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银监局在获悉金融消费者投诉大量上升的情况下,频频发出各种理财产品风险预警与提示。另一方面,是各家银行排队发售形形色色的外汇理财产品。我国外汇理财市场发展的初期,遭遇了快速成长与市场认知度较慢的矛盾,直接引起了不少纠纷。这一点,也可谓是“成长的烦恼”。
文/本刊记者 陈婷
“2005年以来,金融消费者对上海市场个人理财产品的投诉案例呈上升趋势。从我局金融消费者投诉热线和举报信反映的情况来看,有关理财产品的投诉占比较高。按照币种分类,主要有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4月6日,上海银监局发布了一份名为《正确认识个人理财产品》的市场预警提示。上海地区理财市场消费者和机构之间的纠纷被这篇3400多字的报告公开化。
几乎是与此同时,各家银行正在“疯狂”发售各类外汇理财产品,让这篇报告与目前的市场热度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事实上,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在过去几个月内,上海银监局就已经多次对外汇理财产品发布了风险预警,并已多次做出公众提示。从去年12月、今年3月,到此次报告发出,公开预警的频率越来越快,也表明消费者和产品发售机构之间的纠纷已经越来越多。
“保本”全程有效还是到期有效?
“有些产品号称为保本或保证多少收益率,但到了最后,却可能连本金都要遭到损失。”部分消费者投诉时有这样的说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外汇理财产品买卖双方对于“保本”的理解有所不同,而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销售时又没有解释清楚。
市民吴女士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她在2004年2月份买了某银行的美元理财产品。当时该银行推出这款产品时,国内的一年期美元利率只有0.5625%,而该产品五年有8%的收益。因为该产品合同规定,本产品期限为5年,如果期间产品收益达到8%,合同就中止。到5年期满时,如果市场上的收益让投资者拿不到8%,由银行补足差额,也就是说最终投资者一定能达到8%。同时,理财经理还向吴女士介绍说,这款产品前半年的年收益率就可能能达到6%,收益相当高。吴女士当即高高兴兴地把这款产品买回家,但没想到,在一年半后,也就是2005年8月份,这款产品的收益竟然滑落到了0%。在这种情况下,伍女士想提前中止合同,以避免出现账面亏损。
但令吴女士没有想到的是,提前赎回要扣除高额的手续费。她所买的那款产品扣完手续费后,本金要损失掉12%。这么较高比例的本金损失,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吴女士觉得很委屈。
事实上,吴女士所购买的“保证收益”型产品,并非“全程保本”,而是“到期保本”型产品。但理财销售人员当初介绍时却明显地“避重就轻”,说“这款产品我们银行没有赎回权,但客户有权赎回,产品100%保证收益。”但若客户需要中途赎回,银行就必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做一笔反向对冲交易,由于是反向操作,所以这个价格通常低得多,也就不保本了。
各个同类产品都有或隐藏或明示的该类“提前赎回就难保本”的条款。比如某行最近发售的一款外汇理财产品称,另一家著名国际性银行将为该产品提供100%的本金保证,但仔细看后,会发现这另一家著名银行对此的担保也只是针对到期客户而言,若中途退出该理财计划,将无法享受到这一看似分量很重的担保。
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相差多少
“产品打出高收益的旗号,可最后好像不是这么回事。”更多的时候,消费者会有这种“上当”了。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了“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问题。消费者往往将两者视为一体,而银行销售人员并未解释清楚其中的关联。
2005年8月,市民王先生购买了某著名外资银行发售的“道琼斯AIG国际商品指数”挂钩的投资产品。产品宣传资料称:“该产品将挂钩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以产品推出时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为基准,设定上下波动幅度,波幅越大,投资者的收益率就越高。波幅在25%—35%时,年收益率预计为6%,大于35%时,收益率预期为8%。3年累计预期收益率回报最高可达24%。”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