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银行股权激励改革缘何引来非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 12:33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李岚

  近期,坊间关于建行拟将员工工资上涨30%的传言,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尽管建行很快站出来声明加薪30%实属误报,但人们激动的情绪似乎并没有全部平复。

  应该说,上述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自国有银行股改上市之始,其薪酬制度改革就一直为公众高度关注,种种议论和批评伴随着改革方案的相继明朗日渐升温,进而愈加尖锐起来。

  “股权激励”流行上市银行

  议论的焦点,直接指向“

股票增值权计划”——据悉,目前我国在海外上市的银行,薪酬改革几乎都倾向于采取这种方式。换句话说,股权激励似乎成了上市银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时尚”。

  除去平安保险,最早实施“股票增值权计划”的银行,应是去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交通银行,该行当年11月公布了股权激励计划方案。随后,建行、中行也采取了类似的安排。去年8月,建行股东大会通过了管理层股票增值权政策和员工股权激励政策。目前,具体方案设计已经完成。据建行新闻发言人透露,该行员工持股主要是员工自愿认购,同时公司对业绩优秀者,特别是有突出贡献者,给予一定奖励。

  而两周前,中行行长李礼辉在中期业绩公布会上称,该行针对于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股权激励计划已经得到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批准,具体方案正在制定之中。

  李礼辉同时透露,中行针对员工制定的将是一个更着重于综合性的激励计划,以期把员工的薪酬收入和中行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客观地讲,银行推行薪酬制度改革,作为一个企业行为本无可厚非。但为什么会引起公众如此强烈的反应?

  “不公心理”引致公众不满

  “应该说,这是一种客观的心理反应,并不奇怪——它是由社会收入阶层分布情况决定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主任王松奇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他认为,这件事本身反映了全社会对垄断行业、垄断企业产生的垄断性的收入分配有反感。由于社会分配不公,存在大量中低收入人群,甚至个别人群还没有解决温饱,对一些高收入行业,人们有一种类似于仇富的心理。

  金融专家、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邱兆祥则认为:“机会不均等,分配不公平,是影响社会成员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障碍;即使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少数人的收入水平过高,也可能会引起公众的不满。”

  邱兆祥认为,金融企业员工的收入拉开差距、档次要合情合理。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不仅会严重影响效率,还会诱发金融腐败,加大金融风险。

  那么,银行该不该搞股权激励机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当前银行推行的薪酬制度改革?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