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0日20:53 新浪综合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证监会对于通道业务的全面封杀,致使券商资管、基金公司及基金子公司等哀嚎一片,通道业务风险事件持续上演。而4月中旬的中信建投旗下多个专户产品集中卖出造成兴业银行股价毫无征兆地大幅跳水。如今,兴业银行竟然要撤销金融市场总部,影子银行梦破碎,但此举真的能会釜底抽薪吗?

  通道业务被证监会全线封杀,银行委外业务日子也不好过。基金公司日子难熬,商业银行更是如此。而作为“同业之王”的兴业银行,如今想要“恢复江山”颇为困难,自从4月中旬兴业银行市值被基金专户坑到了瞬间蒸发800亿,兴业银行就一蹶不振。

  兴业银行近日宣布撤销金融市场总部。自去年以来,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行相继在总行、分行层面进行机构调整改革,成为观察银行业变革的又一样本。

  金融市场总部撤销?

  早在今年3月就有风声称,兴业银行打算大刀阔斧开始改革组织架构。从架构调整来看原先作为重要盈利部门的金融市场总部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将金融市场总部切割,销售部门与后台部门各自成立条线,资金需求将无法与资金来源“直接交易”;同时消除“实际总部”概念,替换为“虚拟总部”,实现总行对格格条线的掌控力。

  具体来看,在兴业银行机构设置上,总行设企业金融总部、零售金融总部、同业金融总部,作为客户关系管理及相关专属业务产品部门群组,设立投行与金融市场总部为公共产品部门群组,撤销金融市场总部。

  原来作为金融市场总部的资产管理业务和资产托管业务,随着金融市场总部的撤销现在已被归入到投行与金融市场总部。投行与金融市场总部包括投资银行部、资产管理部、资金营运中心、资产托管部四个产品部门和一个风险管理部。

  销售部门则单独成立一个总部,同业金融总部由同业业务部、银行合作中心两个客户关系管理部门组成,有期货金融业务并入同业业务部。

  值得注意的是,兴业银行表示将总部条线调整为虚拟总部,而非实体总部。各条线总部的组成部门均为总行组成部门,直接对总行负责,或许体现了兴业银行总行希望对业务与后台支持部门责权与利益的干涉与权衡,以及对去杠杆背景,兴业遭遇同业业务风险的诟病之后,总行希望对资产负债风险实现整体掌控的意图。

  但现在的投行与金融市场总部只做产品,不做营销,更加转向后台。这一说法恰恰说明了曾经炽手可热的影子银行和同业正走向没落。

  兴业银行正在找寻出路。

  影子银行套利梦碎!

  银子银行治理,一直以来处在监管与银行躲猫猫的状态

  2012年8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开始正视影子银行问题。

  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号文),遏制表外的信贷类理财产品急剧扩张。该文被业界认为或许直接导致当年“钱荒”的到来。

  今年4月10日,银监会出台了治理“三套利”, 兴业银行表内转表外的金融创新业务也将要告终了。随后5月17日,证监会就全面封杀通道业务并表示不能过渡责任。银行会文件密集出台,中国银行体系监管大年真的到来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真的动真格了,而60万亿的影子银行正迎来洗盘时刻。

  而兴业银行这个同业影子银行大户,亟待变革此前的业务方向。影子银行本质上是给企业的贷款,但不记在资产负债表的的贷款项,而是记在银行同业资产或应收款项类投资下面,或者干脆就是脱离资产负债表的理财产品。据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估算,2016年底影子银行信贷规模在60-70万亿左右,占整体信贷的比重已从2006年的10%左右大幅提高至33%。

  而兴业银行2017年一季度同业投资就减少了1156亿元,同业负债减少了近1700亿元。

  以兴业银行为首的商业银行之所以大规模开展“发行同业存单——进行同业投资——委外——投资标的资产”的套利活动,是源于2014年中国实施的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大背景,让他们有机可乘,实现金融加杠杆套利,使资金“脱实向虚”,一直在金融业内打转。他们进行期限错配、加杠杆操作的监管套利,并出现了信贷、债券、表外等多条线共同获利。

  而此轮去杠杆政策使这些“金融套利”无处遁形。中国很多金融创新是围绕监管套利而产生,更多是与央行等监管机构博弈。这轮嵌套着MPA考核的监管,对于某些激进的金融机构无异于“核武器”,一些业务激进的银行部门或整合或撤销也是在所难免的。

  假金融创新,真监管套利?

  金融创新与监管套利是相辅相成的,在银监会大力去杠杆之前,兴业银行首先改革金融市场部,并将其称为金融组织架构创新。此前的同业也被称为金融创新,利用法律法规和分业监管的漏洞展业,也就是监管套利。

  这样的金融创新做着大量法律边界不够清晰、投资回报难于实现的项目,拿着大量资金通过“创新”方式用于投资、投机、挣快钱,使资金脱离实体在金融体系内空转,令“脱实入虚”这个词变得街谈巷议。量变生质变,随着这部分体量权重的快速增长形成的系统性风险隐患,监管部门开始加以阻拦。

  为套利而生的“金融市场创新”寒冬以来,金融体系内部的“空转”会在此次高压式监管下寿终正寝吗?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