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颜湄之:中资银行转型将是长期任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 00:54 金融时报

  记者 莫莉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者。在中资银行转型的长途中,从建立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内部进行比较深层的改革、注册为股份制银行,到引入战略投资者、建立董事会等相关公司机制,再到上市,中资银行迈出的每一个坚实脚印都反映出中国银行业的不断进步,折射出改革开放给金融业带来的无限活力。“总的来说,中资银行在转型方面,一定程度上都是比较积极的。”穆迪集团亚太区副总裁、首席中国银行分析师颜湄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三大优势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开放,中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与外资银行相互竞争的问题。颜湄之表示,相对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的优势主要集中在营业网点、公司业务和人民币业务三大方面。股份制中资银行的本土经营至少有20多年了,国有银行则更久。营业网点建立的比较多。而外资银行在中国营业网点的增长将受到自身和外部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很快赶上中资银行的水平。比如汇丰银行,在今年4月穆迪对其评级的时候,只有34家分支机构。虽然汇丰对中国市场的扩张速度会很快,很可能会在2年内翻番,但就算汇丰银行营业网点达到100家,也与中国最小的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200多家分支机构的规模存在着相当差距。此外,由于中资银行熟悉中国文化,并且本土经营时间长,已经建立和培养了不少客户关系,在公司业务和人民币业务中将继续保持较大优势。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资银行总体工资费用成本较低,“但这可能也是中资银行的问题,因为工资相对低就很可能会导致人才流失到外资银行。”颜湄之对记者说。

  “中资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竞争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将会是在高端客户和高端业务的争夺上”,颜湄之对记者表示,外资银行会将其在国外的各种档次的产品逐步介绍到国内,这很可能会得到不少高端客户的青睐。在外币、理财和个人业务方面,外资银行有可能会拿走相当的市场份额。但外资银行总体来说,目前的规模还是很小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很大的一个制约就是融资渠道存在问题”,颜湄之说,“因而外资银行的发展战略就是尽快地高速发展,大量招人、加快分支机构的建立等,这些对改善它们的融资渠道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是从纯中资、外资的角度来看的”,颜湄之对记者表示,实际上中、外资银行之间也存在相互合作的部分。例如,外资银行投资中资银行就是其进入中国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渠道。在相互合作中,中资银行可以学到外资银行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而外资银行又从中资银行那儿学到对客户的了解以及中国文化等等。此外,外资银行除了在近期享受中资银行上市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之外,从中长期来看,中资银行往好的方向发展也将给外资银行带来一定的股权收益。因而,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是存在一定的利益交集的。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非常基础的一个要求。“整体来说,近几年中资银行在这方面有一定进步。”颜湄之认为,不少中资银行已经按照

人民银行
银监会
规定的5级分类的要求对贷款和客户进行分级。直到2005年,除了城信社之外,这项工作已经基本做完。

  “5级分类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颜湄之表示,中资银行中一些比较好的银行甚至已经对信用客户、贷款和资产进行更细的评级分类。通过这些细分,中资银行对客户、贷款、资产的跟踪能力得到了加强。中国目前要求银行对贷款至少半年跟踪一次,有的中资银行可能已经做到3个月,甚至每个月都跟踪。这与早些年银行的风险部门与业务部门尚未分离较少贷后管理的情形相比,显然进步了许多。目前,不少中资银行的风险部门转向垂直管理,下边的分行风险人员直接上报到总行风险部门,增加了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虽然目前银行的业务部门和风险部门已经逐渐分开,但不能把这两个部门的分开绝对化,应当把风险的概念内化到业务之中,把业务指标包涵在风险业绩之内。”颜湄之说。

  此外,在中资银行尚未转型前,各地的分行、支行行长权力非常大。“但现在,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说,总行基本上已经把权力都收上来了”,颜湄之对记者表示,例如大银行70%至80%的贷款都是经总行审批,并且对其下的分行则严格限定审批的贷款数额限制,至于最基层的支行很多已经变成一个销售中心和筹集存款的地方。在这样的安排之下,大银行就把以前分散在各地的决策权力统一收缩,然后平行建立了一些风险委派员,有些商行是建立风险总监或者主管,从一定层次上来进行信用风险监管。这样一来,中资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就比之前先进了许多,“而信用风险的降低也同时和银监会对银行监管的加强非常有关。”颜湄之说。

  提高把握市场风险能力

  “目前一些中资银行的不少资产都处在债券投资中,”颜湄之对记者表示,这是因为随着存款的快速增长,贷款在宏观调控下增长的速度放缓,很多银行就进行债券投资。例如工商银行大约有20%资产在债权投资中,包括国债、金融债及一些公司债。“国际上一些比较好的银行对市场风险的把握都是非常细,技术非常先进的。”颜湄之表示,造成市场风险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利率变动,银行需要在不同的利率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利率战略;二是汇率变动,中国的汇率变动较为明显的特征是近年来人民币在升值。但中国市场却比较明显的缺乏汇率产品,利率产品也比较缺少;第三是其他市场变动,例如股票市场价格变动。虽然银行目前也卖一些理财产品,但相关规定仍不允许银行有头寸;最后还有流动性的问题,例如,某一天作为主要来源的存款出现危机,银行是否能够应对由此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中资银行在把握市场风险方面,能够做的还是比较初级的”,颜湄之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包括,一是中国金融市场比较浅,各种产品和银行能够避险的工具都比较少。所以很多银行好像“遗漏”在那儿,一旦人民币升值,就不得不面对亏钱的结果,这对银行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二是银行本身防范市场风险的技术也比较差。例如,国外金融公司计算利率变化对产品的影响是需要很多程序严格的模拟计算的,但中资大银行,由于外部和内部原因,在进行利率变化、汇率变化等对产品影响方面的分析预测能力较差,从而造成了自己对市场风险把握非常有限。

  拓展个人业务、手续费业务

  “中资银行主要是以公司业务为主,公司业务一般占贷款的85%;而个人业务一般只占10%,做的比较好的中资银行可能也只是接近20%”,颜湄之对记者表示,这与国际较好的银行业务比例存在差距:韩国银行的个人业务比重大约是30%,而香港则高达50%至60%。颜湄之认为,个人业务对于银行的稳定、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亚洲金融危机之中,

房价下跌造成不少香港人出现负资产现象,但绝大部分并没有违约、照常还房贷,这说明个人的抵押信贷是个非常好的业务,它有助于银行稳定资产和降低风险。

  除了个人业务比例低之外,中资银行的手续费业务比例也非常低。“手续费业务不占银行资本金,而且风险低”,颜湄之对记者说,“国外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一般都占到30%以上,国内大的外资银行例如花旗基本上都是50%至60%,但中资银行手续费收入才不到10%。”中资银行中间业务水平低原因包括,中国经营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没有那么多收费的产品和项目;中国的银行不能混业经营;中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例如较少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香港的中间业务因为买卖股票赚了很多手续费,但现在国内的银行不能进行股票融资业务(margin financing)等等。“中资银行业务结构和较好国家的银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颜湄之认为,银行业务结构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随着经济发展,理财产品、资本市场发展、个人收入的增加、人的观念改变等等而逐渐改变。

  “如果从10年前看中国,(当前中资银行的转型)都是不可想象的”,颜湄之对记者说,“在中资银行转型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建立积极、创新的公司文化,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整体而言,中资银行转型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但今后的3到5年将是中资银行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时期,如果中资银行做好了就能在市场上真正站住脚。但总的说来,外资银行将会加快它们在中国的扩张。”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