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银行评论 > 正文
 

多层面措施应对贸易摩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 09:59 《中国金融》

  本刊记者 赵雪芳

  记者:最近,大家比较关注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我国在国际上的贸易摩擦有加剧之势,从电池到家电,从服装、鞋类到纺织品,似乎贸易争端越来越多,涉及面越来越广,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毕吉耀:首先,从对外贸易情况来看,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很快,对外贸易也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连续三年增幅在30%以上,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大;从目前国际产业调整分工来看,中国现在成了全球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而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这些商品的最终销售地,这种结构导致我国产品大量走向欧美市场。我国出口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出口产品具有量大、价格低等特点,而这些产业在欧美基本上是产业结构调整后遗留下来的落后产业,没有太大竞争力。从客观上讲,中国的出口产品确实会对欧美等市场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纺织品、服装、鞋类产品以及一些家电产品。比如,我国出口的家电产品很多属于加工贸易产品,贴牌生产,这种量大、低利润的出口模式比较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

  从深层原因来讲,我国这几年的贸易扩张走了一条低价格的贸易出口道路。我们所出口的这些产品在国际上竞争非常激烈。比如这次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美国一设限,我国纺织品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受到了抑制,其他国家如拉美、东南亚等国的纺织品出口就及时进行了填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的档次不高、技术含量较低,很多产品没有自我品牌,走了一条低端扩张的贸易出口道路,这有其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异较大,内需仍有待开发,大量的产品还是以国际市场为主,出口确实对带动我国就业,尤其是低素质劳动就业有较大的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一半是加工贸易,真正获利较多的并不是中国的企业,而是欧美流通领域的企业。但是,贸易摩擦是按照产地规则来确定的,这是我国面临贸易摩擦较多的一个客观原因。

  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比如调整出口模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企业技术含量、创立自主品牌等等,但这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所以,我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出口面临的反倾销、“特保”等贸易摩擦是一个经常的现象。

  记者: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有增多的趋势,您认为原因有哪些?

  中国已进入国际贸易磨擦高发期

  毕吉耀:我认为,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增多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关系并不是很大。应该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多边贸易环境,对中国扩大出口是有好处的。现在贸易摩擦比较多,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出口贸易增长很快。二是国际社会尤其是美欧还没有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在反倾销政策等的适用方面,存在一些歧视性做法。比如在确定成本方面,他们不承认我国本地的成本价格,而是要选取第三方国家的成本价格作参照,这使得在反倾销中我国企业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另外,在“特保”方面,这是我国在进行世贸组织谈判时的一个遗留问题。当时美国意识到,在今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结束后,中国的纺织品可能会大量出口,对他们本国的纺织品产业会产生一定冲击,所以他们就提出可以采取特殊保障措施,在中国纺织品出口大量增加时,可以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设限。这在法理上是有依据的。现在的问题在于,在反倾销或者“特保”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标准的确定很难。总体来讲,我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国的多数产品出口来讲,贸易环境比以前更加稳定,但由于欧美还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由于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还留了一个活口,就是“特保”,所以在我国出口量增加比较大时,美国就比较容易启动这些政策,对我国产品进行反倾销或者采取“特保”措施。

  另外,中欧、中美贸易摩擦的增加还和欧美自身的经济状况有关。当前,从全球贸易格局上看,欧元区贸易基本处于平衡状态,略有盈余,因为欧盟内部市场贸易占到60%~80%;美国经济增长虽然不错,但贸易收支逆差非常大,是最大的贸易逆差国;贸易盈余最大的是东亚国家包括日本。这几年美元贬值,它的最大目的是希望对东亚国家贬值,以改变贸易逆差状况,但结果是欧洲国家货币升值,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汇率都基本保持不变。而从有效汇率上看,东亚国家相对于美元都是贬值的,2004年东亚国家外汇储备达1.46万亿美元,贸易盈余非常大。2004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达6600多亿美元,中美贸易逆差,按美方统计有1000多亿美元,其中纺织品进口是其逆差的主要方面。美国国内各方面利益也错综复杂,比如在美国个别州或个别城市,纺织品产值较大,就业比较集中,纺织品的大量进口确实也会对这些地区产生压力,所以美国肯定会采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欧洲经济来看,欧盟经济增长一直不太好,就业问题也比较严重,这是一个结构问题,和我们一样。自身结构问题调整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往往容易转移到对外贸易上来。另外,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三国有大量中小企业,低端产业也比较多,对于中国纺织品进口的大幅增长,他们反对的声音也较大。总的来说,由于各国、各地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而我国是一个贸易出口大国,所以首当其冲。

  记者:在解决贸易争端中,我国政府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企业角度来讲,企业应做好哪些准备来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贸易摩擦?

  毕吉耀:这个问题需要从宏观、微观各方面,政府和企业各层次来综合解决。首先,宏观上,从长期来讲,中国经济增长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不能够完全依赖出口,我国现在外贸依存度非常高,这也是人民币汇率改革需要十分慎重的原因。人民币一旦升值,出口、就业、经济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这是我们国内的结构性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后,我们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这两年因为经济出现局部过热,宏观经济政策转向控制内需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过快增长,但从长远上看,经济的长期发展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可能完全依靠出口。其次,要切实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外贸增长方式,大量的、低价格的产品出口一方面在国际上容易产生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对国内来讲,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还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外贸增长方式。再次,要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这个战略我们很早就提出了,但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毕竟购买力强的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但是,我国现在和有些国家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步伐加快,如东盟自由贸易区,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海湾合作国家,南非关税同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出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从政府角度来讲,需要规范出口秩序。从行业发展的共同利益来讲,需要有一种协调机制,重要出口行业的行业协会在这方面应该发挥主要作用。比如,在美国设限以后,我国有许多企业竞相在限制日期之前出口,部分产品已经把今年的配额用光了,而这些产品到美国根本进不了关,仓储费用又很高,损失非常惨重,并且导致其他优质企业下半年已经没有了出口的空间。在这方面,需要有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规范引导,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出口秩序,避免自相残杀、相互压价。在国外,行业协会的作用很大,它由企业出钱设立,代表企业利益,类似一种股东大会,有自己的表决机制。而我国行业协会基本由政府派出设立,在为企业服务、企业与政府沟通以及代表企业对外交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出口企业来讲,需要不断增强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加附加值,减少低值出口。但是,如果没有外部政策的压力和推力的话,企业很难这么做,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整个的汇率政策、出口退税政策以及企业创新方面的扶持政策等,能够迫使企业逐步转变经营方式,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档次,创建自主品牌,在出口数量减少的同时提高价格,扩大利润,使得出口更加有效率,促使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这需要政府调整相关政策。比如,在出口退税政策的激励下,企业还是愿意增加出口,只要有利可赚,企业就可能会不顾资源的浪费。再比如,我国在部分能源上价格没有放开,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低价,企业利用这种低成本的能源就容易赚取利润。但是,这种能源价格的调整以及市场价格的形成也需要一个过程;调整过快,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大量失业,也会影响社会安定。

  从贸易争端的应对角度来讲,我国现在已成为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如果一旦发生贸易争端、贸易摩擦,从政府角度来讲,一方面要维护出口企业和行业的合法利益,通过双边和多边的磋商,尽量使摩擦得到合理解决;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会运用世贸组织相关规则来解决矛盾和冲突,但对此也不要抱太高期望。按照世贸组织贸易摩擦解决程序,无论反倾销标准的确定还是取证的过程,都非常繁琐,而且漏洞也很多,从立案调查到官司结束,企业已经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已经破产了,所以也不能完全依赖它。这种情况下可能双边谈判更为有效。但双边谈判中考虑的因素较多,除了一般的贸易规则外,包括双边政治关系、其他产品方面的关系等许多潜在的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要尽量避免打贸易战。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关系日趋紧密,利益相互交织,贸易摩擦和贸易战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因此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仍是双方的首选。这也是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最终达成协议的重要原因。

  记者:为了减少贸易摩擦几率,长三角地区建立了纺织品出口预警机制,这是个什么样的机制?您如何评价?

  毕吉耀:今年1月1日取消贸易配额后,上海纺织品出口呈现稳健增长但增幅放缓的特点。纺织业是上海的重要行业,所以,上海市政府希望通过建立这样一种预警机制,及时跟踪纺织品出口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实现纺织品出口的平稳增长,减少贸易摩擦发生几率。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相当于采取一种自我限制措施,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保证优势企业能够得到较好的出口机会。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提出建立出口预警机制,主要针对一些出口量增价跌,且出口国集中度逐步提高的商品,但直到今年才陆续投入运行。目前已经建立的出口预警机制有两类,一类是全国性的,主要针对纺织品和鞋类,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于今年3月发布了第一期对欧盟鞋类出口预警月报,以后每月都将公布鞋类新的预警月报,内容涉及中国鞋类出口增长和进口国的新限制措施。另一类是地方性的、由一些主要出口省市自主建立的预警机制。比如深圳市已建立了此类预警机制,通过简报、媒体报道等方式向社会公布出口监测预警信息。

  这些出口预警机制已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建立预警机制的覆盖面还有待拓宽,措施的有效性还有待改进。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