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业务 > 正文
 

银行巨额存差难觅优质投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17:21 《财经时报》

  一些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制定大规模的吸收存款计划,这实际上依然秉承着依靠存贷差赚取利润的经营理念。这种做法或会阻扰它们自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步伐

  □ 本报记者 钟华

  “即使银行一年不吸收存款,经营也能够维持得下去。”

  一位国有商业银行人士近日向《财经时报》做出此种判断的原因在于,中国金融机构已经拥有9.2万亿元的存差,这相当于全部存款余额的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巨额存差并未阻碍商业银行继续吸纳存款的力度。《财经时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绝大多数商业银行2006年度吸纳存款的计划将与2005年大体持平,有些还略有提高。

  导致商业银行执意吸储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不继续吸收存款,可能会导致其市场份额下降。

  其实,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刻意减少信贷资产比重必然会导致存差加大。《财经时报》在采访中注意到,银行界普遍认为,存差巨大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巨额存差没有更多、更高收益的投资品。

  一些市场人士建议,应进一步拓宽银行账户与基金账户的勾连,双方联动应不局限于货币市场基金,还需向债券型基金、甚至稳健的股票型基金方向拓展。此外,新增存款若能以理财资金、而非储蓄资金形式进入银行体系,对缓解其流动性风险也将有益。

  另外,商业银行缓解高成本资金压力的途径之一是价格手段,也就是降低存款利率。但《财经时报》获知,尽管多家商业银行都在研究降低存款利率的可行性,但“谁都不敢先吃螃蟹”。

  两难境地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在每年的四季度开始便会制定次年的综合发展计划,其中之一就是吸收存款计划。由于这一计划属于商业银行机密,《财经时报》无法获得各家商业银行2006年吸收存款计划的具体数据。

  但央行2005年的数据,已经显示出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性在过去一年大幅增加。2005年,金融机构存款新增近5万亿元,存贷差新增2.7万亿元。

  银行体系总额高达9.2万亿元的存差,让商业银行倍感流动性充裕的压力,因为钱多,但适合银行的市场投资品却十分匮乏。这使得大量资金拼命购买央行票据,这不仅加大了央行回收流动性的难度和成本,而且也使央票收益率节节滑落。

  目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收益率与同期限存款利率已经倒挂。比如,一年期央行票据招标利率低于2.25%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缓解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降低存款利率。

  《财经时报》了解到,各家商业银行都在研究降低存款利率的可行性。而在一位国有银行人士看来,企业机构可能是商业银行降低存款利率的突破口。

  虽然现实利率政策使得商业银行下浮存款利率的手续十分简便——只需将方案上报央行即可,但银行对降低存款利率的顾虑很大。

  中国储蓄存款文化决定了商业银行对于存款向来是“全盘接收”。因此,商业银行一旦发出降息信号,将被外界解读为是在拒绝存款。商业银行担心率先降息,会使得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这种尴尬境地造成了商业银行在流动性过大的背景下,依然不敢减弱吸存的力度。

  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慧勇向《财经时报》指出,目前,存款是中国商业银行所有业务的基础,银行如果放弃或减少存款,就意味着放弃或减少非信贷业务的经营活动。

  除此之外,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有夸大的成份,而且,今年股票市场必然扩容,根据历史经验,股市走好一般伴随着银行存款的减少。

  因此,银行不敢轻易减少新增存款,防患于未然。

  攫取利润

  目前依然有利可图是诱使银行大规模吸储的重要原因。

  财政部最近发行的一期国债中,3年和5年期的利率分别为3.14%、3.49%,低于同期的定期储蓄3.24%和3.60%的利率水平。

  这种利率倒挂的情况,将引发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

  眼下,商业银行必须通过滚动短期资金来投资长期产品,从中获得收益。

  因此,中国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许一鸣个人认为,商业银行应该对高成本资金的运作采取一定的限制性措施。

  无解方程

  需要指出的是,商业银行这一吸收存款计划与其运行机制密不可分。目前处于股份制改革中的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上收信贷审批权,造成下属“分支机构不抓存款,就没有事情干”。

  与此同时,各家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竞争也很强,“存款增加是必然的,如果你不要,就被别人抢走了”。

  其实,相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小银行更具强大的规模扩张冲动。

  银行的“冲动”基于两个理论的支撑:规模经济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前者表明,银行规模扩大一倍,平均成本降低5%-8%;后者认为,谋求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扩大业务范围。

  业内人士担心,一些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制定大规模的吸收存款计划,实际上是继续本着“存款立行或者贷款立行”的传统理念来经营银行,这很可能会加剧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如果经营不善,也会干扰自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步伐。

  因此,各家商业银行急需在经营理念转型与保持市场份额的两难背景下,找到一条处理存款的道路。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