锡明的平衡术:两化一行落地

2013年06月26日 01:45  第一财经日报 

  夏心愉

  [ 一味做大规模“争先进位”并不可取,而在利润的当期性与风险的滞后性之间保持头脑清醒则更为不易 ]

  当央行给的“钱荒”教训当头,那些“押宝”流动性释放并在月初大幅布局票据业务、占位信贷市场的银行到季末吃了亏。业内似乎幡然醒悟,那些财报发布之后有关规模、利润的排行榜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在昨日交通银行(601328.SH,03328.HK)股东大会上,董事长牛锡明表示,银行业过去通过规模扩张转换利润的模式将被转变为由结构调整带动利润。这名大行新大当家的思路正在为交行选择平衡中前行的道路:一味做大规模“争先进位”并不可取,而在利润的当期性与风险的滞后性之间保持头脑清醒则更为不易。

  有些银行在快跑道上,有些银行在保存体力。决策的关键是,对经济大势的判断、对赛程长短的拿捏、对得分点的看重程度、对竞争对手的观察,以及对该银行爆发力与耐受力的综合评估。

  凡此种种背后,银行一把手的企图心与自制力,将是银行走向的指针。

  即将过57周岁生日的牛锡明管了30年的信贷。“利润与风险是经营中永恒的矛盾,银行比的是耐力。”他在近日一次行内部高层会议中提出,“没有规模就没有地位,但规模不是万能,不赚钱的规模不是好规模”。

  有交行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在内部会议上,牛锡明作为董事长的战略初露,且治行方向已经明晰。

  在规模、息差与成本之间,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在发展转型与风险控制之间,牛锡明要的平衡并非模棱两可,他清晰划出了市场占比“分界线”,界线之下求做大、界线之上求做精;他以分行为单位差异化部署战略,东西部分行承担发展与转型的任务不再相同;对于“两化一行”,牛锡明提出了战略“落地”的落脚点。

  规模的“分界线”

  规模之争,在银行业,说到底是次位之争。

  在股份制银行快速发展的这几年,五大行“老幺”的交行往往被置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境地,常有媒体拿出招行、民生等第二梯队排头兵的较高规模增速与交行做对比,言下之意是在此趋势下,交行地位将被撼动。然而这春秋笔法之下未及交行实际从上市之后资产由2008年的2.68万亿元增加到了5.27万亿元,增量绝对值本身超过各家股份制银行。

  事实上,2009年就提出“跑赢大市、争先进位”的交行规模增长并不慢。只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规模增速是否越快越好?未来交行规模增速能否持续?而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新掌门牛锡明的治行之道中,规模,是否首要?

  银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是,拉升规模并不难,因为规模之根本是成本的付出。“时点上冲一冲,同业资产拉一拉,规模很容易就能做上去一点。”在这次“钱荒”事件之前,曾有一位银行高层这样告诉本报记者。顺此逻辑,做大规模遇到的第一个矛盾是:多少成本的规模是好规模?

  “做大规模必须控制成本,不赚钱的规模不是好规模。”牛锡明的战略是:效益优先、兼顾规模。

  本报记者获悉,牛锡明指明的方向是做大“利润规模”,他要求把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作为规模与成本管控的重要工具,并且要求严格控制高息存款,且真正做到重在考核日均存款,而非“时点数”。

  其实,在牛锡明治行字典里较为重要的成本定价管控,已经成为不少银行的当务之急。在当前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包括交行在内的多数银行都感受到了息差压力,此时,在资产端建立贷款定价管理指标,在负债端压缩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同业存款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做大规模遇到的第二个矛盾是:如何梳理“做大”与“转型”的关系。这一组看似可以齐头并进的任务在具体操作中往往遇到撞车,很多时候,转型意味着放弃一部分眼下“做大”的机会,意味着将本该结算于当期的“功绩”转至未来寻求长远发展,意味着甘做播种人。

  对于这组“矛盾”,牛锡明的大政并非模棱两可,他清晰划出了一个较大个位数百分比的“分界线”,低于“分界线”要做大规模,高于“分界线”就意味着更多地探索做专业、做特色。

  对于各个分行,牛锡明要求发展政策差异化:北京、上海分行将成为交行转型发展的先行者,东部地区分行要发展转型两手抓,中西部和广东、山东分行要成为发展生力军。

  2013年一季报显示,交行资产达到5.6万亿元,实现利润177亿元。长江证券研报预测,交行2013年末资产规模将破6万亿元,2014将末将破7万亿元。

  银行比的是耐力

  牛锡明的平衡术不只在于对规模扩张的审慎积极,还在于他对银行业巨大利润背后隐藏风险的警醒。股东大会上,他以“狼真的来了”形容风险。

  “利润的当期性与风险的滞后性容易使人们看到利润而看不到风险。”在近日外滩金融峰会上,他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利润、风险的错配使银行产生美妙的错觉,但事实上,一切终要结算。

  牛锡明判断,银行业整体的高利润来源于近几年银行规模的急速膨胀。业内有观点认为,信贷大投放后,3年风险逐步暴露、5年风险爆发、7年形成损失。

  有业界高层算了这样一笔账:1992年到2002年,中国银行业产生了3万亿元不良资产,2003年到2011年,银行业累计盈利约3万亿元,正好“补上坏账”;2012年,银行业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但目前银行业总体贷款规模接近70万亿元,以不良率最终温和升至1%计算(2012年末为0.95%),即产生7000亿元不良资产,为此需要提取的拨备也约1万亿元。亦即,银行业到目前为止的高利润,很可能将被用于应付滞后而来的风险。

  在风险抬头的大环境下,交行何去何从?牛锡明定调:“银行比的是耐力,经营不看谁跑得最快,而看谁耐力最强。”对于利润,牛锡明提出了“适度赚钱”的大原则。

  在选择授信对象时,虽然不少银行仍然保持着激进的步伐,但交行却选择缓下来,股东大会上,牛锡明提出进一步将信贷注入实体经济的要点。

  对于信贷的收益,牛锡明要求将一些高收益“篮子”里的“鸡蛋”拿出来,放去不同的“篮子”。在牛锡明未来治行策略里,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并非越高越好。

  本报记者获悉的一组内部数据显示,2012年末,交行RAROC值达31.44%,较2011年末提升7.24个百分点。

  2011年底开始蔓延的钢贸危机,让银行将批发贸易类、商铺商贸类中小企业作为风险点之一,在未来,是否会有新的风险点诞生?牛锡明在一次银行业内部讨论中提出了“资产质量梯度变化”概念,预警下一步的风险点是集群式企业、近几年投放而在未来行将到期的理财产品。

  不过,对风险警醒不代表畏缩。股东大会上,牛锡明也提请投资人不必过虑,表示包括交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未来风险仍然可控。

  “两化一行”落地

  “两化一行”(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既是交行的一张战略名片,也是外界部分质疑所指。

  有言论认为,交行“两化一行”有得有失。得在金融牌照齐全、国际化业务领先,失在战略推进近4年来对利润贡献度仍然有限。截至去年末,6家非银行子公司利润贡献度占比仅2.18%,境外机构净利润占比仅4.5%。

  交行前董事长胡怀邦提出的“两化一行”大方向事实上已成为业内共识。接棒胡怀邦,牛锡明提出,境内外两个市场有利差,信托、租赁、基金、证券、保险、投行跨业经营有红利;如果说传统银行是经营好信用风险,那么财富管理银行就是提高跨市场、跨行业的经营能力。

  方向既定,实战派牛锡明在昨日的股东大会上称,今年“两化一行”将推出实施路线图,和财务考核管理指标相适应。本报记者从交行内部获悉,“两化一行”落地方向是:提升海外机构和子公司利润占比,建设境内外市场的联动机制,做大跨境人民币业务和离岸业务,加强与汇丰合作的战略协同、指标量化、交叉营销。

  在财富管理银行方面,牛锡明的战略部署是建立客户分层服务体系,建立涵盖理财类、PE专属类、国际化的产品体系,建立财富管理银行的核算体系和项目管理制度,完善客户经理的考核体系、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体系等。

  值得注意的是,交行近期的组织架构调整也暗示了该行未来的重心业务方向。本报记者获悉,交行已经将金融机构业务和投行业务从公司业务部独立出来,成立了金融机构业务部和投资银行两大一级部门。同时,金融市场部中的代客理财业务也独立出来,成为资产管理部。

  兼任交行创新工作委员会主任的牛锡明在交行内部提出,交行的重点创新领域之一是做大资金交易型业务,由存量向流量、由持有向交易型转变;做大理财业务,建立表外的资产负债表,使理财规模扩大到1万亿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政治局要求统筹制定领导干部待遇标准
  • 体育恒大夺中超半程冠军 温网李娜首秀完胜
  • 娱乐蒋雯丽顾长卫20年屡传婚变 曾曝出车震门
  • 财经央行:已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 科技郭台铭看衰3D打印:如有用名字倒过来写
  • 博客闹钱荒时你该怎么办 房价会暴跌吗
  • 读书真实斧头帮:帮主王亚樵被刺杀真相
  • 教育留学生海外遭歧视与暴力调查 高考状元
  • 育儿幼儿园模拟诱拐9成孩子被骗走(图)
  • 石建勋:钱荒到底荒的是什么
  • 张庭宾:央行会把中国推入危机火坑吗
  • 潘英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难题
  • 沙黾农:不该让股民为四万亿买单
  • 姚树洁:中国股市为啥无药可救
  • 叶檀:中国存在严重钱荒
  • 章玉贵:银行业不可再躺在床上数钱
  • 高善文:钱荒问题会带来三波冲击
  • 王福重:中国会不会出现金融危机
  • 金岩石:楼市调控的目标是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