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银行评论 > 正文
 

易宪容:如何化解国内银行的信贷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 09:25 中国经济时报

  易宪容

  在中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下,由于银行信贷占比一直处于过高状态(上半年银行信贷、股票、国债和企业债融资的比例为87.8:5.0:5.5:1.7),银行的任何风险都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整体性风险。央行最近公布的《200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两个方面最具新意:一是对当前货币信贷形势的分析;二是对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新进展的描述。
两者就是从内外两方面讨论了银行信贷风险状况与银行信贷风险分散和规避的大问题。

  可以说,随着国内一次次的宏观调整,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早几年银行信贷失控的局面有所改观。从《报告》所显示的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国内银行信贷为什么增长减缓?既有企业之原因,也有外部市场多元化融资方式发展之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国内银行业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使得银行内控机制加强与银行贷款行为更加理性的结果(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加同比少增1584亿元),是银行监管部门风险监管力度加大的结果(如资本充足率要求对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约束及银监会检查力度加强)。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这当然是可喜之事。

  但是,无论是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还是银行风险控制的理性化及银行业绩的改善,除了银行业的努力外,更多的是得益于政府注资或出售不良贷款。目前国内银行业真正的从机制上的改善仍然不够,而且不少改革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

  比如目前国内普遍实行的银行信贷经理的贷款责任终身制,就是要求银行信贷员放出去的贷款要承担终身责任。这种制度安排要求银行信贷风险理人员,对所进行的项目应该有对未来至少三年的判断,如果三年内不会出什么大问题,那么这个项目就是好的,就可以贷款。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信贷活动就不会发生。

  还有,最近国内银行业行业信贷风险分析盛行就是这种信贷责任终身制的结果,因为通过行业信贷风险分析可以明确行业的周期性。只要这种分析的结果表明,某些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超过了三年,那么这些行业就可能成为银行信贷所追逐的目标。比如煤、电、油、运的紧缺,公路、电力是银行贷款投放的热点,国内各家银行都希望把钱投在公路、电力,至于这些行业三年周期之后如何,则不是信贷风险分析所考虑的范围了。近几年来,为什么城市化基础设施及房地产个人消费信贷成了各家竞相追逐的目标?就在于这些行业及项目时间周期长,行业变化的周期长。即使这些行业未来发展出现周期性问题,可能对个人信贷责任的影响也不太大。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无论谁去购买房子,没有谁不能从银行借到钱的。至于这些人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就业情况等问题都不会得到太多追究与审查。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银行信贷的失控也就不可避免。

  最近,有不少国内财经媒体大力鼓噪,说什么国内银行信贷拐点又来了。因为,由于早两年的宏观调控,使得国内银行的信贷相对处在紧缩的状态中,而目前无论是从央行某些言论还是从国内银行的动作来说,有将要放松的迹象。特别是“房地产新政”刚开始,各家银行又开始了对个人住房消费信贷频频招手。因为,对于国内银行来说,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是最为优质的资产,它不仅贷款时间长而且有良好的抵押品。在银行看来,做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完全不会承担任何风险。

  在这样的认识下,各商业银行纷纷在北京的一些楼盘争相放贷;农行7月中旬在长三角推出房贷联动机制,不到半个月,共放贷额度就达到前几个月的平均水平;在江西,中行与中小企业签订几百亿贷款协议等。有媒体认为这些现象都是与近日央行放松信贷的态度有关。因为,最近央行表示,应及时地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贷款并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的贷款力度。于是有人预测,国内各商业银行信贷高峰又会到来。

  这种现象是各商业银行的个体行为?还是政府引导下集体行为?是各银行商业化判断之结果,还是计划观念主导仍大有市场?可以说,如今各家商业银行的行为应该完全是由银行商业化的决策来主导。

  不过,情况并非这么乐观,因为国有银行的内在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国内银行业竞相争夺高风险、低效益的项目的根本问题没有改善。尽管银行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贷款结构有所改善,但是中长期贷款所占的比重仍然过高。

  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制度与完全利率市场化只是一步之遥(即贷款利率管住下限,放开上限),但已有的数据表明,国内各商业银行就是不愿意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来对贷款利率定价,而是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水平上徘徊。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仍然处于很低水平上且浮动范围十分较窄。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利率也就无法市场化,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就无法定价,银行的贷款业务或银行的信贷风险要得到根本的改善是十分困难的。

  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倾向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其风险定价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必然导致一方面国内的大多数中小型私人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宁愿将贷款贷给绩效不佳的国有企业、政府主导基础项目,因为这些贷款政府为其提供隐性担保。在这种情况下,各商业银行有大量钱无法转化社会所需要的投资(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存贷差达8万亿之多),无法满足社会融资之需要,同时,银行的盈利水平也降低;大量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只好进入高成本的民间信贷市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国内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根本就没有培养或生成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与能力,并通过风险定价机制来生发出银行内在激励约束机制。

  正因为国有商业银行无法生成有效风险定价能力,它们往往会过分依赖高风险项目来获取利润。甚至于把风险延缓到长期,把收益转化为短期。2004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年报显示,总收益的80%以上来自于贷款业务,这部分收入很容易受到宏观政策和信用风险的影响。同时,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之所以会那样容易获得,就在于此类项目正好满足了各商业银行风险与收益的转化目标。而相对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如手续费和佣金收益,只占到银行经营收入的10%左右。扩大中间业务将降低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中国银行与外资机构进行竞争。然而,这一转变则十分困难。这不仅在于银行员工的职业技能,在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滞后,而且在各商业银行运作理念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的思维中走出。

  可以说,在上一轮的投资过热中,基本上就是各商业银行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没有真正的从计划经济的思维中走出而信贷失控的结果。如果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仅是为了放松信贷而放松银行信贷,而不是从银行内部机制入手,这必然会重新燃国内各商业银行过度进入高风险贷款项目之热情,新的一轮信贷失控也就不可避免。

  还有,大力地推进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改变目前以银行为主导的企业融资模式,也是降低国内银行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报告》中专门有一节对国内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综述。无论是规范银行间市场金融债券发行,还是推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债券远期交易和外汇买卖业务的推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等,这一切都需要改变目前国内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降低对银行信贷的依赖,转向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应该是化解国内信贷风险的重要途径。

  总之,化解国内银行的信贷风险一是要从银行内部风险定价机制入手,促使国内银行的真正市场化;二是要改变目前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市场。


  爱问(iAsk.com)信贷 相关网页约3,528,627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