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紧政策拉开银行风险排解大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01:43 证券日报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拐点”的一个重大变化,也必将对金融环境、股市运行带来一系列影响。 十年首度从紧,真是银行业“利空”吗 “从紧政策”拉开银行风险排解大幕 □ 本报记者 闫立良 虽然我国金融业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当前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资产错配、金融脱媒、制度缺失和金融创新等各种风险仍存在于金融体系之中。在未来金融改革与政策调控过程中,这些风险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可以为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化解潜在风险赢得必需的时间。 风险警示频发 央行发布的《2007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指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中长期资金主要通过银行配置,境内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居高不下,2004年以来一直超过监管要求上限(120%)。境内中资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较为严重,对此可能引起的风险应予关注。 同时,《报告》提出,全球金融市场的周期性风险已经显现,特别是源于利率上升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随着中国金融业日益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全球金融市场周期性逆转风险对中国影响增大。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体系,使得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集中,需要特别关注银行体系的稳健性,防范系统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指出,资产错配风险包括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两种风险。其中,期限错配,就是指银行的资金来源多是短期性的居民储蓄,而资金运用则多投向企业中长期贷款。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风险逐渐积累,在根本上扭曲了间接金融的效率机制。据分析,境内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居高不下。在经济繁荣期,这种“短存长贷”的负面影响会被掩饰起来,而一旦经济陷入周期性低谷,则会放大银行经营失败的风险。 对处于金融发展和深化的国家来说,金融脱媒风险也是难以避免的。从长远来看,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来说,既使得银行资金来源逐渐紧缩,又使得贷款客户分流而导致利息收入下降。如果不对脱媒风险加以重视,将来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也可能会很快转化为流动性不足的危机。 权威的统计数据也提醒我们商业银行的风险仍不可忽视。银监会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商业银行损失类贷款余额5437.6亿元,占不良贷款合计的43.4%,余额比年初增加751.8亿元;可疑类贷款余额4795.7亿元,占不良贷款合计的38.3%;次级类贷款余额2284.5亿元,占不良贷款合计的18.3%。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日前也曾撰文指出,影响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变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因此,政策措施要抓住缓解大额顺差这一主要环节。胡晓炼同时认为,由于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大,突发的风险也可能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国内,必须加强宏观调控,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立体化”对策 今年以来,央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6次发行定向央票,紧缩力度不断加大。明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显示货币政策工具仍有操作空间。比如利率,目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达3.87%,仍有上调空间。尽管目前实际利率仍为负,但一些专家预期一年之后通胀率会迅速下降,因而最多上调三次就可以了。同时,央行需权衡日益缩小甚至将反转的中美利差所带来的问题。 12月25日金融机构将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的最新标准。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明年存款准备金率仍可上调,但上调空间已不可能大于今年。除准备金率工具操作以外,常规公开市场操作、定向央票发行、基于特别国债的正回购以及直接卖断特别国债等都有望成为央行的对冲工具,此外包括特种存款、货币互换等也都存在用武之地。 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对此,高盛亚洲经济学家梁红、宋宇预计,央行可能会在2007年底之前为各商业银行设定季度或月度贷款限额,以避免通常会在年初出现的放贷高峰。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也认为,2008年可能会按照季度考核信贷额度,全年信贷余额增速目标可能会比今年下降2个百分点。 必要的“行政手段” 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深交易员也向记者透露,未来央行将更直接地对银行放贷行为进行控制,贷款控制行政化手段将更频繁地被使用。该交易员透露,央行可能将采取贷款投放额度按季度管理手段,以避免按年管理容易造成的上半年经济过热,年底又不得不急刹车带来的经济波动;同时,可以起到提前预防的效果,因为按季管理的计划就要比按年管理更加周详,这样可以提前考虑资金需求变化的波动,均匀分布放贷额度,并且能从年初就紧抓信贷投放量。 信贷紧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商业银行的有关人士纷纷提出应对策略。比如,某国有商业银行分行的领导人就提出,商业银行高度重视非信贷业务经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减轻信贷控制政策对商业银行盈利带来的冲击。同时,应加快本外币一体化产品创新,大力拓展基金托管、企业年金托管、券商第三方存管及QDII等证券市场类、投资银行及综合理财业务,努力提高交易类资产业务的比重和收益。 杨涛认为,银行的期限错配风险,同样是与当前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相关的,也就是如何为中长期投资确定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企业来说,通过资本市场解决中长期投资符合国际惯例。然而对仍占据较大比重的各类“准公共投资”来说,应该通过发展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并且促使地方政府获得发行市政债券的权力,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中长期资金需求向银行的过度靠拢。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也持类似观点,他表示,在资本市场上,最为可能的从紧政策是加大股票的供给,并加快企业债券的发行,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吸纳过剩的流动性。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