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银行首页_信贷风险 > 正文
 

中国银行业资产业务创新的路径选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 14:05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数据显示,在目前中国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为82.9%,国债为10.8%,企业债为1.1%,股票为5.2%。国内直接融资占间接融资的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的比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达到什么样的比例,才是合适的结构,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或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这一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内,资本市场的结构型、功能型缺失,并非在短期内能够得以改变,银行在社会融资中的地位尚难以动摇。所以,银行对金融风险,特别是信贷风险的规避,不仅是银行自身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不二选择。

  长期以来,银行重视优质客户的拓展,忽视现有客户的维护与风险防范;重视新增贷款的安全,忽视存量贷款的有效管理。不少银行把不良贷款的化解,寄望于新增贷款的盈利。在信贷管理上,重视流程管理与责任管理,忽视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发放新的贷款和吸收存款上,导致资产规模与不良贷款同长不同落。特别是股份制银行,超常的资产规模扩大,使得资本充足率长期在8%附近徘徊。与四大国有商业银相比,虽然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盈利水平方面占有优势,但这种优势更多的是以提高抵押、质押贷款比重作为支撑。在担保及其他类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不具备优势。

  2005年以来,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又有新的增加。在当前市场化程度较以前提高的情况下,为何中国银行系统内的不良贷款难以真实有效地实现下降?为何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能保持3%以内的不良贷款比率,而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叠生?问题的背后,也许就是中国银行业创新的突破口。

  有人把资产证券化当作化解信贷风险,提高银行收益水平的重要突破口。相关银行也希望通过这种金融衍生工具来分散信贷风险。但资产证券化实质上是把信贷资产流动起来,放大风险流程,然后通过流程截留,在与投资者分享资本利得的同时,分散集中在银行自身的风险。不可否认,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平台,从中可以衍生出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如证券期货、期权和融资债券及可选择权金融衍生产品等等,为不同投资者提供对冲、套利的机会。若这一路径选择具有可延续性或合目的性,那么这无疑是在信贷产品的基础上再造了一个有价值证券市场。不过,这一市场的赢利基础首先是信贷资产的质量,是借款人的经营业绩和偿债能力。倒推过来,支持这一市场正常运作的基础,最终又将落到银行的信贷控制和风险管理上,由此可见,信贷资产证券化转了一个圈,又回到起点,还要依赖于信贷主业。这样,创新了流程,拉长了产业链,却并没有增加资本利得,仅是把存贷利差所得分散给不同投资者。

  不止于此。信贷资产证券化后,谁来监管这种证券化产品或市场。如果按照客户特性,自然应归

证监会。但信贷资产证券化又是风起于银行业市场,银行业务又归
银监会
监管。这样,信贷证券化产品很可能会面临监管的缺位、错位甚至越位现象。而基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很容易打破分业经营界线,却又不同于一般的混业经营业务,是一种在分业产品运作下的混业衍生业务,监管的缺位和风险控制的缺位将同时存在。毕竟,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足以覆盖信贷资产证券化后的风险。

  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特征看,是一种风险处延式的金融创新产品,并没有解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的问题。在中国这一以银行为主的金融市场中,只有通过对债务融资的内部创新,才能真正缓解不良贷款风险的增长之源。

  首先,银行提供信贷的同时,为企业运营提供必需的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减少市场风险,从而降低信贷资产风险,并向企业适当收取市场信息费和相应服务费。

  其次,银行在提供信贷后,应帮助企业经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信息化系统,把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和经营风险纳入银行风险控制体系,保证信贷质量。

  第三,通过对企业贷款进行跟踪服务,如改善企业财务成本支出,通过银行系统资源降低企业运营和交易成本,以有偿服务形式积极开拓中间业务。民生银行的“企业财务革新计划”和广发行集个人

理财与个人信贷为一身的“家多好”产品,同时在企业银行和零售银行两方面为银行产品的创新开发了新的盈利渠道。

  第四,对信贷规模较大的借款人,银行多采用银团贷款形式避免风险过于集中于同一家银行内部。

  第五,积极发展核心贷款企业。通过对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企业进行贷款,围绕核心企业开发上下游企业的信贷业务提供中间机会,形成行业贷款链或服务链,进而通过纵向切入产业链来保证信贷资产安全,减少上下游企业的应收应付款规模,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来保证贷款质量。

  [本文由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www.unbank.info)授权新浪网独家发布,未经银联信或新浪网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2,3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