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跨过2005年门槛,国内主流官方媒体上再次出现了开放民营银行的呼声。1月13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非公经济36条”,有民营银行之父之称的知名经济学家徐滇庆对媒体表示,虽然是晚到的春风,民营银行试点终于到了突破的前夜;就连被人们误认为是民营银行的最大反对者王自力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他从来就不反对民营银行,并且相信若干年后肯定会有为数不少的民营银行出现。然而,好景不长,从中国银行业的最高管理层传出了另一种声音,一种人们不愿意听到的声音。1月16日,银监会副主席史纪良在一个研讨
会上谈到,“贷款困难了,就想自己办一家银行。将来什么时候用款,就像出纳一样。这样的银行没有办得好的。”1月18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北大的演讲中更发出了“究竟什么是民营银行”的疑惑。堂堂央行的副行长在民营银行热烈讨论了10多年之后,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否预示着2005年的民营银行之争有了新的基调?
背景
对于民营银行真正的全民化关注始于2000年,媒体曾报道“中国将有10家民营银行试点”的文章在当时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虽然这篇文章出笼的背景是来自于北京一次学术会议上的内容,而且这篇文章刊登的位置并不显眼,但仍然吸引了海内外的注意力,也引起了当局的高度重视。2000年12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开声明不允许私人开办银行。但是到了2001年底,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民营银行再一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2002年9月,人行监管二司公布的研究报告《进一步发挥中小银行的作用》和银行监管二司司长刘士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提到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而“当地各类企业和居民个人如果投资入股银行,应符合《商业银行法》中资本金达到1亿元人民币等规定,并向央行提出申请。”这些消息被中国民营银行的积极倡导者———经济学家徐滇庆视为对民营银行开设的利好消息。
论衡
樊纲:民营银行问题解决了民企融资难问题就解决了
虽然官方对民营银行的组建表现出非常审慎的态度,但民间的专家学者一直对此怀有极大的认同和支持。就在上个月召开的“2004中国民营经济十大风云人物”揭晓仪式上,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教授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表示:“民营银行问题解决了,民企融资难问题就解决了。”而这一说法,正与10天之后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参加“中国证券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理论研究会”时发表的观点恰恰相反。民企缺乏民营银行支持樊纲认为,企业融资的困难,主要的是缺乏民营的中小的、地方的银行的支持。他说,大银行,从它自身的角度考虑不太可能支持中小企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体制要改,只有体制改革了,这个问题就可解决,宏观调控问题才可得到缓解。他认为,现在出现了很多体外循环的现象。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而且不受监控,又在非正规、非正式的情况下出现,那么,实际情况是很多这样发展的民营企业正在依靠民间借贷。樊纲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是建立一个政府平台,承认民营经济的需求、承认市场自发的跟经济发展的这样一种紧密关系,然后使它能够规范的发展,使它能够增长。民营银行问题解决了,民企融资难问题就解决了!急需突破三大因素樊纲认为,银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担忧,怕银行乱,都怕私人搞银行产生金融风险,因为金融资产实际上是一种流动性很强的资产。而过去出过一些问题,有人就认为是民营企业居心不良,民营企业家搞银行居心不良,结果总是觉得国家搞银行比较保险。樊纲反问,看全世界的银行都是民营的,但他们为什么没有乱?因此,他认为,虽然过去出了问题,但不能假定所有的私人机构都是有问题的。我们应该客观分析,过去出现的问题因为政府监管体制不到位,没有监管的体制,它才出了问题。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樊纲认为,现在思考的应该是政府的行为,而不是民营企业家。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国有银行一统天下,而其本身又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在面临外资银行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民营银行的出现无异于产生了更大的竞争对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有银行与民营银行存在利益冲突。最后一个因素就是观念问题。现在在很多人的脑袋中,“银行”这个概念就是指“四大国有银行”,要发展银行业,只要把这四大行发展起来就可以了。实际上我们看看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最初的时候谁都看不起,但很快就有很大发展,现在占据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现在很多民营企业拥有了自己的资产,社会上又有很多成熟的银行界专业人才,“人、财”两齐,民营银行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同时,民营银行的“市场需求”也很大,只要资金能够到位,监管能够到位,相信它的发展会非常快。本报记者贺朝晖
史纪良:组建民营银行到底要干什么?
16日下午,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史纪良在出席“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时,给社会上一度兴起的办民营银行热泼了“冷水”。“当前有一部分人还在呼吁要求组建民营银行,我觉得要认真地作分析。你组建民营银行到底要干什么?是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还是为了寻找一个新的投资渠道?我觉得民营银行的提法本身并不是太准确。你是从产权性质而言还是从模式而言?其中,投资银行的投资者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要参与管理、防止关联交易,你办银行的目的不是为了从这家银行取得贷款,不是为了融资的方便,这是非常重要的界限。但是现在的概念不一样,贷款困难了,就想自己办一家银行。将来什么时候用款,就像出纳一样。这样的银行没有办得好的,很难维持。”
吴晓灵:橘生淮北则为枳
1月18日,北京大学万众楼二层,作为“中国证券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理论研究会”的主题发言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大家目前都比较关注民营银行,但在这个问题上我有点疑惑。”疑惑之一:究竟什么是民营银行?吴晓灵认为,真正的民营银行应该是以民营资本为主的银行。以服务对象和运作方式来为民营银行下定义并不合适。“事实上,中国银行业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是比较早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就是以集体经济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建立的。它们在非公经济的控制之下发展得更好,相反,当时的城市信用社蕴藏了很大的风险。于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改组城市信用社,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目前有108家。各地在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时候,当地政府都入股25%到30%,但其余75%到70%的股份是一些企业的,特别是非公企业和个人的。因此,从股权结构来说,这些城市商业银行仍然以民营资本为主,应该属于民营银行。当前我国最典型的民营银行是民生银行,它的股权百分之百属于私营企业。”疑惑之二:能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吗?吴晓灵并不认为,我国民营银行的典范———民生银行已经达到完全依照市场来运行。事实上,从资金投向上看,恰恰是农业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政府的号召和推动下,对民营企业贷了比较多的款。“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不同时仅仅考虑所有制改革是难以解决金融问题的。因此,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产权,还是其他问题?”吴晓灵说。
焦点
谁将胜操民营银行?
焦点
一:民营银行的使命在有关民营银行的热烈讨论中,民营银行的使命始终是一个焦点。徐滇庆在谈到创建民营银行的使命时说,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融资渠道不畅通,而中小企业贷款额小,又没有足够的担保措施。借不到钱,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希望先创建一些小的民营银行来帮助他们克服这个困难。但正如吴晓灵副行长的疑惑一样,事实证明,向中小企业放贷较多的正是响应央行号召的国有商业银行,我们常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民生银行在这方面的业绩并不突出。其实并不难理解,如果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担保,按照市场规则来运作的民营银行怎么会冒风险放贷?毕竟民营银行最终是向银行的股东负责。也有人寄望通过民营化来对国内银行进行改革。当然也有反对者。香港中文大学首席教授郎咸平曾在一公开场合表示,通过调查全球958家银行,他发现银行产权一旦被家族或是国外的金融机构掌控,所产生的后果往往是很难控制的。以某些东南亚国家为例,整个国家的银行体系就操控在少数大家族的手中,这些家族借助一连串的运作,最终竟然能够将家族集团的负债转为由全国人民来偿还的国债。“如果现在假设银行真正向着民营化的道路走下去会是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话,谁又能保证它不会是个坏的结果呢?”郎咸平说。但是无论怎样,本着在金融领域坚持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并重的原则,全新民营银行的出现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而我们要做的也许是要调整对民营银行所寄予的种种厚望,毕竟民营银行的出现并不能够拯救中国的银行业,正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易纲教授所说:“假如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在国有经济之外长出了非国有经济,并且非国有经济成为对经济贡献和就业的主力,如果这个成功的经验能够在金融领域得到重复的话,中国的金融业一定有一个非常好的前景。”
焦点
二:民营资本准备好了吗?民营资本对开办民营银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渴望。包括深圳中科智集团、江苏阳光集团、浙江泰隆城市信用社、辽宁东大集团、陕西丰佳集团等民营企业,还有一家设在北京的金融审计公司等企业已经为开办民营银行做了3年多的准备,给有关部门打了7次报告。而且,包括重庆在内的各地都在不断传来争取开设民营银行的消息。具体而言,民营资本渴望进入银行业无非有三个主要的理由:一、希冀进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产业后,为企业搭建一个平台,使得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金融资源。或者说白一点,进入金融领域后,可以给关联企业贷款,使得企业融资更加便利;二、将来民营银行可以上市,套现,这对于企业来讲,可以说是一本万利;三、因为银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空间非常大,产业的前景很好。所以将银行作为一种产业,企业进入银行业的目的是相信自己能够比外资银行、国有银行更有能力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从而从中赚取利差,从服务中挣钱。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告诉记者,他在研究亚洲各国银行业后发现,民营银行最大的问题就是股东贷款。而那些失败的民营银行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股东一开始就企图通过银行来圈钱。虽然目前我国规定,银行向其股东或是股东的关联企业贷款的最高限额是1%。但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易纲建议,1%的限额也应该取消,民营银行不能够向关联企业贷款。这样就会从根本上否定民营企业进入银行业的第一个目的。除此之外,经济学家林毅夫还建议,经营银行的人或企业必须要有相当大的投入,也就是说,当银行失败了以后,不仅仅是把别人的钱玩输了,而且也是把自己的钱玩输了。这就要求银行要具备相当大的自有资金,而且自有资金不能太分散,应该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拥有,因为如果将这些自有资金被分成100家拥有,那么这100家谁都对银行没有太大的责任,谁都不会觉得损失的钱是很多的钱。如果这三位对中国金融界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建议能够被当局采纳的话,这就意味着,只有那些资金极为雄厚,而且是真正想把银行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的民营企业才有可能走进银行业。银行业是个很特殊的行业,信誉是银行生存的第一生命力。而信誉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实上,有一份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近八成认为中国需要民营银行。但如果民营银行真的出现,人们对于它的态度明显变得谨慎。明确表示会在那里开户的人只有2.4%,而大多数人则会持观望态度,其中,民营银行的信誉最被看重,53.6%的人会考察民营银行的信誉,以决定是否把钱存入其中;民营银行的实力和服务水平也广受瞩目,分别有45.2%和39.3%的人会考察民营银行的实力及服务;是否有优惠措施普遍被认为是一个次要问题。人员的专业化和业务的专业化也是民营银行要面临的考验。因为在金融人才方面,我国银行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实在太大。(中华工商时报)
评论
为何将民营银行一推再推?
按理说,民营银行在2005年面世,其有利条件是很多的,首先是“非公经济36条”的实施给民营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机会与潜力所带给民营银行的外围生存环境与空间。尽管“非公经济36条”还有待3月份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讨论通过,但今年付诸实施还是有很大把握的。一旦“非公经济36条”付诸实施,民营企业就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人人都清楚,高速发展是离不开庞大的资金面支持的。虽然高层人士一再强调,2004年的宏观调控也不是针对民营企业。但现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银行系统都是国有的或者是准国有的。国家调控一声令下,作为行政命令式的政策很快就会在整个银行系统执行。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却因国有银行的固有本性而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这就是国有企业的贷款,因其都是国家的,无非是从这一个口袋装到另一个口袋,因此只要是在政策容许范围内,能贷的就贷。更何况出了问题由政府顶着;但对民企就不同了,因为它是老板个人的,贷出了问题,收不回来是很严重的失职问题,更何况可能出现的牢狱之灾。因此,对民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凡是国家严令禁止贷款的坚决不贷,国家没做要求的也不贷。但是,假如有民营银行存在,结论则完全是不同的。因为作为非国有银行,由于国有银行对国企贷款优惠的挤出效应,民营银行必然为民营企业服务,民营银行对民营企业的忠诚度也必然很高。就像知名经济学家樊纲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所说的:“民营银行问题解决了,民企融资难问题就解决了。”其次是2006年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在民营银行面世之后,腾出一点时间让它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为它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一点基础,是完全必要的。第三是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并没有让人们看到中国银行业的前途,发生在中行的卷款潜逃事件再次向人们证明,仅仅是转换一下产权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境况下,人们寄希望于民营银行,就像目前广大的民营企业一样。因为,20年前,它们的命运与目前的民营银行差不多。也许就是这一原因导致了民营银行次次被否决的后果。人们已经看到了,民营银行至今没被推出的真正深层原因还是观念作怪,总是以为只要是国有的就不会出大问题,一旦换上民营的,再怎么样都会出现问题。不少人并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一旦要他做起来,他就害怕了,左顾右盼,找出各种理由来阻挠。若仔细想一想,假如10年前不时有人强烈提出并实施国有股不得少于51%或必须维持国有股绝对股东的地位,今天的股市就不会是如此的样子?希望我们的银行10年后不要重现今天股市的局面!(贺朝晖)
(金陵/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