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生:线上金融也应服从统一监管

2014年03月07日 07:47  第一财经日报 

  蔡胤

  [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办理,只要是金融业务,就要遵循金融界的发展规律,就应该服从金融业统一的监管标准 ]

  “据我了解,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这方面措施。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关于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监管措施会逐步完善、推出来。”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在人民大会堂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技术可提升金融业服务效率,但互联网公司从事存款、贷款等金融业务,还应“按金融界的规矩办”。

  线上金融也应服从统一监管标准

  3月5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这是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此,杨凯生表示,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出现和发展,移动终端越来越发达,互联网企业也开始热心从事金融业务,这类互联网金融业务将提高金融业务的处理效率,为金融业服务的普惠提供支持。

  然而,他认为,由于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历史不长,加上互联网企业众多,难免有些良莠不齐,一些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风险控制得不错,一些企业的金融业务则风险较大,对其监管需要加强。

  “如果吸收存款,那么就要按照金融界吸收存款的规矩来办;如果是发放贷款,承担信用风险,那么就要按照金融界信用风险的规矩来办。我现在看,这些监管似乎都还没有完全覆盖到互联网金融业务。”杨凯生说,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办理,只要是金融业务,就要遵循金融界的发展规律,就应该服从金融业统一的监管标准。

  影子银行风险没那么玄乎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昨日召开的记者会上,针对媒体关于中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提问,杨凯生表示,监管部门对银行业流动性比例的要求是大于等于25%,中国银行业实际流动性比例接近44%,明显高于监管指标的要求;从贷存比指标看,监管部门的要求是小于等于75%,而实际上中国银行业目前的数字为65.4%,也明显优于监管要求。“从这些监管指标看,应该感到比较踏实。”杨凯生称,从非监管指标上看,中国银行业的资金来源当中,存款资金占了大头,达到了79%,几家大银行同业融资基本占到4.5%左右,而外国商业银行的同业融资占比一般都超过了15%或20%,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关于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杨凯生表示,到去年年末为止,中国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平均在1%左右,有所上升,但“这个水平仍然留有足够的安全边界”,它比国际上经常被认为是优秀的银行的不良贷款水平还要好得多。

  而针对中国影子银行会给世界经济、金融带来威胁的说法,杨凯生表示“很奇怪”。他表示,中国的影子银行量约占中国GDP的10%左右,而美国的影子银行量占美国GDP的150%。和美国相比,中国影子银行的量、范围并不大。更重要的是,中国影子银行杠杆比例比较低,信用创造能力比较弱,比如说有些衍生产品在中国都不允许开展,有严格的监管。“所以现在有些舆论把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炒得那么严重,好像要对世界经济走势负责,我认为这个没有什么道理。”

  不过,这绝不代表中国政府、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中国的影子银行可能隐藏的各种风险不重视。杨凯生称,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管理的文件。现在对影子银行业务中的代客投资、代理销售,包括业务准入、代理项目的审查,对银行或办理这些影子银行业务的机构提出严格的要求,对影子银行也要有严格的流动性管理。“据我所知,中国的大型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其他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从事这些业务方面都是努力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去做的。”

  杨凯生表示,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影子银行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因为它和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确实有区别,有时候对它认识还不足。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把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看得那么玄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政府工作报告8年来首次未提遏制房价上涨
  • 体育CBA-广东领先30分险遭北京逆转 总分1-1
  • 娱乐委员提案《水浒》应禁播引网友热议
  • 财经厉以宁:利益集团应服从发展大局
  • 科技国美炮轰电商伪低价成行业毒瘤
  • 博客冯小刚拿总理报告“斗地主” 两会博客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父女考进大学同专业 陪读老爸变学霸
  • 叶檀:余额宝可能被卡成植物人
  • 易宪容:余额宝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 黄凡:是时候改掉楼市的牛思维
  • 刘杉:发改委不是壮士 断不了腕
  • 钮文新:事实胜于雄辩
  • 鲁政委:改革领域与政策取向新转变
  • 林采宜:报告解读 结构调整是龙头
  • 慕容小散:余额宝昂首阔步下梁山
  • 肖磊:假如俄罗斯放弃美元
  • 叶檀:首份政府工作报告成改革宣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