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研究 > 正文
 

花旗银行的中国金融战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 08:24 经济参考报

  1月5日,花旗集团开始了与广发行在技术性领域的排他性谈判,据称“除非排他性谈判出人意料地失败,或者国务院不同意该项交易,否则其他竞标者将不会再有收购机会。”而在此之前一个星期的2005年12月28日,浦发银行开始审议《公司与花旗银行及其关联机构为加强持续战略合作签署〈战略合作第二补充协议〉的议案》。花旗银行将继续增持浦发银行股份至19.9%,而浦发银行将为花旗银行收购广发行“松绑”。

  早在上世纪初就在中国上海建立分行,并于2002年重开对华业务的美国花旗银行此前似乎在抢占中国金融市场的活动中落后了一步,但现在看起来他们正在努力迎头赶上。

  极欲入主广发

  

花旗银行的中国金融战略
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花旗集团在这轮中国银行业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的浪潮中,并未获得期望中的收获,尤其是错失参股中国建设银行的机会,更是令其难以释怀,因此,入主广发行就成为其志在必得的目标。

  1月5日,花旗集团开始了与广发行在技术性领域的排他性谈判。此前,花旗集团、平安保险与法国兴业银行为首的三家财团分别以241亿元、226亿元与235亿元报价竞逐广东发展银行85%股权。以花旗银行为首的财团获得第一谈判权。媒体引述广发行内部人士的说法称,“除非排他性谈判出人意料地失败,或者国务院不同意该项交易,否则其他竞标者将不会再有收购机会。”

  在最新一轮的竞标方案中,深悉中方“政策底线”的花旗集团对方案作了重大调整,在与中资财务投资者共同组成的财团中,花旗占40%到45%的股份。分析人士认为,这样既能符合银监会有关财团相对控股的要求,又使花旗能够达到实质性的控股目的。

  此次花旗入股广发行若被批准,则其持股比例为40%,为单一第一大股东,尽管有“单个外资股东入股中资银行不超过20%股权、多个外资银行合计不超过25%,否则该中资银行将被视为外资金融机构管理”的监管原则在先,但舆论普遍认为国务院不同意该项交易的可能性极小。在广发行重组上,有关方面将首度破例,网开一面。“排他性谈判失败”这一可能,对志在必得的花旗集团和一心冀望重组后“脱胎换骨”的广发行来说,可能性并不大。

  而对于花旗集团来说,之所以会对这家这家充斥巨额不良资产、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足4%的中型银行如此感兴趣,就是因为广发行在这场交易中提出了诱人的条件:它明确提出外方可以拥有管理权,提名董事长和行长,当然任职资格尚需要银监会批准。如果这项不确定性已经极小的资本重组得以完成,那么在资本结构变动之后,外资可以在广发行的运营管理上施加决定性的影响,从而极有可能获得效率大幅改进后的超额利润。虽然花旗银行一家所占股份低于50%,从而只能实现相对控股,但这却是其他银行重组不具备的条件。

  浦发铺路

  2006年1月11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将于2月15日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公司与花旗银行及其关联机构为加强持续战略合作签署〈战略合作第二补充协议〉的议案》。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次浦发银行召开股东大会,重点是为花旗银行“松绑”——不再圈定花旗为惟一的战略合作伙伴,让其在我国境内的发展有更多的空间。一旦此协议通过,浦发与花旗之间的排他性条款将自动成为历史,双方同意终止此前双方签署的相应排他性条款。这意味着,花旗银行可以投资其他内地银行,浦发行也可以“另结新欢”寻求别的外资参股。这为花旗银行入股其他中资银行正式打开了方便之门。

  所谓的《战略合作第二补充协议》要追溯到2005年底浦发行的一则公告。该公告称,董事会议已经同意与花旗签订《战略合作第二补充协议》,根据该协议,双方将相互终止相应排他性条款。另外,该公告显示,花旗将支持浦发行的股权分置改革,继续增持浦发至19.9%。浦发迅速召开新年第一次股东大会似乎正好顺应了花旗银行急于向外发展之心。

  2003年初,浦发银行与花旗银行对外宣布花旗入股浦发,不是简单的股份收购或参股投资,而是旨在建立一种战略伙伴关系,着眼于双方长期合作。据了解,浦发银行当时与花旗的合作协议中,还有重要条款,即规定双方的合作具有排他性---花旗银行不能再与其他中资银行合作。也因此条件,当去年中国建设银行股改时,花旗银行虽然对建设银行的股份虎视眈眈,却由于与浦发银行的战略协议规定而未能如愿。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浦发银行内部已初步同意终止与花旗集团签署的排他性协议,即解除了“花旗不得入股其他中资银行”的规定。对此,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这标志着此举为花旗集团收购广东发展银行多数股权铺平了道路。

  全面布局

  除了浦发银行的“松绑”外,去年12月美联储已解除了对花旗集团海外并购的禁令也为花旗集团在中国的扩张活动提供了有利因素。此前美联储曾下令禁止花旗在解决各种使其在全球陷入困境的监管问题前从事重大收购活动。对此花旗集团立刻做出了反应,花旗集团CEO查尔斯·普林斯宣布花旗计划2006年在海外市场新设150-200家零售银行。

  此前,花旗的世界同行们早已在中国布局。美国银行已投资30亿美元入股中国建设银行9%股权。高盛集团伙同安联保险公司和美国运通,和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谈判出资30亿美元入股。而将在今年上市的中国银行则已与瑞士银行、美林以及苏格兰皇家银行接洽。稍显落后的花旗不得不寻求某种“后发优势”。除了收购广发行姑分,花旗集团还试图在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2005年11月28日,该集团旗下一家公司已经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同意收购中国364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资产。此次收购规模创下外资收购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之最。

  参与此项收购的是花旗集团在中国香港的合资公司——银建国际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在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正式签订收购协议后,随即以3370万美元把其中50%的不良资产出售给花旗集团金融产品公司。这次收购是该公司在中国银行业坏账处理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时也是外资在收购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花旗集团在与银建国际于11月25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说,银建国际将为这笔不良资产的收购支付5.466亿元(6740万美元),收购价格仅为这些资产面值的1.5%。银建国际实业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是其控股公司,持有该公司30.8%的股份,而花旗集团持有银建国际17.8%的股份。

  中国大陆创造的收入只占花旗银行亚洲区收入的2%,而香港占12%,韩国占14%,印度占10%——这些经济体的规模都小于中国大陆。2004年,在花旗银行亚洲区76亿美元的收入中,收益高达26亿美元。如果花旗银行能够在中国大陆开创相当规模地盘的话,这些数字将更加巨大。“花旗银行目前已参与了所有对外资银行开放的业务,未来还将继续保持这态势。”这是花旗集团中国区CEO施瑞德在2005年12月中旬对外界做出的一番表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