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家中外资银行向保守理财产品看齐(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05:19 理财周报
银行认为,不客观报道让他们感到冤枉,但银监会李伏安在理财周报的专访内容,让商业银行感觉世间还有知音。在采访中,有9家银行提到“银监会的讲话非常客观,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其实零收益在投资中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对银行来说的确是一个安抚。” 商业银行全体向保守型产品看齐 招商银行,稳健收益产品;光大银行,阳光理财A计划和T计划;兴业银行,短期债券类产品;深发展,固定收益和打新股;花旗,澳元和欧元债券;中信,债券类产品;建行,债券和信托贷款;交行,固定收益产品;中国银行,债券基金和打新股…… 3月11日-12日,理财周报记者连线18家中外资银行,没有一家银行看多当前市场,更不愿意迎风而上发行高风险的产品,债券、信托贷款、打新股这些低风险或固定收益类产品,成了商业银行扎堆聚集的避风港。在中资银行新品中,与股票挂钩的结构性产品几乎绝迹。 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以来(截至3月11日),商业银行共发售65款理财产品,其中,新股申购类产品共10款;44款债券、信托贷款类固定收益类产品;与股票挂钩的结构性产品共11款,发行银行全部为外资银行(渣打银行8款,德意志银行2款,东亚银行1款)。 “不是不想发结构性产品,这是由市场决定的,我们要紧跟形势。”这句话颇能代表当下商业银行的困局,目前市场能接受的就是固定收益类产品。结构性产品由于频发“零收益”事件,一些吃过亏的银行,比如浦发银行,已经不发此类产品了。 银行“善后”方式各不相同 截至目前,共有6家银行近期到期产品零收益。这些银行是如何“善后”的?对此,还未遇到“零收益”的银行,目前都在紧密观望同行做法。“看看同行都是怎么处理的,哪家做的好,可以效仿。”当事银行则因敏感不愿正面回应。 浦发银行是今年最先被投资者爆出“零收益”的银行。此外,东亚银行、中国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平安银行等都有产品零收益,他们都是怎么处理此次事件的?记者多次致电东亚银行,该行均回避采访。深发展高层不愿透露详情。记者从深发展客服处打听得知,深发展在产品到期后,即发行了另外一款3个月期的保本投资产品,让“零收益”客户优先购买。“我们一一对客户进行了登记,理财经理也一一电话通知过了,替代产品在2月1日前就卖完了。” 深圳平安银行的客服透露,他们也发行了一款“安盈理财0806人民币理财产品(3个月)”,限定“零收益”客户才能购买,“该产品3月7日开始起息,年收益8.5%,是一款物业租赁受益凭证信托计划,相当于银行让利给这些客户”。 “我们在产品即将到期时就意识到可能零收益,当时对所有零收益客户都通知到了,做了很多安抚和解释工作。”平安银行某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 相比之下,中国银行处理这类事件更成熟。中国银行去年12月到期的“汇聚宝0703B美元桶桶金”也是零收益,中国银行某理财主管向记者透露:“最开始爆出零收益,我们和深发展一样,用另外一款高收益产品来让利给客户。银行在替代产品上微利或者不盈利。但以后我们就非常注重销售端培训,让所有的理财经理把风险解释清楚。” “要求客户把风险提示抄写一遍” 如何让理财经理把产品风险解释清楚?如何监控销售端的不当销售?各行也有独特的办法。 目前,各银行普遍采取的方式是让理财经理持证上岗和参加经常性培训。此外,各行还有自己的招数。 “我们的理财经理在销售产品时,要求每个客户要把产品说明书中关于风险提示的部分抄写一遍。”平安银行的做法最为怪异。“有客户抄写,也有没抄写的。但我们规定如此。” 招商银行内部人士透露,招行正在请台湾一家知名公司开发风险控制系统,该系统囊括了客户的综合资料,因此可以直接检测到理财经理有无不当销售。 光大银行要建立动态管理系统,即如果理财经理因不当销售遭到投诉,会被降职,甚至不允许其日后销售产品。此外,某些高风险的产品还要分级销售,比如有些产品只能在理财中心销售,以此来严格规范销售程序。 中国银行建立了事后监督部门,每天的销售报表上报之后,第二天该部门就会去做合规检查,检查理财经理有无将高风险产品销售给不合适的客户。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