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垒大户成风 东部地区尤其要防关联信贷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 08:19 每日经济新闻

  信贷集中仍然是全国各地区银行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贷款继续向中心城市、优势地区、大客户、某些行业集中,同时对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和小企业信贷投入相对不足。近日,央行上海总部首次发布的《2007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一针见血指出。

    银行热衷“抓大放小”

  某银行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信贷集中风险的存在,主要原因是银行热衷“抓大放小”。大企业、大项目与小企业、小项目相比,对银行利润贡献的差别,是“抓大放小”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各家银行忙于“圈地”,与大企业大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与大企业合作,可以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包括存款和理财服务、银行融资服务、现金管理业务、国际业务、债务风险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等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大企业的信用相对较高,不少还是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规范,信息透明。

  相比之下,小企业的各方面基础均薄弱,存活率不高,贷款风险显著大于大企业。目前各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不良率极低,是建立在把关严、门槛较高的基础上。在大量高风险的中小企业中寻觅优质企业,银行的人力资源成本可想而知。

  然而,“抓大放小”不等于高枕无忧。央行上海总部指出,银行信贷集中投放,使某些企业集团能够轻易地将信贷资金间接或直接投入资本市场和

房地产市场等高风险领域。今年6月,银监会罕见地曝光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8家银行,涉及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深发展、北京银行。其中,招商银行上海东大名支行等6家银行向中国海运集团发放27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中,至少24亿元被直接或间接划至证券经营机构用于申购新股。

   而据中国银行解释,许多大型企业集团都设有结算中心等资金归集平台,类似于一个企业的“资金池”,“资金池”中所归集的资金不仅来源较多,金额较大,且进出频繁,流向活跃,客观上对贷款银行监控资金的真实流向增加了难度。银行未对贷款资金流向有效监控。

   盲目轻信大公司留后患

  央行上海总部剖析了典型案例,某集团建设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注册资本1.05亿元,据初步调查,该集团关联企业主要是21家子公司。至2006年9月28日,该建设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在注册地共有银行贷款2.21亿元。另外,该集团公司对外担保约7亿元,担保对象基本上都是该集团的关联企业。由于该集团公司多以BT、仿BT模式承接工程,业务发展过快,短期债务剧增导致2006年爆发信贷风险事件。

  另一家上市公司,暴露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5.35亿元的问题,随后“某省担保圈”浮出水面,数家上市公司皆涉其中。调查显示,处于互保核心的3家公司,违规担保共约39亿元。大股东因对11家中小国企的承债式重组导致其背上沉重债务包袱,加上集团公司占有上市公司巨额资金等原因,最终出现债务危机,引起资金链断裂。财务危机爆发后,共12家银行及4家企业起诉A公司,涉诉19起,标的合计9.55亿元。同时,公司债权人和对外互保企业在各家金融机构的直接融资量约在80亿元。央行上海总部在《报告》中指出,连锁性债务追偿,将严重影响担保企业正常经营,引发区域性债务危机和金融风险。

  央行上海总部称,上述信贷风险事件中可以看出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缺陷:一是在银行信贷体制和机制上没有或少有对行业风险及其对企业影响的分析和评估,对关联公司相互担保造成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警惕。二是贷前内部评级体系缺乏科学的动态分析,在客户选择上盲目轻信大公司,存在“垒大户、争客源、盲目从众”的经营现象;贷中和贷后跟踪监测和管理不力,错失自救的良机。三是相关债权银行之间缺乏信息互通和联防机制。

   盈利模式调整成银行业当务之急

  “垒大户”有风险,银行究竟靠什么盈利?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最根本的是需要转变盈利模式,由过度依赖贷款业务,转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央行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旨在抑制银行的信贷过快增长。在过度的信贷冲动下,部分股份制银行甚至陷入了急需“揽储”的境地。据银监会近日公布的《2006年年报》披露,中小股份制银行2006年的存贷比达74.2%,接近75%的红色警戒线。今年前6月,沪上新增贷款中六成以上来自中小银行。

  股市再度逞强,

理财产品趋于丰富,构成储蓄分流。在储蓄分流与贷款增速过快的“夹击”下,中小股份制银行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连续的政策调控,使信贷增长过速出现稍有减缓的迹象。例如,上海市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速,去年底为10.6%,今年4月末上升到13.9%,6月末回落到11.9%。上半年,个别大银行贷款余额甚至负增。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盈利模式不转变,贷款增速的回落有相当难度。对存贷利差的过度依赖,难免使银行“垒大户、争客源”。当前正是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较快,一旦某个行业的增长出现波折,银行将承受最大风险。

    东部地区尤其要防关联信贷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东部地区尤其要防范由集团企业引发的关联企业信贷风险。东部某省2006年共发生10起集团企业突发风险事件,涉及金融债权数10亿元,每起事件都涉及几家甚至几十家金融机构。据分析,企业集团信贷风险事件时有发生的原因是,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部分企业对市场前景过于乐观,受“做大做强”理念驱使,往往超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各种渠道获得银行贷款,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

  央行上海总部称,由于集团企业子公司等关联企业众多,集团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存在复杂的股权债权、业务交易、相互担保、利润转移等多种关联关系,其中成员能够通过关联交易暂时转移或隐藏风险。一旦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或发生重大投资失败,或市场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危机便开始显现。

  从银行层面看,一是流动性充裕,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对集团企业类“优质客户”进行过度竞争,集团企业较易在多家银行获得授信和贷款;二是由于银行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对集团企业整体授信往往超过企业的合理需求;三是由于银行缺乏科学有效的集团企业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制约了风险的及时发现与处置。
卜春艳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