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资产证券化: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现实选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周昆平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高级经理 博士

  资产证券化反映了金融发展的必然性,是金融演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尤其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创新的客观需要。发展资产证券化是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散风险的必然选择。

  资产证券化是将传统非市场化的银行资产负债平衡表表内资产转变为市场化的有价证券。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工具正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运用,它在债券市场中的作用性日益明显,并改变了全球的金融结构和信用配置格局。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的经验进行资产证券化方面的有益尝试,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储蓄过剩,信贷紧缩”,各商业银行的贷存比一般都在70%以下,由此一些业内人士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

证券化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观望和忧虑的态度。其实,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实的流动性,如果我们以当期来测算流动性,即以某一天某一时点计算流动性,问题就不那么简单。我们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假定W银行有1万亿的盈利资产总额,其中备付金为1000亿,债券投资为2000亿,剩下7000亿为贷款,而这7000亿有3500亿在当期到期,其余3500亿为中长期贷款或未到期的短期贷款。如果不考虑不良资产等其它因素,则W银行的备付金比率约为10%,当期可变现的资产总额为6500亿(现金、债券与到期回收贷款之和)。如果当期支取活期存款量为3200亿,且有3300亿的定期存款到期。在此情况下,W银行支付不会出现问题。假如在当期到期的贷款中,由于不良贷款、收回再贷等原因占比达20%,则实际只可回收2800亿。如果不能在该时点出售其它资产或者融入资金,也仅有5800亿的支付能力,尚存在700亿的资金缺口,从而W银行将出现流动性危机。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银行资产恶化的势头得到相当有效的遏制,但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逐步调整的过程中,潜在的不良资产隐患将逐步暴露,其次,短期贷款的展期及收回再贷、长贷短存的期限错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不流动、假流动和低流动,使得商业银行看似有较好的流动性,但实际却面临严重的流动性挑战。

  1、不良资产仍然是我国银行业最重要的流动性隐患。不良资产对流动性的影响将是相当严重的,但目前讨论流动性时往往被忽略,而不良资产对流动性的危害是严重的。一是大量不良资产导致贷款的本息不能收回,导致现金收入减少,从而减少了银行的流动性供给来源。二是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给银行造成较高的准备金成本,银行盈利的很大部分用于提取贷款准备金,减少了流动性供给的来源。三是当市场了解到银行存在资产质量问题时,就会造成存款增速放缓,现金供给减少。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高流动性是靠存款的超常增长所支撑,银行的主动性负债不足。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主动型负债方式,如借款、出售金融债券、在国际市场上筹资等,在国内市场上很少采用。存款的超常增长虽然保证了流动性需要,但掩盖了流动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随着2006年年底,WTO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将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一旦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将有可能造成流动性危机。四是当不良资产严重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存款人意识到银行的资产价值低于它的存款总额,当出现信任危机时,银行存款不仅不会增长,对净存款提取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此时银行将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如果处理不好,将演变成支付危机。

  来自

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数———从2003年的17.2%下降到8.9%。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体现了政府财务重组的成效而非真正的信贷资产质量的改善,2005年银行业总体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更多是依靠信贷规模扩张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产生的结果。从经济环境看,我国转轨时期的经济运行将长期呈不均衡之势,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中潜在风险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和特殊,特别是政府职能还不够规范、信用体系不够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个人信用意识不强,真正确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此外,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变,经济结构正在逐步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产能过剩开始显现,信贷规模必将紧缩,依靠扩大规模降低不良资产率的手段受到制约。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规模和比率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反弹。

  潜在和现实存在的不良资产,使得商业银行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流动性。

  2、流动资金贷款长期使用造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假流动性。在商业银行资金贷款中,有不少属于收回再贷的性质,尽管从理论上来说这些短期贷款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实际上所体现的却是假流动性。短贷长用的原因在于,由于中长期贷款的审批程序复杂,所需时间长,项目立项审批手续烦琐,加上

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估时间、注册会计师对出资报告的验证过程等等。因此企业就申请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后无法归还贷款,就申请银行展期,于是一年期的短期贷款就滚动展期变成了长期贷款。其次,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套取银行短期融资,其审批速度比正常信贷审批程序快,许多被怀疑并无真实贸易背景,利用银行进行融资。循环借贷给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实际上有许多被资本化了,使得账面上表现出来的流动性其实只是假流动性。

  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19.5万亿元,1年期以下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按所占贷款比重60%计算,约为11.7万亿元,如果粗略估计,这其中有20%左右,则大约有2.3万亿元的资产具有这种假流动性。而实际上,在某一时点的数据可能更大,据央行披露,2005年9月末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余额就达2.07万亿元,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

  3、偏高的中长期贷款造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低流动性。中长期贷款比例高是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之一,虽然近年我国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逐年下降,2005年,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增长17.2%,增速比上年低7.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2万亿元,同比少增2012亿元。其中基建贷款比年初增加6175亿元,同比少增93亿元。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从2004年的59%下降到2005年的52.9%。

  我们在欣慰中长期贷款有所下降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统计中长期贷款时将个人消费贷款撇在外面,仅仅统计对公业务的中长期贷款。近些年,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得到迅速发展,目前,个人消费贷款已经占到全部贷款的12%以上,而目前个人消费贷款中,95%以上是个人住房贷款,这部分资产属于中长期贷款。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仍然高达50%左右。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很发达,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有待改善,企业中长期融资依然还是依靠间接融资。此外,个人消费贷款这一新兴业务还会蓬勃发展,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仍将占个人消费贷款的绝大部分。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偏高的状况一时还无法改变。预计未来若干年,中长期贷款比例仍然高达50%左右。中长期贷款对流动性的影响直观表现在某一时期内,存在大量的未到期的中长期贷款,从而这部分贷款无法回收用以支付。即使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出售、间接银团等方式回收部分资金。但是这种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并支付一定的交易成本,如评估费、律师费等中介费用,从而这种回收是比较困难的。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不流动、假流动和低流动性使资产的名义流动性大打折扣。

  资产证券化是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途径。资产证券化最基本的功能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传统的流动性管理已经不足以完全解决流动性隐患,资产证券化架起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沟通的桥梁。一是资产证券化的投资主体不再局限于货币市场的参与者,而能够接触到保险公司、大型企业集团以及机构投资者,甚至个人投资者等。扩大了资金来源,同时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获得流动性来源。二是资产证券化使产品功能分拆,有助于改善银行风险管理质量,提高股东价值。银行在利率风险剧烈波动期间,通过证券化把利率风险从贷款风险中分离出来,交给另一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机构,向投资者转移期限的失配,从而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三是资产证券化可以灵活调整低流动性资产,通过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将一些中长期贷款,如基础设施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等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并及时获取现金,使低流动性资产转变为高流动性资产。四是资产证券化可提供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资产证券化增加了商业银行类似国债、金融债券等投资产品,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管理手段的选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