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通过排名看差距 亚洲银行竞争力评价再讨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10:36 21世纪经济报道

  北京整理报道 本报记者 孙铭 吴雨珊

  如何评价商业银行竞争力?在亚洲,在许多个经济发展水平迥异的国家和地区之间。

  如何让一项竞争力研究得到学术和市场双重认可?在我们缺少一个权威且被广泛接受的评价体系的背景下。

  跨出第一步——2006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之后,时间进入2007年,如何走好第二步,这是一个问题。

  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楼会议室,<21世纪经济报道>与学术研究方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正式签署"2007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三方合作协议,并成立"学术委员会"。赖小民、周忠明、张涛、邓智毅、连平等来自监管层、金融机构、学术界的一众专家,围绕亚洲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第二步"展开了深入讨论。

  通过排名看差距

  主持人:去年的活动反响很热烈,在今年的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希望听听学术界和银行界如何评价,一年一度做下去是否有其学术和实用价值?

  郑小伶: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和学者抽出周末的时间来参加这次会议,这是本报主办的一个持续性的活动,去年是第一期,真正确定立项是在去年7月份。我们的出发点是想做一个带有研发性的产品,此前有一些媒体做过类似的活动,大部分由媒体自己做。我们认为,媒体本身在学术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术机构来参与,提高公信力。作为媒体我们只是一个发布平台,并尽量创造一些学术氛围,做一些论证和讨论。去年最后出来的效果出乎我们意料,银行界以及各方面的反映都是不错的,很理想。当然也有一些技术环节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请各位多提意见。

  赖小民:我个人认为,从媒体的角度做这种排名非常好。现在是经济转轨时期,媒体做这件事比政府、专家、学者更贴切,可以弥补监管当局不能出面做类似报告的缺陷。去年推出这么一个报告,今年继续做,我觉得非常好,不仅是对于报纸品牌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中国银行业、亚洲银行业和全球银行业有一定的探索和贡献。

  做这样一个研究报告,不是研究完就完了,也不是为了排名而排名,更重要的是体现几个方面:第一,报告要客观、公正地反映亚洲银行业的现状;第二,要通过报告本身看出我们银行业跟整个世界银行业的差距,反映亚洲银行业的健康度、进步度和比较度;第三是激励中国银行业不断地迎头赶上发展,这是我们的目的。这个报告对媒体有用,对专家学者有用,对银行业监管部门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项研究要坚持不懈地走向完善,要体现公信力、权威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个报告去年已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希望形成<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个品牌,也成为金融界、经济界业内人士关注的一个重点,如果达到了这一点,这个工作就成功了。

  周忠明:竞争力的定义是很复杂的事情,我同意2006年报告的定义,以资本回报对股东未来的贡献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把指标搞得过分复杂会很难做。当然,今后进一步研究探讨的话,还有拓展的余地,但目前比较成熟的是银行对股东未来的回报这项指标。具体的指标设计要把竞争力真正体现出来,现在已经把资产质量、流动性等主观因素上的一些东西考虑进去了,我想有一些细节可以继续争论,对它进一步完善。

  我希望今年最好在去年的基础上不做大的调整,原因是增加可比性。如果一个项目刚开始就大调整的话,它的必要性和公信力就会下降。

  邓智毅:改革开放实际是一个跟国际接轨的过程,过去我们是关起门来自己玩,现在金融全球化以后,我们慢慢融合形成了一个平台,使得中外资银行能用一个标准、一个尺子量一量,评一评,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是找一个参照物,设计一些量化的指标,进行专业的比较,看看我们跟亚洲周边的、同属东方文化的银行的差距。

  张涛:我去年参加了几次讨论,感觉去年这个开头做得非常好,一年一度做下去是值得的,只做一年或者每五年才做一次可能比一年一度的形式差一些。去年是第一次,需要看看外界的反应,可以更多收集一下发布后外界的反应,逐渐形成我们的特色。今年既要保持第一届的延续性,同时要把自己的特色更鲜明地表现出来。

  连平:做这个排名非常有意义,它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把现在研究的成果和过去的做比较。2004年到2006年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这个即将要完成的过程进行研究的意义是深远的。如果说在改革完成前就给中国银行业排名,可能最后的结果会使我们非常沮丧。但是经过这3年,尤其是2006年完成以后到2007年至今,几家主要大银行的情况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把中国的银行业放到整个亚洲的银行业范围中去考虑和研究,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个项目从现在开始到之后,应该都有它继续做下去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的学术意义。

  赵自兵:2005年交行和建行先后上市,2006年中行、工行上市,9月份招行A股和H股同时发行,2007年中信银行上市,目前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上市了,北京银行上市也箭在弦上。这些银行较高的市盈率反映了投资者看好国内的银行,看好它未来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国内银行这几年变迁的基础上做亚洲金融业的排名,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指标是对银行未来行为的指引

  主持人:对于<2006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各位认为有无逻辑上的疏漏?以"主观指标、客观指标、收益指标"为基本模型的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如需要调整,应如何调整?

  何佳:我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的竞争力评价主要有三套指标,一个是股东回报率,一个是客观因素,通过会计报表反映,还有我们的主观因素。去年我们各给了1/3的权重,很多人对这一点有争论。也有人提出是不是需要数据模型,我觉得可以尝试,但是不一定有用,我们要尽可能简单。

  周忠明:现在的指标体系是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和收益指标各占1/3,我基本赞同,但建议还要兼顾方方面面的因素,比方说不能仅仅以不良贷款来判断银行的资产质量,因为有政策性剥离的问题,难以比较。

  怎样才能全面反映竞争力?如果从理论角度来构造,应该考虑银行的发展战略及实施的能力,考虑到公司治理内控机制的有效性,考虑客户群的质量和产品业务拓展方面的能力,考虑风控以及应变方面的能力。理论上非常复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但架构上是否需要补充可以进一步探讨。比如说客户群的架构,在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方面,这些都是构成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赖小民:我一直强调一个理念,就是加大监管力度创造好银行。监管者和几百万银行从业人员的利益是一致的,都想让它成为好银行。从这个标准看来,中国的银行和国际上一些好银行差得比较远:一个是治理结构;第二是核心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ROE、ROA、创新能力等指标;第三是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的水平;第四是我们的职业银行家,就是人的因素。现在中国银行业正在逐步涌现一批职业银行家,但是这些人还很不够;还有就是IT信息产业的落后。这些都是阻碍中国银行业发展的。

  连平:指标结构分为主观指标、客观指标、收益指标三块,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有几个问题是不是可以研究一下。第一就是完全以资本回报来表明它的竞争力,是不是很合理?值得考虑。这是一个竞争力的排名,是不是业绩最好竞争力就一定最强?或者说不良资产占比最低就一定是竞争力最强?我个人感觉好像不是这样的。如果说讲业绩,资本回报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讲竞争力的话,恐怕有些指标还要重点考虑一下,比如说它的规模、市场份额,它在整个市场当中市场份额是否不断提高,等等。一家非常小的银行业绩可以非常好,你能说它竞争力最强吗?不好说。这些指标中间是不是应该有一些侧重,更偏重一些指标?银行的资产规模会带来盈利,这是不是竞争力非常重要的表现?如果要突出竞争力的话,是不是应该重点考虑一下。

  金玲:在设计指标的时候要有一个指引的作用,就银行如何提高竞争力有一个方向,合乎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比如说我们的企业社会责任,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观因素中的银行总体信誉里面。不仅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其实全球银行业都在重视这个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公益责任方面的承担,还有对环保的承担,你这个银行贷什么款项,你所支持的项目在环保方面是不是有一些审查和跟踪,花旗银行、美国银行都接受这个原则,这也是它的品牌形象。它关系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未来的竞争力。这些方面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指标进行考核?反过来说,它也是对银行未来行为的一个指引。

  冯鹏熙:总的来看这个体系是比较完善的,我有这么几条看法。一是对全面风险的评价,尤其是在目前汇率长期被低估的时候应该纳入,还有对汇率风险的考虑。第二个,收益性指标如果单纯用ROE的话,好像和目前银行的资本调整和风险利率有一定差别,我们银行更多从风险调整出发。第三是资本充足率的计量,实际上在国内外评价很不一样,我觉得起码用一级制。还有核心存款比例,国内外的比例不一样。(中国)银监会的要求是3个月以上的定期和追溯一年期的活期存款最低,美国等恰好相反,这方面我觉得是一个大问题。另外,样本银行是否能够继续加大?还有流动性指标,我个人认为还是要按照流动性曲线设计出流动性为好。

  谢志刚:评估目的决定评估的方法,无论你用什么先进的方法,结果一定是受争议的。我们找不到一个客观的、能够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所以我觉得更应该强调科学性,在逻辑上没有什么漏洞。

  我也看了一些评级的理论方法,是不是可以考虑把新巴塞尔协议中关于全面风险管理或其他的一些框架作为评级的理论框架?当然不是照搬,是要选择性、有过渡的。我们的研究会碰到很多矛盾,一个是中国市场跟国外市场的差异,一个是股改前和股改后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我们很难真正地用一套系统的方法完成这个工作。

  新巴塞尔协议的三个支柱框架是可考虑的一个基本框架,也就是说分成三大指标——财务指标、治理指标、市场指标。在每一个支柱下面选择,按照一些原则,数据是否能拿到,调研是否能进行,是否可以比较,在每一个支柱下选择几个可靠的指标。第一支柱财务指标一定是客观指标,但是在治理指标和市场指标里面,有部分是客观指标,可能更多的是主观指标。这样,就可以找到一种理论框架把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分出主次来。

  多听消费者意见

  主持人:去年我们对亚洲地区的70多位金融高管进行了调查,各位认为价值何在?应怎样设计调查问卷、遴选受访对象?除了硬性的数据模型和软性的高管访问之外,还有什么工作可以促进银行竞争力研究项目的完善?

  张涛:做银行高管的问卷调查非常好,是我们同行们彼此的评价,同时我建议还可以做做消费者调查。归根到底银行业是服务业,是向企业、机构和个人服务的,所以消费者的调查也需要做。跟银行高管的问卷综合起来使用比较好。

  另外,我觉得银行竞争力的排名在第二阶段要更加注重开放的环境,除了亚洲的银行彼此比以外,也可以稍微提高标准,把全世界公认的好银行都加入。我们做竞争力排名需要有国际眼光,促进国内的银行业向国际靠拢,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国内银行业水平的提高,所以应该把背景突出出来。

  周忠明:主观因素也是很复杂的,去年让77位银行高管接受访问并作出评价,其好处在于他们对业内情况比较关注,尽管可能他对自己的银行有特殊的感情,但是均衡来看最后不会偏离。今年可以考虑让其他方面的专家也参与进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比方与银行关系密切的会计、审计人员等一些中介性的、权威信用评估机构以及其他方面的对银行比较了解的专家。

  邓智毅:如何改善研究?我主要考虑的一点是数据真实性对排名的影响,别失真了。国内的数据在不断改善,但是要达到尽善尽美也存在问题。我们银行这几年快马加鞭,大家都往前奔,与国际会计接轨,但是这本身是一个融合和学习的过程,真正要完全变成银行的语言还有一个过程,对这些工具的运用效率和影响,使得中外两个层面的比较会有一些问题。

  赖小民:我建议充分征求一下意见。一是银行业业内人士,这个是核心的,自己最了解自己跟同业之间的变化,以及与国际同业的差距。二是一定要多听取监管当局和管理部门的意见,监管当局也在搞分类,比如现在我们把银行分成六类,实行差别监管。第三是对银行问题很有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意见,从技术上、核心上、理论上多听听这个层面的人的意见。

  第四个是投资者和消费者,一定要多听消费者的意见。银行改革发展变化,消费者也对银行提出了个性化服务、

理财、创新以及提高服务水平的要求。第五个层面是多听听媒体的意见,中国的媒体越来越关心金融业的发展,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变化很多是通过媒体传播出去的。所以今年在做亚洲银行业竞争力排名报告的过程中,只有多在政府层面、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等层面听取意见,才能把我们这个报告更加充实、详实地做出来。

  何佳:去年我们是在香港做的高管调查。这个调查放在香港做有利有弊,好处是这是当时情况下(时间因素和地理限制)的最好选择,香港有很多亚洲的金融机构。但是单纯放在香港确实也有很多缺失,实际上应该到亚洲各个国家去做相应的工作。所以我们考虑今年能不能增加一些受访对象,像新加坡、东京等等,逐步扩大调研范围,逐步完善。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 王建新 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