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银行评论 > 正文
 

银行引入外资是否是饮鸩止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 17:51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中国信贷风险论坛 信贷风险分析师 薛凯文)

  在外资金融机构不遗余力的加大其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力度的时候,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的对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控股权的限制,并没有成为外资金融机构眼中的“拦路虎”;相比之下,如何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是最为迫切的任务。

  汇丰银行前CEO艾尔敦认为,目前中国政府所规定的,外资持股少于20%的规定使其不用承担太大的责任,30%反而是个尴尬的数字,虽然最期望的是持股超过50%,虽然眼下还不可能实现。按照规定,单一外资持有单个银行的股份不得超过20%,多个外资持有股份则不能超过25%。尽管先前有议论说,由于引进战略投资者心切,中国可能会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引入外资股东时放宽上述限制,不过目前的情况表明这种猜测没有根据。

  通过已在9月份揭晓的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战略投资者名单,可以看出中国还没有放松这方面限制的打算。那些活跃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外资机构,在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同时付出的还有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交易手段和系统的风险防控体系,但实际上他们的所作正是在中国政府限制下的机敏的路径选择。

  实际上,早在2004年,中国政府希望金融市场引入的战略投资者能够保持长期持股,并在公司治理、业务拓展与市场竞争方面实现双赢的结果;但是对于外资金融机构来说,长期持股就意味着风险的长期持有,所以在与中资金融机构谈判时他们更需要谨慎而又全面地考虑问题,避免给自己制造一个竞争对手。

  专家认为,外资银行的在中国市场的不足在于他们在客户群体、机构网络方面的缺失。这一方面使他们对与中资合作葆有饱满的热情,另一方面又出于对“竞争”的担忧对让渡技术、管理知识心存疑虑。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金融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途径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像美洲银行、苏格兰银行入股建行、中行这样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一种则是花旗、汇丰较为务实的选择。

  例如,在对交通银行的战略安排上,汇丰可以在中国政府设置的“红线”下尽力控制这家中国第五大国有银行未来利润最丰厚的业务和发展最关键的部门,完成对交通银行的战略控制。而花旗入股浦发后的合作则更加直接,双方成立了

信用卡中心,首席执行官及下属主要部门的正职均由花旗派员担任。此外,还有些外资银行,正在通过对某些地区的中资金融机构的业务培训,希望依靠兼并来壮大市场的影响力,其中不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和地区。

  10月14日是建行上市路演的第一天,我们通过回顾之前建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不难发现,中资银行与境外投资者采取的合作方式与其在中国境内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策略有着密切的联系。业内专家坦言,实际上境外投资者在中国的战略意图不外乎有以下几类:谋求对中国银行业的控制;抢占中国金融市场份额;在对中国银行业输出管理经验与实施技能援助的同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空间。这与中资银行希望通过合作来增加自身资本、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冲突。中方希望借助外力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甚至国际竞争力,而外方只愿意把中方在其全球战略的安排计划内成长和发展。

  这一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时间里并不是头一次出现,在我们看来不过是汽车行业的一个翻版。有专家回忆说,在我国汽车工业引进外资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核心技术,才导致在谈判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让步,换来的不仅是利润的流失,重要的是失去了在市场上的话语权,更可悲的是丧失了民族品牌发展的机会。

  按照现行的外资金融机构入股比例不超过25%、单个机构入股比例不超过20%的规定,外资金融机构取得中资商业银行的实际控制权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中资银行的股权比较分散,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不高,股份转让的意愿强烈,那么,外资的比例虽然不超过20%或25%,但仍可以实现对中资银行的控制权。

  专家提醒,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中资商业银行都是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效益比较好、历史包袱比较轻、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国内中小商业银行。这些银行掌握着我国最好的一批金融客户资源并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有力竞争对手。

  所以,不难看出,目前银行引入境外投资者实际上正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在引进先进经验的同时,如果放弃了自身有价值的方面,失去了继续创新的动力和压力,那么,中资商业银行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分销商”指日可待。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www.unbank.info)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