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飞机、投资名画、办理财务……这些天大或是琐碎的事,如今银行都能帮你完成了。作为舶来品的私人银行,自2007年在中国开展以来,至今已有5个年头。据估算,5年间,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突飞猛进,管理资产规模已逾3.5万亿元,中国符合私人银行标准的客户数超过60万,目前已经开设私人银行的中资商业银行已达12家,中资私人银行类机构大约150个左右,拥有客户超过14万。
私人银行服务是一种专门面向富有阶层,为富豪们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的服务,一般需要拥有至少100万美元以上的流动资产才可在较大型的国际金融公司或银行中申请开设此类服务。私人银行服务最主要的是资产管理、规划投资,根据客户需要提供特殊服务,也可通过设立离岸公司、家族信托基金等方式为顾客节省税务和金融交易成本。因此,私人银行服务往往结合了信托、投资、银行、税务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内容。
是不是富人,看迈过的银行门槛有多高全世界都知道,现在中国有钱人越来越多了。
根据中信银行和中央财经大学联合发布的《2012年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近年来迅猛增长,总量由2006年的36.1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118.5万人,预计在2015年将达到219.3万人。同时,超高净值人群数量也由2006年的1万人增长到2010年底的3.2万人。与此同时,高净值人群总共持有的可投资资产从2006年的10.4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万亿元。预计在201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7.2万亿元。
高净值人群,即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人群;超高净值人群,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人群。近年来高净值人群数量的猛增,高度受益于投资性房产净值的增长。可投资资产规模在1000万~2000万人群中,投资性房地产净值占其可投资资产的比例高达70%以上。从高净值人群掌握的可投资资产来看,2006年,高净值人群占总人数的0.028%,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占比为28.7%;到了2010年,高净值人群占总人数比例为0.078%,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占比也增长到了34.5%。
从财富的地域分布来看,区域集中性日益明显。超过2/3的高净值人群集中在6个主要地区,即北京(18%)、广东(16%)、上海(14%)、浙江(13%)、江苏(7%)和福建(4%)。从高净值人群的职业构成来看,私营企业主的占比为71.6%,而家族继承人的比重为1.42%。
对于有钱人来说,财富到了一定的程度,钱就成了一串没有太多意义的数字。不过,对于银行来说,这些数字是最宝贵的信息。因此,从社会意义上来讲,一个人究竟算不算是富人,银行下的结论比较权威。
西方银行业将自然人按照金融资产划分成四个类型,以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第一类是大众银行,不限制客户资产规模;第二类是贵宾银行,客户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第三类是私人银行,可投资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第四类是家庭办公室,要求可投资资产在3000万美元以上。
不过,这些数字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根据不同金融机构、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而动态调整。例如,瑞士隆奥银行将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定位为500万美元以上流动资金的人群,香港汇丰银行(HSBC)的最低门槛是300万美元。
在中国,银行客户也同样被划分成了不同财富级别,只是门槛整体比西方低。瑞士联合银行(UBS)对中国大陆客户离岸账户的资产要求仅为50万美元(约合318.7万元人民币)。
据一位国内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士透露,该银行将客户划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也是大众银行,不限制客户资产规模;第二类是贵宾银行,要求在该行金融资产达到50万元以上;第三类是私人银行,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即高净值人群);第四类是量体裁衣定制服务,通常可投资资产要求在1亿元以上(即超高净值人群)。
高华证券CEO章星曾指出,中国大部分高净值人群为“第一代”富人,因此,私人银行业务目前还不到最繁荣的时候。“在发达国家,客户往往是富二代、富三代,喝红酒选珠宝长大,没有理财特长,需要专业人士帮他们为家产保值。而中国如今的第一代富人都有自己的生意,有钱都会放在生意上,因为回报会比财富管理大。因此,我们瞄准的是中国的未来。”
私密的高端银行
中世纪末的欧洲处于不断的战争和宗教迫害中,对富豪和贵族而言,如何妥善存放口袋里的金币、将财富世代延绵下去,比如何保住自己的脑袋更重要。于是,一种私密性极强的高端银行业务应运而生。有一种说法是,16世纪,大量受宗教迫害的贵族从法国逃往日内瓦。但他们带来的大量金钱无处存放,于是日内瓦一批银行家开始为这些贵族提供私密服务,由此诞生了最早的私人银行业务。另一种说法是,17世纪,欧洲贵族总要外出打仗,就在家中安置了专门打理家财的亲信,这些亲信就逐渐演变为第一批私人银行家。许多传统的私人银行业务从那时流传至今,包括资产托管、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税收筹划、遗产规划和信托服务等。在日内瓦,私人银行目前管理的储蓄资产金融约占全球总数的35%。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私人银行业务在美国得到新的发展。随着美国在越南的战争结束,“婴儿潮”出生的美国人逐渐成为中产阶层,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汇率、利率、大宗商品价格逐渐稳定下来,股票市场开始稳定上涨……良好的经济形势下诞生了一大批富翁。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投资组合,更多应用到私人股权基金、风险资本、对冲基金等现代金融产品中来,私人银行业务也随之迈入新纪元。
私人银行真正进入中国则是近几年的事。2006年,随着主要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以及银行业的开放,各金融机构都瞄准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批富人”,纷纷涉足私人银行业务。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在北京、上海两地开业,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私人银行部的中资银行;同年8月6日,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中心开业;两天后,中信银行私人银行部开业。
2011年7月,中国银行与英国《欧洲货币》杂志发布的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底,在中国有129家银行机构
提供私人银行服务,包括五大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5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中国邮储银行以及16家在华运营的外资银行。
目前,私人银行的客户数量已经从最初成立时的数百位增长至万位以上,管理资产规模大都在千亿级别。据中国银监会统计,中国银行业在个人财富管理领域的资产规模,已从2005年末的2000亿元人民币,猛增至2010年末的1.7万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5年间,中国私人银行从野蛮生长到渐趋理性,截至2011年底,各家银行拥有的私人银行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2011年招行私人银行客户数16493户,连续4年保持超过30%的增长;中信私人银行客户数则超过两万人,较2010年大幅增加130%,中国银行2011年私人银行客户数量亦增长60%……包括中行、招行、中信、交行等,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5万亿元,形成了一块巨大的蛋糕。
而在中资银行动手之前,外资银行早已瞅准了这块蛋糕。2005年9月26日,瑞士友邦银行有限公司进驻上海,设立了我国首个境外私人银行代表处;2006年3月28日,花旗银行私人银行部在上海正式营业,私人银行正式“登陆”中国内地。截至2010年末,在中国取得法人资格的外资银行中有37%在中国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
中国的私人银行还不能等同于财富管理
除了国内外银行纷纷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外,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也争相涉足这一领域,并通常将这块业务称之为“私人财富管理”。从表面上看,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都是给高净值客户提供私密的金融服务,但在我国当前的分业经营体制下,持有牌照的不同又决定了其提供服务的不同。
高华证券私人财富管理部执行董事刘志坚对媒体表示,《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业务与信托、证券业务分离,不得兼营证券业务和信托业务,不能直接参与对工商企业的投资。因此金融机构通常都只有一种牌照(UBS除外)。《2012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指出,受经营范围的限制,我国私人银行无法完全通过自有产品来直接进行资产管理和全球资产配置,外资银行则在人民币业务上受到各种限制。因此,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阳光私募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产品对私人银行形成了有效补充。私人银行也通过和这些机构进行合作,将各类产品集合起来,实现差异化业务经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