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银行研究 > 正文
 

汇丰:战略投资者之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 12:17 和讯网-《财经》杂志

  □ 本刊记者 于宁/文

  今年6月20日,交通银行(香港交易所代码:3328)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以2.80港元开盘,随后一路飙升,目前稳定在每股3.40港元左右,成为各路资金追逐的对象。

  对于汇丰集团而言,这是一个值得额手相庆的时刻。几乎整整一年前,2004年8月6日
,汇丰以每股1.86元的价格入股交通银行19.9%股份之时,仍被业界普遍视为一笔风险投资;甚至有传闻称,汇丰董事会在对华投资战略上出现意见分歧,在公司内外招来“孤注一掷”的恶评。

  结果是,汇丰向交行投资的21亿美元(约合160多亿港元)当前市值约为300亿港元,账面上已净赚约130亿港元。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投资平安保险上。自2002年以来,汇丰先后三次总计向平安保险投资18亿美元,获得19.9%的股份。按当前每股13.5港元计算,汇丰持有的这部分股份市值为166亿港元,已经有超过10%的账面回报。而在汇丰入股之初,这同样也被外界认为是一次“高位接盘”。

  无论基于远见抑或“赌运”,汇丰集团都已成为在内地金融业投资规模最大的外资金融机构——汇丰对内地金融机构的投资规模超过40亿美元;加上自身业务发展的投资,合计已超过50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汇丰集团甚至几乎是中国金融市场上惟一真正有战略意图的“战略投资者”。相对于目前苏格兰银行、美洲银行入股中行和建行5%-10%的比例,汇丰持有交行和平安保险19.9%的股份显然更具分量。不惟如此,汇丰还一再高调承诺,“我们不是进来拿分红的,而是想成为外资和本地银行合资的典范。”

  然而,合资毕竟是一种充满变数的安排。由于合作双方利益诉求的不同,加之中国金融业开放进程的不确定性,战略合作转化成战略竞争、战略投资者演变为财务投资者的故事并不鲜见。倾注了大量投资的汇丰集团,如何保证其中国战略得以实现?

  “十年规划”愿景

  8月23日,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于今年4月就任汇丰集团总经理兼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王冬胜接受了《财经》的专访。前一天,王冬胜被委任为交行非执行董事及审计委员会成员。

  “我们希望双方(汇丰与交行)能承诺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十年之后,交行在内地能像汇丰在香港那样做各方面的业务。”王冬胜对《财经》表示,“我们今后在内地的银行业务,都将围绕和配合交通银行展开。”

  作为战略投资者,汇丰与交行在入股之初即签订了“技术支持协议”。据此,汇丰委派五位专职人员作为双方合作的顾问团队,统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合作。此外,参与管理也是双方协议的一部分,汇丰委派了原中国业务总裁叶迪奇出任交行副行长,主管

零售业务。

  截至目前,汇丰和交行合作的业务重点仍然在信用卡方面。去年10月,双方成立了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由于外资银行会尚未获准与中资银行成立合资信用卡公司,双方合作组建的信用卡中心还只是交行的一个业务单元,不过由汇丰委派了首席执行官(CEO)和20多位专家。

  “汇丰在信用卡业务方面已经投入了很多人力。除了开发产品,还有后台支撑的科技、信用及推广力量,加起来有几百人。”王冬胜说。

  在他看来,“长远规划”是开展业务绕不过去的前提。例如,对客户资料进行数据管理,需要建立强大的数据处理中心、统计中心和科技平台,进而把客户购物的资料全部输入系统进行分析。

  “没有这些数据管理零售业就发展不了,但这些业务发展都需要投资。要是没有长远规划,我们怎么会投资呢?如果投资大,我们的回报是什么?”王冬胜反问。

  然而到目前为止,王冬胜所称的“十年愿景”还只是一个草图。

  “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在一步步建立管理架构(management structure),在董事会和工作层面能够进行沟通。”目前,身为第二大股东的汇丰集团在交行董事会有两个席位——整个董事会有19名董事。

  事实上,这也正是合资项目的焦点所在。外方的投入是以长远的稳定预期为前提的,其中当然也包括对于公司长远发展战略的话事权。然而在外方缺乏控股权的情况下,要达到这一稳定预期是极为困难的——这也正是多数外资机构甘作财务投资者而不愿付出更大投入的主要原因。

  对此,王冬胜的回答带有理想色彩,“我们和合作伙伴没有计较那么多,比如投资多少,拿到什么。我们认为如果有一个好的发展计划,想办法去发展,结果一定是好的。”

  在他看来,长期规划得以实现主要基于内外部的软约束,“一是汇丰和交行的合作,很多人都在关注,这包括国务院和监管机构,在这种压力下,我们的合作会好一些;第二,汇丰和其它人合作的经验比较好,我们知道如何适应当地员工的文化。”

  对于控股权问题,他表示:“我们不一定工股,但风险和收益要对等。”

  重整中国布局

  自2001年开始,汇丰集团即对中国金融业开始了试探性的投资。四年下来,尽管所获颇多,但也显得博而不专。仅仅在银行领域,汇丰直接和间接投资的机构就已有四家,即上海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和交通银行;此外还在保险、基金等领域广泛撒网。

  汇丰将如何协调这一芜杂的投资格局,对于业界而言,一直在饶有兴味地观察。

  对于银行业的投资,王冬胜非常肯定地说“不会再做投资”,今后的业务将围绕着交行展开。至于入股平安保险,则主要意在帮助平安保险集团进入银行业,汇丰提供部分技术支持,但主要还是靠平安自己发展,合作内容也不会和交行发生大的重叠。

  除了入股内地银行,汇丰银行目前在内地已有12家分行。至2006年底,外资银行可以向居民办理人民币零售业务。对于汇丰如何协调自身业务与交行的竞争,王冬胜表示二者并不冲突,因为尽管汇丰将在内地发展汇丰品牌,但其开设分支机构是有限的,“汇丰银行与其控股的恒生银行在600万人口的香港都可以共存。”

  不仅银行,汇丰在其他金融领域也四处出击。去年9月,汇丰投资管理(欧洲)有限公司与山西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就已宣布成立汇丰晋信基金管理公司,汇丰出资6600万元,占33%的股份。此后,由于政策允许外资持有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份最高可到49%,汇丰重新申请将持股比例提高到49%,目前正在审批之中。

  然而此后,交行与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也成立了合资基金,这令人大跌眼镜。汇丰解释说,这是一个技术性的误会,汇丰一直认为对外资进入基金管理公司的政策是“1+1”,可以参股两家机构。所以汇丰在去年8月和交行签约之前,就已经和山西信托洽谈完毕。今年初,银行获准成立基金管理公司之后,汇丰再和交行洽谈成立合资基金时,才发现政策大门已经对其关闭,交行只好另行寻找合作伙伴。

  “我们现在说银行的业务和产品尽量和交行合作,就是不希望再有误会发生。”王冬胜说。

  在保险领域,尽管已成为平安保险第一大股东,但汇丰在发展非寿险业务方面亦有所考虑。王冬胜称,从国际保险集团的经营看,一家机构可以和两家保险公司分别合作寿险和非寿险业务,因此汇丰和平安的合作并不意味着不能再和其他机构合作。

  据悉,汇丰集团的保险业务占全球盈利的10%。目前除了入股平安保险,2003年,汇丰与上海华域资产管理和北京中科筑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协议,合组北京汇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汇丰持有合资公司24.9%的股权。

  对于汇丰下一步的投资,王冬胜坦言,很可能是

证券公司,但尚未确定目标。

  对于四处开花的投资,王冬胜多少有些无奈,“汇丰在中国投资的格局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基本上是中国银行业开放的过程中,开一点门我们就进去——我们不知道哪一扇门会打开,所以‘女朋友’就多了一些。因此我们希望,将来能够有看得到的方向,与管理部门多一点沟通和讨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