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银行业走出去可借鉴英美日经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 00:45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银行业如何“走出去”

  加拿大劳伦森大学 汪侃

  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单边、自主开放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开放,从按政策导向的对外开放变成按世贸组织规则进行开放,开放的程度加深,开放的领域也从货物、服务领域进而延伸到生产要素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银行业来说,发展海外业务、提高本外币的一体化服务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就成为其求生存、谋发展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五大银行中,除了中国银行在国外设立海外分支机构以外,其它四大银行的国际化重点是在国内建立国际业务部从事外汇业务,和国外的银行建立代理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银行业转轨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开始加强,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这段时期的业务重点是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有的银行还通过兼并等形式参与了国际资本运营活动,如工行收购了友联银行,建设银行参股建新银行等。(见附表)

  但同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国际化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

  体制制约。现行的金融体制,特别是银行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经济体制需要。目前我国国有银行业尚未完全进入企业化经营状态,主要是不少金融组织缺乏独立的产权,社会信贷活动背离价值规律。

  技术设施落后。我国金融业近年来基本普及了电脑技术,但整体上,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与外国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差距很大。

  人才短缺。我国金融业的外向型人才,相对于拓展海外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表现为人才的绝对数量不足,特别是缺乏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知识的人才。

  布局不佳。现有的海外金融机构、网点,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少数地区,对我国金融机构收集国际金融市场信息、调拨外汇资金、进行资金的拆借等都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我国在国外的金融机构难以纵向发展,同时也难以使我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金融机构。

  市场壁垒。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业市场准入方面往往要求对等,而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可能会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更加谨慎。

  制度接轨较难。我国银行中的一些制度、规则,如统计方法、会计方法、财务报表与国际管理还有差距。

  典型国家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在银行国际化进程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家充当跨国银行发展潮流的“领头羊”,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银行业的分别崛起。其整体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帝国主义殖民扩张至二战前,英国跨国银行占据重要地位;第二阶段从二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美国跨国银行活动频繁;第三阶段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跨国银行异军突起。

  比较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三个典型国家的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虽历史背景不同,但都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第一,其跨国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英国在19世纪下半叶英帝国权力高涨时期开始发展并带有浓厚的英联邦色彩,美国则须经过法律的批准才可进行海外扩张,日本则主要和一些国家签订合约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其国际化进程都是步步推进的,通过不断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

  第三,都是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来进行海外扩张,从而对海外市场进行不断的渗透,达到寻求高利润的目的。

  第四,根据国情的不同,开展海外业务特色化。如美国跨国银行除了传统的设立分行、代表处等做法外,还设有埃奇法公司等对外直接投资的专业机构,还有离岸银行业务。日本

  为使银行发展走向更高层次更侧重于建立当地的金融法人。

  第五,开展国际化业务范围广泛而且有侧重点。

  由此给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启示是:

  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与经贸国际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银行国际化应根据形势发展采取灵活的战略。一般而言,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受多种外部因素及自身相应战略调整的影响,因而是不可能直线发展的。

  银行国际化的重要方式是银行机构的国际化。国际上较大的金融机构在国外开设的分支机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位于世界大型金融中心,向该地区提供服务,成为其总行与该地区金融业务的纽带,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另一类是向当地公司、客户和个人提供零售业务。境外银行机构应首先拓展银行的批发业务。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对策

  我国的银行业能否在未来的全球金融业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对国际化形成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能否制订一个与国际大环境的发展变化协调一致,同时又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结合以上对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分析,特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第一,适时合理地拓展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积极向外“渗透”。鉴于我国的金融实力还不够雄厚,在海外设立网点应积极稳妥地进行,选择合适时机向外“渗透”,如在国际经济不景气时期有选择地收购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企业股票,达到部分控制或控制的目的。但在“渗透”时,遇到实力强大的国际金融机构还是避免与其正面对抗为妥,可通过及时了解、掌握和分析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动向,采用局部推进战术。

  第二,遵循国际惯例,提高自身素质,逐步与世界银行业接轨。一要加速银行业的电子化进程,提高银行业的服务效率;二要培育大批既懂得国内、国际金融业务,又懂得国际惯例及法律的国际金融人才,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三要在国内外业务活动中牢记国际惯例,把我国的国际金融业务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当中。

  第三,通过产权约束建立银行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规范的产权制度是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建立与现代银行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内部治理结构是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合理的内部组织体系,合理的用人机制等都是银行竞争力的源泉。

  第四,拓展银行业的业务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规模较大、资源充足、管理水平较高或者拥有很强的职员培训能力的银行来说,可以采取综合性银行战略。在目前从事的国际结算和融资、外汇存贷款基础上拓展注入项目融资、证券经纪、国际并购咨询、衍生金融证券等新兴业务。对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银行,可以重点发展某一方面的国际业务。对于新兴的银行机构,如果资源尚不具备,可以立足国内某一方面的业务。

  第五,提高银行全面监控意识和风险认识。应加强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后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过去发生的全球银行危机的案例,提高银行监管当局的国际化风险鉴别能力;加强银行监管当局人员的国际培训,提高监管者的素质和水平。

  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银行服务市场的竞争,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经营素质,才能跟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国的银行必须要有危机感,积极制定国际化战略步骤,以适应金融业国际化的大环境。

  附表 中国几大银行目前的海外机构

  项目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

  分支机构 26 10 8(b) 5(c) 6

  其中分行 18 7(a) 4 2 4

  代表处 3 4 3 2

  其他 8

  注:(a)包括阿拉木图子银行 (b)不包括香港2家合资银行

  (c)不包括财务公司,只含分行与代表处。

  资料

  英国跨国银行的发展

  英国的海外银行主要是在19世纪下半叶英帝国权力高涨时期发展的。它不是采取在一个国家设立一个分行的模式,而是通过大约5000个分支机构,在英联邦各国、非洲、中东、远东以及南美许多地区开展业务,此后又扩展到美国及欧洲。如巴克莱银行在非洲、加勒比地区有分行或子公司,其后扩展到加利福尼亚和纽约;劳埃德银行在南非有庞大的分行网,后扩展到北美和欧洲一些城市。英国海外银行的发展曾经历过巨大的历史变迁,在二战时一度衰落,战后才逐渐恢复。

  美国跨国银行的发展

  1953年,美国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正式允许自有资金在100万美元以上的美国银行,经联邦储备局批准可以在国外设立分行并从事跨国银行业务,由此开始了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这一过程又是与美国工业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渗透”相伴随的。其跨国银行除了传统的在海外设立分行、代表处等做法外,还有埃奇法公司等对外直接投资的专业机构,此外还有离岸银行业务。1979年末,美国银行的海外分行已达779家,总资产增加至2900亿美元,到80年代,扩张进一步加剧。

  日本跨国银行的发展

  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一些国家签订了和平条约,重新在海外设立分支行。进入上世纪80年代,其发展走向高层次,更侧重于建立当地金融法人。截至1991年底,日本银行在海外的分行增加到318家,办事处为424家,当地的金融法人为304家。如果将日本在海外的分行、持股银行和办事处加到一起,总数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数。日本银行向海外发展的重点是北美、亚洲和欧洲,分行以北美居首,办事处以亚洲最多,持股银行主要集中在欧洲。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