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银行差别化监管 努力实现不良贷款真降(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17:43 中国经济周刊 | |||||||||
银行内部管理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后,并非意味着成功地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减少内部委托代理环节,提升对分散、庞大的组织体系的管理水平,都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控制不良贷款的发生、确保改革的成功,是国有商业银行需要认真研究和思索的问题。 不良贷款影响实体经济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良贷款在全社会的货币经济视角下并无资金损失,也无社会资源的减少,只是资金所有权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转移,是一种“零合”博弈,甚至认为不良贷款的背后是实体部门资源的优化组合过程,根本不存在社会福利的损失。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和有害的。 不良贷款的形成是整体经济金融问题的集中反映。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看,无论投资成败与否,投资过程就是创造产值的过程,但投资失败将意味着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财富的贬值。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投入没有产出或未达到应有的产出,必然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比如,过去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几乎全部贷给了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却只创造了全社会不足30%的产值,银行大量资金流向无效率和低效率的企业,形成了企业的高负债和银行的坏帐。这导致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和国有资产的流失,造成了银行的“惧贷”心理,最终阻碍社会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进而影响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005年如何监管 2005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逐步到位,银监会改变了过去针对历史不良贷款包袱的简单“双降”监管法。而是严格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持续监管分类准确度,努力实现不良贷款的“真降”;动态跟踪各类贷款间迁徙变化路径和趋势;结合各行资本充足和拨备充足状况,综合评价各行抵御风险能力,实行差别化监管,同时加大透明度建设。 2005年,银监会将持续监管分类准确度,加大对不良贷款真实性的现场检查力度,考核各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分类偏离度。在贷款质量偏离度检查中主要采用抽样检查的方式,具体采用以贷款客户为抽样单位的PPS不等概率抽样法。从方便性与国际惯例方面考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偏离度考核,采用不良贷款比例绝对偏离度。贷款分类偏离度检查情况将纳入对该机构评级和对有关高管人员的考核评价当中。对偏离度较大的银行要明确必要的后续监管手段,跟踪该机构整改情况。 2005年银监会将通过建立贷款质量迁徙情况统计制度来全面统计和分析有关情况,加强对不良贷款变化情况的监测和风险提示,反映不良贷款形成和变化趋势,推动银行机构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贷款迁徙变化情况表的分析可从贷款迁徙情况、当年新发放贷款的质量情况、当年新形成不良贷款情况、不良贷款的处置情况、不良贷款的重组情况、不良贷款变化的因素贡献、不良贷款的周转情况、不良贷款期初期末形态对比情况等八个方面进行。 另外,商业银行当年及短期内不良贷款的下降有很大的操作余地,如果只注重对商业银行当年或者短期的不良贷款变化情况进行考核,或过分强调当年的不良贷款监管成效,就容易造成商业银行的短期行为和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因此,在反映当年不良贷款“双降”情况的同时,还应整体反映一个时期以来不良贷款的总体变化趋势。通过短期与长期分析相结合,科学地把握不良贷款走势,客观、全面地评价监管工作和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效。 2005年,银监会还要实行分类考核,进行差别监管。具体思路如下: 对股改后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经营状况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监测和考核,应特别关注新发放贷款的不良率,看其是否能达到国际良好银行水平,还应对新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同时,要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中心,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严格信贷管理,对规模相对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特别关注是集团客户、关联贷款情况以及和风险管理状况。对于其他经营状况较差、历史包袱重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应加强信贷资产管理,堵塞管理方面漏洞,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同时,切实按照有关标准准确进行贷款分类,把不良贷款的基数搞准,在要求不良贷款“双降”标准的情况下,做实利润,增加拨备,采取多种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多渠道筹集资本,充实资本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