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凭血缘关系漫天要价 如此公平观应摒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02:59 每日经济新闻 | |||||||||
叶檀 每经评论员 一直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中略显沉寂的农行,近日突然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据报道,农行副行长韩仲琦第一次主动向外界透露了最新的资产状况以及外界关心
此言一出,一片争议。 原因大致如下:第一,工行重组成本几乎是已经改制重组的银行中最高的。仅从埋单的部分来说,就有6790亿元,其中包括150亿美元的政府外汇储备注资、2400亿元的损失类贷款(政府负担100%)以及4500亿元的可疑类贷款(回收率30%,政府负担70%)。仅从数量上看,就不是小事。 第二,农行要求这笔政策性贷款的依据也不明朗,农行自己公布不良贷款数额在7000亿元上下的信息,显然无法作为公开的依据。 第三,农行在四大行中不良资产最多、不良比率最高、政策性业务也相对最大。农行目前拥有一支48万人的庞大员工队伍,比第二多的工行多出十多万人。改制的复杂程度远在其他三大行之上。 农行对于市场要求似乎已呈疲于应付之态。从2001年5月,财政部要求国内的银行会计制度和国际制度基本接轨,以及200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要求银行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四个月内披露年报以来,农行的家底逐渐披露,其信息之滞后以及不全有目共睹。据《财经》 杂志报道,公布数据对于农行的压力几乎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 事实上,有经济学家表示,农行与工行不具有可比性,两者的差距也不在历史包袱上。工行2000年以来新增的不良贷款一直保持在1%至2%的水平,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安永的验证。而农行最近几年新增的不良贷款水平依然很高,且新近公布的不良贷款率未经外部审计。 以农行巨无霸的身量,坚持整体改制的态度,加上看来较为缓慢的改革步伐,埋单者产生疑问当属正常现象。 从农行目前的情况来看,注资的公平性成为国有银行之间互相博弈的焦点,在一切公平之前要求实现注资的“起点公平”。 农行看来有理由要求政府为政策性贷款埋单,与其他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这一同一起跑线绝非仅指政府埋单的数量,而应该指机会的平等,农行显然应该要求经营范围与经营手段上与其他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才是根本。从农行不断地从农村收缩阵线,以及除农村以外的商业性贷款增加数量来看,农行已经在图谋变身,向其他三大行靠拢。 仅仅以都是国有银行、政府不能厚此薄彼作理由是牵强的。农行如果要在市场上与其他三大行进行博弈,首先要从基础做起,从财务数据的扎实性上做起,提供属于政策性贷款损失的基本数据,并经国际权威中介机构的认定,这样才能树立市场的信心,杜绝民众的质疑;农行的“瘦身”运动能否成功也影响纳税人与投资者的信心。政府埋单的理由只能有一个,即在一次性输血后,这些银行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成为具有自身造血机制的具有竞争性的商业主体。否则,仅凭血缘关系就漫天要价,这种表面上的公平背离了公平本身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