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外资行猛推信用贷款 低利率争夺个人非法套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2日 11:16 理财观察

  争夺个人信用贷款

  5月30日,银监会网站发布一条特别警示。

  “信用卡非法套现活动大量出现,循环信用账户透支余额和循环信用使用户数猛增,同时一些不法中介开始进行空卡套现,收取的套现手续费大幅提高,暴露出商业银行信用卡循环信用业务环节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叶落知秋浓,市场的疯狂其实远超想象。

  如果打开百度搜索,输入“信用卡套现”,满屏均是涉嫌非法套现交易的“黄牛”广告,数量惊人。

  熟悉这个市场的人士称,信用卡套现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为非法目标,套现其实就是诈骗银行资金;第二种为套利,例如2006、2007 年股票市场火爆之时,借用信用卡套现炒股的情况大量存在,甚至有人编制好时间表,以“卡”养“卡”。但是一旦投资失败,套利可能就会变成恶意坏账,诱发信用卡风险;第三种为应急所需,持卡人短时间需要一笔小额的周转资金,又不愿意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于是利用信用卡,“借”点钱出来。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往往能够按时还款。

  因此,除去前面两种风险较大的情况,第三种情况是一个值得疏导的市场。

  存在即是合理,市场往往用风险的反例来暗示利润的脉象。

  疯狂套现的背后一个隐约可以触及的个人信用借款市场,已经成为中外资银行角力的新战场。

  外资银行的“带头大哥”为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而中资银行则以宁波银行为样板,先后推出自己的无担保信用贷款产品。其中花旗银行为“幸福时贷”,渣打银行为“现贷派”,宁波银行则为“白领通”。

  受诱惑的不仅是银行,部分所谓的信用管理机构或者投资管理公司亦推出类似结构的贷款产品。

  面对纷繁复杂的产品,本刊追踪了市场所见的无担保抵押贷款产品,深入其中风险、成本、以及产品定价的本源。

  外资门槛低 中资门槛“精”

  信用卡本质为金融机构对于个人客户的一个信用产品,获得金融机构的授信之后,消费者可以于额度之内消费购物,同时获得利息的减免。

  个人信用贷款亦类似。

  获得银行授信之后,消费者可以把贷款用于非投资的指定用途,并获得较长时间的还款期限。其金额可能高于信用卡套现,而期限则通常更长,成本则更低。目前消费者通过所谓信用卡借款,其利率高达18%,高于目前本刊观察到的信用贷款产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