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消失了的银行家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 02:4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丁骋骋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

  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如果说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清朝末年是外资银行和官办银行垄断为主,那么民国之后可以说就是私人民营银行唱主角的时代。这些银行虽然资本与官办银行不能相提并论,但数量极其庞大,仅1915至1921年,全国新设立民营银行就达124家。这些银行往往经营灵活、管理得法,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民营银行中最有名的就是“南三行”和“北四行”。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金城银行又是其中的台柱,堪称一时之瑜亮。

  民营银行兴起,随之形成了一大批银行家。这群杰出人物的代表有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陈光甫、金城银行周作民、浙江实业银行李铭、浙江兴业银行叶揆初、盐业银行吴鼎昌、中南银行胡笔江、大陆银行谈荔孙、四明银行虞洽卿等。当然官办银行中也不乏新老才俊,如中国银行的张嘉璈、宋汉章和贝祖诒,交通银行的钱新之、胡祖同等等,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璀璨,真是一个银行家的时代!

  时事造英雄,但历史也不是在偶然间塑造出这么一批人物。仔细推敲这些银行家的背景,他们大多出自江浙一带,受过良好高等教育,虽然身为银行家,与政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另外更重要的,当时闻名全国的“江浙财团”正是以这批银行家为核心,形成了当时上海最有势力的商帮。

  无论是以北京、天津为阵地的北四行,还是以上海为大本营的南三行,其核心层大多为江浙人氏。如陈光甫为江苏镇江籍,周作民为江苏淮安籍,李铭为浙江绍兴人,叶揆初为浙江杭州人,吴鼎昌为浙江吴兴人,徐新六为浙江余杭人,虞洽卿为浙江慈溪人,张嘉璈为江苏嘉定籍。个中原因,笔者以为,清末北方钱业大多在晋商控制下,由于因循守旧,丧失了将旧式金融机构改造为现代化银行的机会,因此曾经称雄一时的商业巨子随着票号、钱庄一起迅速被历史湮没。而江浙得风气之先,在上海这样一个经济、金融中心当然最先成长出近代中国第一批新式金融巨子。

  这批金融才俊有的曾

留学海外,其中留学日本最多。如李铭入日本山口高等商业学校学习银行学,吴鼎昌、谈荔孙就读于东京高等商业学校攻银行经济,周作民求学于京都第三高等学校。还有的留学欧美,如陈光甫获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商学学士,王志莘为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徐新六获英国维多利亚大学商学硕士。他们带着当时先进的金融知识投身中国银行界,积极倡导和实践中国银行业的现代化。

  在旧中国当时特殊的政治生态下,民族资本家想要独善其身,不过问政治,几乎是不可能的。民营银行在成立之时,都有大量官僚政客参股,银行核心层与政界的关系往往也是剪不断、理还乱。比如金城银行的周作民,曾任南京临时政府

财政部库藏司司长。而上海储蓄商业银行的陈光甫,也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主任。靠着这种与政治的天然关系,民营银行才获得空前发展机会,渐渐地形成了“江浙财团”这样以江浙籍银行家为核心、具有相当资金实力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资本家群体。大名鼎鼎的虞洽卿就是这个财团的台柱。而张嘉璈、陈光甫、李铭三人则是核心人物,人称“三鼎甲”。早期经济学家杨端六在《银行周报》撰文称:“经济事业不能离政治而独立……今日之银行家,为保全自己的财产计,为维持社会之秩序计,均负有政治上的重大之责任”。与政治的联合,表面上说是银行家的“责任”,说到底是为了他们所代表的资本的实际利益。民营银行靠着与政治的联姻获得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深受当局的盘剥和压榨。所以银行家对政府抱着一种既爱又恨的心理,对待革命的态度往往也是首鼠两端。

  1949年之后的30年,

人民银行一统天下,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不复存在。这些银行家群体也作鸟兽散,纷纷移居海外,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到了香港,也有的移居欧美。而那些曾经璀璨一时的民营银行也大多迁至港台,虽保留了原有名称,但往日风采无法再现,因为一个时代过去了。

  在金融业生机勃发、资本市场日益壮大的今天,国人在期待着另一个人才辈出的“银行家时代”,也许这样一个时代早一点就应该到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