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2007年末按五级分类口径,全行后三类不良贷款余额19.35亿元,占比2.34%,分别比2004年末减少50.65亿元和下降12.66个百分点。而在改制前的农信社时期,曾形成一些信贷和非信贷不良资产。你们是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
侯福宁:改制前,在支持中小企业、三农的过程中,以及资本市场投资过大,形成一些历史包袱。但通过资产置换、核销、清收等措施,到目前为止,重大历史包袱已经化解完毕。
首先,资产置换部分达到76亿元。其中包括央行专项票据21.22亿元,已经一次性兑付成功;另外市政府注入资产置换了55亿元不良贷款。在这76亿元不良资产中,包括45亿元信贷资产和31亿元的资本市场投资形成的非信贷资产。
其次,2006年和2007年,我行共核销不良资产28亿元。所以,可以看到我们拨备前利润很高,而税前利润相对较少。在历史包袱处理完毕后,预计今年我行拨备前利润将突破30亿元,账面利润将达到17亿元。
新增信贷额度切分完毕
《21世纪》:2007年末,房地产业贷款占你们全行贷款比重为19.08%。2008年6月末,全行房地产抵押小额贷款余额161.7亿元,约占自营对公贷款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上海农商行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的信贷资产占比较高。你们是如何看待房地产市场波动引发的银行信贷风险?
侯福宁: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一定是系统性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银行体系。银行考虑这个问题时,要分两个层面来看。
首先是以房地产抵押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信贷风险。既然是系统性问题,在这个市场中,只要不超过系统的支撑度就可以了。其实,房地产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应该是比较牢固的。我们主要从控制房产抵押率、房产价值(房地产所在地段)、用途等角度来控制此类贷款风险。
其次为开发和个人按揭贷款。对于个人按揭贷款,一方面首付要求30%,另一方面从贷款发放的第二个月开始还贷,贷款(余额)从第二个月开始下降,风险也逐步下降。所以,控制风险的问题应该不大。而且我们银行的个人按揭贷款,所涉及的房产价位适中。
现在我们控制比较严格的是房地产开发贷款。从我行情况来看,开发贷款中相当一部分是动迁房和配套商品房,如宅基地置换项目做得最多。此外,纯商业房产项目的质量都还可以。
《21世纪》:新增的信贷额度是否已经分配完毕?如何分配的?
侯福宁:已经分配完毕。由于我行的主要客户对象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有关部门给予的新增额度是在年初核定的计划上增加10%。原计划今年增加90亿元贷款,现在增加至99亿元。同时,我们也是按照有关部门的指导,新增部分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在分配额度时,重点倾向于中小企业做的比较多,以及中小企业需求较强烈的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