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银行首页_信贷风险 > 正文
 

上海房地产资金匮乏是否走向穷途末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 16:55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9月即将过去,虽然上海房价仍在持续小幅下跌,但成交量却依旧低迷,目前的成交量只有4个月之前的30%。看来开发商和购房者之间的博弈一时还难见分晓。但是购房者可以把钱放在银行里,暂时不买房,而开发商却要备受政策和现金流的双重煎熬。

  目前银行普遍面临贷款业务下滑的不利局面,个人房贷是重要原因之一。央行最新的数据表明,1—7月个人贷款增幅双双大幅回落。在不越过政策底线的前提下,银行开始松
绑个人住房信贷。中行7月推出“直客房贷”,农行9月高调重返二手房贷业务,招行推出的“个人住房循环授信”以及光大银行率先申请固定利率房贷产品等等,无不显示出银行对个人房贷的重视和迫切需求。自从银行收紧对房地产行业的开发建设贷款和短期运营贷款后,销售资金的回笼就成为房地产企业主要的现金流来源。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的松口客观上会缓解房地产商的资金压力,然而由于购房者预期房价远没有见底而普遍持币观望,开发商资金流入越来越慢,不得不拓展其它融资渠道。

  国有企业在缓解开发商资金焦渴上充当了排头兵,其提供资金的形式委托贷款,期限一般在3个月到1年之间,是企业间短期拆借的一种。参与委托贷款的主要来自上海一些业绩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涉及电力、

化工等很多行业。据估计,这类资金目前至少占据了上海
房地产
行业融资的半壁江山。但开发商的融资成本是高昂的,一般委托贷款的利率在15%—18%之间,如果房地产销售没有大的改观,委托代款对房地产企业无异于饮鸩止渴。

  近日,银监会出台《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对房地产信托发行门槛进行了严格限制。只有同时满足“四证”齐全、自有资金超过35%及资质在二级以上这三项条件的开发商才能通过房地产信托融资,达到这样标准的企业已经可以从银行贷款了,虽然房产信托不是房地产企业融资主要渠道,但是房产信托门槛的提高无疑进一步打击了开发商的融资信心。

  自2004年起逐渐入市的海外基金撑起了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希望。但海外基金要在国内形成一定影响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海外基金在国内花一年时间完成的项目可能在十个以内这仅仅相当于他们在香港市场一个月的表现。外资在选择合作对象的时候,一定会注意企业的品牌,而不是回报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海外基金可以合作对象的范围。海外基金更倾向于直接购买已经完成的实体,而并非半成品。对于上海房地产市场而言,海外投资的作用杯水车薪。

  从宏观角度看,银行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政策。银监会规定:到2007年1月1日,国内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中行、建行、农行在获得注资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也才达到4.5%-4.7%,国内银行在今后两年内必将紧缩信贷,以达到银监会规定的目标。这意味着在未来两年之内,中国整个银行业平均每年需要提高充足率至少1.5个百分点,这个任务非常艰巨。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海外上市融资外,银行必须把很大一部分资产从风险较高的信贷资产向风险较低的债券资产转移。因此开发商也不能指望未来银行有大幅放松银根的计划。

  在从长期和短期角度分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各种资金来源后,可以发现除了委托贷款,房地产企业的各种融资手段都不能获得足够的现金流支持。如果开发商不大幅降价,泡沫严重的上海房地产业有资金链崩溃的风险。银联信分析师认为,上海房地产出现崩盘的局面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虽然上海只占中国GDP的5.3%,一旦上海的房地产发生逆转,对

中国经济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5.3%。无论是钢铁还是原材料,无论是按揭还是保险,无论是消费者信心,还是地方财政,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显然,这不是中央政府或是上海地方政府愿意看到的。因此可以预期的情况是,上海房地产价格会持续阴跌,在这一过程中,降价幅度不会太快,一部分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将被淘汰,然而出现类似香港和日本房地产崩盘的情况已是不太可能。但非常有必要的是,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的银行,做好一切可能的应对准备和救急预案,规避信贷风险,防患于未然,不失为明智之举。

  [本文由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www.unbank.info)授权新浪网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