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巨额头寸怎么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 13:14 《经济》杂志 | |||||||||
文/时卫干 8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5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总结了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的总体执行情况,并对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走势进行了预测与分析,向金融机构、企业等市场各方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市场信号。
上半年,受政府宏观调控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投资增长势头回落,但消费需求依然增长较快:上半年我国GDP增长9.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货币政策方面,上半年金融运行平稳,货币信贷增长基本适度: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8.6 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总体形势平衡较快发展 从目前形势看,下半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央行则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总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和微调,保持货币信贷稳定增长,注重发挥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为此,央行着重提出以下六条措施:一是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二是继续贯彻落实利率市场化的政策;三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发挥信贷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的作用;四是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五是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六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综观整个《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主要突出了两个核心问题: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改革。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提速,利率风险以及随之而来的银行头寸管理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商业银行最大的技术难题,将有可能从根本上颠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头寸难题凸现 根据《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公布的数据,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6.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9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8.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5万亿元。今年上半年贷款新增额为历史第二高水平,仅低于2003年同期。 从相关数据分析可知,各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比例有所下降,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量上升较快,贷款结构有所改善:上半年,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增加645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同比下降6.7%;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增加7962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5%。 由于我国实现强制结售汇制,经常项目所造成的外贸顺差、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中国的国际热钱等均需要兑换为人民币,这一方面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则相应造成外汇占款大幅度上升,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率居高不下(目前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7.5%):6 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3.72%,其中工农中行四大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3.26%,股份制商业银行为5.71%,农村信用社为4.70%,各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较一季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这与央行调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利率直接相关。 今年3月17日,央行将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原来的1.62%下调到0.99%,此举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目前还无法准确判断。商业银行作为一个运营资金的机构,其主要赢利模式是通过其网点以较低的成本吸收社会存款,然后将这些资金加以运用,获取其中的收益差。商业银行可能的资金运用渠道包括:发放贷款、购买央行票据、在银行间市场买卖国债、在央行存放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等。从资金成本看,各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分布于1.3%-2%左右,四大行由于网点众多,资金成本较低,一般在1.3%-1.5%;股份制银行等的资本成本则略高,在1.5%-2%左右。但无论如何,商业银行要想赢利,必须确保其资金运营所获得的综合收益高于其资金成本。 3月17日之前,央行对各金融机构的7.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持1.89%的利息,而对超额准备金则按1.62%付息。这一方面会使得资本成本低于1.62%的金融机构只需要多余头寸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于央行即可实现赢利,金融机构即便在其资金无法有效发放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央行获得无风险收益,不利于商业银行提高其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从央行自身看,由于各商业银行喜欢将钱存放于央行,即导致基础货币量不能灵活调整,进而使得央行货币政策难以有效执行,央行处于一种被动境地,而这种被动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央行向超额准备金支付高息的做法。 央行此次痛下决心,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下调到0.99%,影响颇为深远。首先,由于所有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都高于0.99%,将迫使各金融机构减少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大其资金运用的压力,迫使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其次,据测算,央行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后,金融机构需要自主运用的资金头寸增加约10000亿—12000亿,银行体系流动性极度充裕,并相应带动银行间市场利率的不断下降:银行间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交易月加权平均利率已经分别从年初的1.91%和2.07%下跌至6月底的1.10%和1.46%。而8月23日发行的最新一期1年期央行票据的票面利率已经下降到1.32%,低于其资本成本。也就是说,在央行利率新政之下,央行票据这一商业银行过去最喜欢的投资对象,如今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事实上的鸡肋。第三,在央行票据票面利率这一利率基准的带动下,整个金融市场利率直接走低,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将越来越无法接受高成本的银行贷款,希望通过发行债券、境内外上市或增发等方式融资,这加剧了银行业的“脱媒”:大的优质客户希望寻找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融资渠道,不愿意继续向银行贷款(近年来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量都在持续下降即是一例),而受风险识别与风险能力不足、信息不对称等约束,四大行及各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没有能力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最终出现头寸管理难题:银行贷款发不出去了。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大同小异,往往都实行分理处——支行——二级分行——一级分行——总行链条式的资金上存模式,经营行吸收来存款后,无法自主运用的头寸将向各级银行机构逐级上存,最终由总行资金运营部门进入银行间市场进行运用。央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后,总行资金运营部门的运营收益下降,相应的会降低其向一级分行支付的资金利息,而一级分行则相应会下调二级分行上存资金的利率,如此反复下去,商业银行内部各级营业机构都深受央行决策的影响,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期。 今后,各银行持有的巨额资金头寸怎么办? 短期融资券冲击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5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允许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可以依照相应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这一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短期融资券一问世,即以其利率较低、发行便利的优势,对商业银行形成全方位的冲击。 短期融资券实质上是一种类似于商业票据的无担保短期融资凭证,央行规定,企业可向央行申请发行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期等四个品种,利率可由企业自主决定。从目前所发行的20余只短期融资券看,票面利率一般都在2.90%上下浮动,远远低于目前5.3%左右的贷款利率。 5月底以来,已经先后有华能国际、中国联通等20余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而正在申请发行的可能高达50—60家,业内预测,年内短期融资券的规模即可能突破1000亿元。如此之多的大型公司选择短期融资券,一则因为资本市场受股权分置改革影响而暂停再融资,二则短期融资券的成本低廉则快捷。 当前,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主体均为商业银行的传统优质客户,因此商业银行短期内肯定将面临优质客户贷款需求流失的冲击;但是开展短期融资券承销业务,又有助于商业银行积累投资银行业务经验,在增加承销收入的同时,为今后的可能出现的混业经营做准备。 从长期看,短期融资券市场规模肯定将越来越大,而其票面利率肯定高于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因此能够逐步减轻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投放压力,降低信贷资产风险。同时,作为短期融资商的承销商和坐市商,商业银行在债券市场的运作空间和赢利机会也会增加,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可以调整资产结构,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最终实现经营模式的全面转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