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产品巨亏 外资行理财产品遭遇信任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 10:14  南方日报

  自2007年4月,首批外资法人银行花旗、汇丰、渣打和东亚银行在华成立以来,外资行以其人性化和国际化服务,奠定了良好的整体形象。曾几何时,外资行给人以高端、专业和国际化的印象。但是,最近,随着部分外资行理财产品的巨亏,加上被指在销售和售后服务中存在不当行为,外资行成了饱受投资者质疑的对象。中国的投资者不禁要问:我们该如何看待外资行遭遇的这场风波?外资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是否真的不如中资行安全?

  金融海啸已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角落,连去年销售“大热”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受到这百年一遇的危机影响,而且与海外联系尤其密切的外资银行“受伤”特别重。

  近期,客户对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诉“铺天盖地”,诸如QDII浮亏过七成,挂钩商品指数和雷曼指数的某产品血本无归,等等。毕竟,外资银行的资源多来自其国外强大的集团,它们与结构性产品的设计发行者———国际投行的关系密切程度超过中资银行。而金融危机袭来,它们往往却因此受到了更大的牵连。反而,中资银行正是因为业务受到的管制较多而逃过一劫,或者说受灾程度更浅。

  很苦很后悔的“两毛时代”

  “很苦很后悔!”一位投资者回忆,去年在一家被客户围得水泄不通的外资银行里,他“挤破脑袋”才买下了一款QDII产品。

  但是,到了今年10月31日,银行系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收益表现持续下滑,亏损幅度进一步加大,首次进入“两毛”时代,即QDII产品的净值已跌到0.2元至0.3元之间。中资银行QDII产品中首次浮亏超过60%,而外资银行更有11款QDII产品亏损超过70%,该11款QDII产品分别挂钩于贝莱德美林世界矿业基金、中国股票海外基金等。

  此外,外资银行207款QDII产品中,正收益的2款,其余205款全部是负收益。亏损超过50%的有97款,占比近五成,亏损介于50%至60%的有22款,介于60%至70%的有64款,另外还有11款产品亏损超过70%。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目前QDII第一大投资目的地———香港股市表现糟糕,这成为拖累QDII净值的最主要原因。10月份香港恒生指数下跌22.47%,创11年来最大单月跌幅,而QDII主要投资的国企指数暴跌27.11%。

  上周,受益于海外资本市场的触底反弹,尤其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对股市的提振,银行系QDII产品迎来久违的普涨行情。其中,外资银行的QDII产品表现尤为突出,207款产品中有198款实现大幅增长,上周平均涨幅6.62%。但理财专家表示,美国经济下滑的现状能否有效得到遏制,以及即将推行的新政策能否刺激经济增长尚存异议,建议亏损额不大的投资者可赎回避险,而严重被套的投资者不妨再作观望。

  产品巨亏风波折射外资行信任危机

  早在今年4月,有报道称,花旗银行一挂钩海外基金型QDII产品,其实就是在代销境外基金。花旗银行推出的这款QDII产品,最终能否收益直接取决于海外基金的净值表现。

  而随着海外金融市场动荡,美国知名投行贝尔斯登5月份被低价收购。被收购时,贝尔斯登的股价距去年每股159美元这一高点缩水90%以上,花旗银行一款QDII产品因为挂钩贝尔斯登股票,令投资者遭遇最高12%的浮亏。

  不过,在花旗银行QDII产品亏损仅一个月后,渣打银行推出一款名为“金通道环球投资系列”理财产品,可让投资者直接投资16只境外基金。该产品投资者吴菲表示,3个月内,将近1000万元的投资,亏损了近300万元。

  对此,渣打银行作出了回应:该理财计划为非保本型,投资者在到期时获得的金额可能低于初始本金的100%。

  此外,渣打银行一款名为“沪深300中国指数挂钩可转换结构性投资”的理财产品,挂钩的是“沪深300中国指数”,以及“人民币对澳元汇率”。一位购买了该产品的投资者称:“60多万元的投资本金,现在亏损了将近一半。”

  渣打银行负责人曾在受访问时表示,由于最近的全球市场波动,一些理财产品的表现暂时不好。但是,渣打一直与投资者沟通的一个理念就是投资理财应该是一个中长期的行为。根据市场表现或者经济周期,理财产品表现也会有所起伏。

  不过,分析人士表示,由于理财产品亏损涉及面广,资产大幅缩水,让老百姓感情上难以接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