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银行评论 > 正文
 

七大方面体检商业银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 07:03 证券日报

  北京银监局局长赖小民纵论中国银行信用评级上

  信用评级,作为一种信息服务产品,其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何在?特别是其对作为经营货币和为社会公众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银行而言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日前由北京银监局和惠誉评级公司联合主办的《银行信用评级高层论坛》上,由官、产、研三方参加的与会者,进行了热烈、充分的讨论。

  □ 本报记者 康潜

  在国际上已有着100多年发展历史的信用评级,现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用评级对于经营货币和为社会公众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银行而言更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前由北京银监局和惠誉评级公司联合主办的“银行业信用评级高层论坛”上,北京银监局局长赖小民就以下问题阐述了自己看法,首先他回顾了银行信用评级在我国的发展与实践。

  历史 蹉跎、逶迤

  我国银行信用评级行业起始于1987年,最初主要是中国

人民银行内部设立的一些评估部门。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知名的资信评估机构,如中国诚信证券评估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纷纷成立。

  1998年,由中国诚信证券评估公司、惠誉国际评级有限公司、国际金融公司和中华工商时报实业发展总公司合资的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赖小民对此点评道:“这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资信评估机构,其标志着我国的资信评估业进入与国际接轨的新时代。”

  纵观我国银行的发展历史,在建国后长达三十年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只有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其在实质上只是充当财政的出纳,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业务,银行经营的所有业务都是计划性的。

  “因此在银行信用评级起始时期,由于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初期,银行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经营思维方式惯性的影响,往往是被动地接受银行信用评级。”紧接着赖小民又予以其一言以蔽之的归纳:“银行对信用评级的主观意识取决于银行的市场化经营程度,银行市场化经营程度高,主动接受信用评级的意识也就强。”

  2004年2月,

银监会推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建立了一个全面动态评价银行风险的评级体系。该体系在借鉴国际通行的“骆驼”评级体系的基础,结合我国银行业经营发展实际,主要对银行在资本充足状况、资产安全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和市场风险敏感性状况进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银行进行总体评价。

  赖小民认为,该体系为我国银行信用评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对商业银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提升监管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随后,他直言不讳地将客观现实展现在我们面前。

  现实 困厄、踌躇

  银行信用评级的环境还急待培育和改善

  基于目前对于银行评级的发展及作用还不甚了解。除了个别希望在国外上市的银行比较注重国外机构对自己的评级外,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国内的经营中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评级的意义,更谈不上在发展中受到评级的约束。此外,监管当局对银行评级的认识也正处于一个初步的过程中,对银行评级的要求、实践和评级结果的运用还远远不够。

  银行信用评级缺乏有效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涉及到信用评级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有一些,主要分布在《证券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条例》、《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规章中。但上述法律法规及规章所涉及的评级对象主要是债券和贷款企业,专门对银行信用评级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银行信用评级行为与评级结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评级的重视和接受程度,以及银行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银行信用评级结果公信力不强

  一是目前我国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体制还相对落后,信用评级行业的整体自律性也较低,致使信用评级机构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产生了违背独立公正原则尽量提高银行信用等级的内在冲动,出现了一些信用评级机构采取低价格、高回扣、高评级的手段抢夺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受到侵蚀,这种无序竞争使银行信用评级结果的公证性受到很大影响。

  二是银行信用评级方法相对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目前,我国银行信用评级主要偏重于简单地财务定量化风险揭示严重不足。银行信用评级普遍采用“打分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他定性指标并通过专家判断或其他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对应的信用级别。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事实表明这一评级方法存在着以下明显的缺陷第一,评级的基础是过去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第二,缺乏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第三,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

  银行信用评级程序缺乏一定科学性和严密性

  银行信用评级不是终身制的,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即使在信用等级的有效期内,原评定的等级仍可能发生升或降的变化,因此要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银行信用等级的变化情况进行适时地跟踪监测。西方国家的信用评估机构在合同规定的信用评级结果有效期内,评级的监测体系要经常对被评级对象的经营情况、风险状况、信用程度进行跟踪监测,其中包括宏观经济周期、产业兴衰、国际市场、政治环境等客观因素对银行信用等级的影响。如果银行的信用等级发生了变化,评级机构就要据实作出调整,以确保评级结果准确、及时、客观、公正。与此比较,我国目前信用评级的做法显得过于简单,不利于及时了解银行的信用等级情况。

  银行信用评级 专业人才匮乏

  银行信用评级是一项融复杂性、专业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非常高。评级人员不仅要在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法律、计量学、评估学等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要熟悉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的变动调整情况及国际银行业信用评级的发展趋势,还要精通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同时要具备较强的主观判断能力与审慎精神。目前我国银行信用评级行业的人员与上述要求相差甚远,专业人员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信用评级事业发展的瓶颈。

  银行信用评级缺乏统一行业规范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信用评级机构是由政府部门组建的,具有较为浓厚的行政色彩。各家信用评级机构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各自为政,相互之间又缺乏联系与交流,致使不同信用评级机构在评级原则、评级标准和评级方法及程序上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没有形成一套统一规范的评级体系、有时会造成不同信用评级机构对同一银行机构的评级结果相差好几个等级。

  全面体检 举步前行

  基于以上,赖小民认为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银行信用评级,他并将其对我国银行经营及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戏称为“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的全面体检”,他同时又鞭辟入里地做了如下诠释。

  第一,有利于优化银行资本结构,提升资本充足水平。众所周知,银行资本是银行经营发展与风险抵补的重要资金基础。目前,我国银行资本结构单一,核心资本占资本总量的90%以上,附属资本主要由贷款损失准备金组成;资本补充能力非常有限,资本充足整体水平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通过银行信用评级,对银行表内资产与表外项目进行评级,以确定信用转换系数即风险权重,进而能准确地计算出银行资本充足率。如果资本充足率低于8%,银行一方面要及时限制资产增长速度,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要积极拓展资本补充渠道。由于作为附属资本的次级债券具有财务杠杆效应,融资成本低于权益融资成本,同时发行程序相对简单、周期短,是一种快捷、有效的资本补充工具。因此,发行次级债已成为世界各国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渠道。

  第二,有利于加强银行内控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认定与评估、控制措施与职责分工、信息与交流和监督与纠正等五个内控机制基本要素的评级,促进银行深入挖掘内控机制在深层次存在的问题,以在机制上探求治本之策,最终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现代金融企业基本组织框架,形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各方独立运作、有效制衡、切实发挥作用。通过对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程序的评级,深入剖析银行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

  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进银行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监管思想,逐步建立起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建立健全垂直独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架起风险管理与经济资本配置的桥梁,促进银行走理性经营发展的道路。

  第三,有利于资产结构优化,提升资产质量。通过对银行资产的评级,分析研究银行资产在流动性与盈利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促进银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资产的流动性与盈利性。在资产流动性方面,督促银行保持短期资产与长期资产合理分布比例,注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性,以使资产流动性维持在合理的水平范围内。在资产盈利性方面,督促银行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与对传统资产业务的升级改造,重视创新业务,积极推进个人

理财业务、电子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在提升资产盈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资产结构。

  第四,有利于加快银行与国际接轨的速度,推进银行经营的国际化进程。由于我国银行业在制度环境、人员素质、资金技术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著名银行相比差距甚远,实现银行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走一条“融资国际化到区域国际化再到经营跨国化直至经营全球化”的渐进式的战略发展道路。近些年来,我国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成功地在国外资本市场上市,实现了融资国际化,扩充了资本实力。我国银行境外上市的先决条件就是按照国际银行业的信用评级标准对我国银行进行信用评级,获得符合国际惯例并具有客观公正性的银行信用等级。今后,为促进我国更多的商业银行能去境外上市,一方面要加强我国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同国际接轨的进程,以使我国商业银行能按照国际银行信用评级标准,获得较高的国际信用等级,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知名度,降低境外上市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银行要加大对组织结构改造、业务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银行公平有序竞争。通过对银行信用科学有效的评级,使每个银行可以准确地获悉自身在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其他机构的比较,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走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发展变化道路,形成特色化的经营发展模式,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动态、持续的比较竞争优势。金融市场上的每家银行都按照这种理性的经营思维方式发展,进一步维护了银行间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秩序,优化了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并最终提升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六,有利于监管部门建立银行风险预警模式,提前认识到商业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监管前置化。银行信用评级是银行监管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银行信用评级,银行监管当局可以预先了解到被监管机构在不良资产管理、资产风险损失准备、资本充足性管理、传统业务改造与创新业务发展、内控机制与风险管理、法人治理结构、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衡量银行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逐步构建对银行的风险预警监管模式。从而将监管由“事后救火”变成“事前防范”,由静态时点的检查变为动态持续的监测。

  第七,为实施风险分类监管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在全面了解所有被监管机构经营情况的基础上,银行监管部门可以紧抓机构差异化问题为重心,客观、全面、准确地查摆各家机构的突出问题和风险点,按照“分类监管,区别对待,一行一策”的监管要求,制定各家机构的分类监管框架,框架包括监管目标、监管周期、监管重点与监管措施。根据各家机构的监管框架,按照“风险高,多监管;风险少,少监管;无风险,不监管”的原则,配备相应的监管资源。通过风险分类的监管举措,达到提升监管针对性、持续性、有效性的目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72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