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的信用革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11:23 新周刊 | |||||||||
在2003年年初,资本充足率能够达到全球标准的商业银行的资产占全部银行资产的比例只有0.56%,但是到去年底这一达标银行资产占比达到了47%以上。 文/李涛 "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用文化。”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对笔者直言。当时,
进入9月,当中、建两行踌躇满志准备公开招股、工行也在为成立进行最后的准备之际,刘明康却在一次会议上告诫他们,银监会对亿元以上大客户的持续监测发现,部分集团客户的资本运作方式给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带来很大风险,容易引发信用风险方面的案件。因此,刘明康强化银行资本约束的既定理念没有动摇,他在这次会议上表示,银监会将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资本约束,制止可能出现的盲目扩张。 银监会监管一部主任阎庆民也曾告诉笔者,商业银行不能老盯着大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现时上市企业资金链断裂的事情已屡见不鲜。 银监会承受的压力 银监会国际部副主任罗平很坦率:“如果说中国存在某些商业银行不能资本充足率达标的话,可以说是对银监会能力的挑战。” 在刘明康看来,作为监管者,没有必要评价哪个银行好哪个不好。只要银行有足够的资本充足率和覆盖贷款损失的能力,不管今后面临什么困难,银监会都可以比较轻松地监管银行系统。 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始于一年半前,其时银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在2007年达到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充足率4%的硬指标。当时,他向到他办公室的每一位来访者严肃地陈述他自上而下的改革计划。他期望自己监管下的131家银行都将严格执行这一计划。 这与银监会成立之初即确立的明确、强硬和务实的风格有关。在2003年5月29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刘明康承诺说,从现在开始到今年年底,我相信每个月都会有好消息。之后一系列重要监管规章逐月出台,体现了银监会进行银行业改革任务之艰巨和紧迫。 金融学家钟伟将“银监会元年”的风雨概括为四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涉及资本充足率、风险评级和并表监管等框架性法规陆续出台;第二条主线是对银监会自身的机构设置和银监法规建设加速进行;第三条主线是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分类、检测和考核办法的细化与实施;第四条主线是对国有、外资和专业金融机构从风险角度权衡之后,进行治理整顿或市场准入。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三把火”:推动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 整顿规范城市信用社、对农信社进行大力改造。 银监会以效率换信用 刘明康和他的同事们应该为两年多来的工作绩效而欣慰,在2003年年初,资本充足率能够达到全球标准的商业银行的资产占全部银行资产的比例只有0.56%,但是到去年底这一达标银行资产占比达到了47%以上。到2006年年底,刘明康相信这一比例还将提高到80%左右。 成立近三年的银监会已因努力打造银行业而赢得了赞誉。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已经订立,大量坏账已被冲销,中、建两行已是半只脚探进了海外资本市场,工行也以非常规的速度与高盛领衔的收购团草签了入股协议,自然都已超过了8%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全国农信社资本充足率从-8.45%提高到5.89%;许多迹象显示,行长们正在响应银监会的领导。 但刘明康也在9月的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上尖锐地指出,由于一些银行业机构未认真执行银监会关于防范操作风险的13条制度,致使今年以来的新案发案率仍然较高。这类会议银监会已经接连召开了6次。 刘明康此前认为案件高发一则是因为旧体制的弊端以及当前复杂的社会矛盾、较差的社会信用环境、不良的银行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与作用的结果,二则则是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不完善,基本制度执行不力、内控制度不落实和对基层机构特别是对机构负责人管控不到位造成的。 “在中国银行业历史上,银行首次有了衡量分行表现的工具。这一次我们说:‘我们必须用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或者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些标准,来衡量你的表现。’” 刘明康告诉一位对新增不良资产忧心忡忡的国外银行家,“你可以安心地喝你杯子里的酒。” 作为监管者,刘明康有非常明确的战略,就是要建起一个富有活力和弹性的银行产业,“使全社会的信贷文化都可以建立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真正在乎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