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8月30日,四大行2017年半年报悉数披露。数据显示,上半年四大行税后净利润合计超5000亿元,且净利增速触底反弹,工行、建行、中行、农行的税后净利润分别增长2%、3.81%、3.02%以及3.44%,其中建行、中行、农行的税后净利润同比增速均在3%以上,相比去年底1%左右的增速显著提高。
对于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工行表示,上半年经营情况良好,交出了一份好于计划、好于同期、好于预期的中场“成绩单”。“得益于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和自身强化风险管理等因素,今年上半年主要经营指标全面改善,这是自2014年以来比较亮丽的半年报。”工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
除了盈利能力改善外,四大行的资产质量也持续向好,不良率均较去年末出现下降。其中,工行不良出现“双降”,逾期率、剪刀差等关键指标全面下降,中行上半年不良余额较上年末仅增加10亿。
资产质量企稳向好信号更加明显
工行相关负责人称,工行今年上半年持续加固风险防控,重点关注表内和表外“两张资产负债表”,深入推进资产质量和信贷基础管理“两大工程”,把好新增入口、存量管控、不良处置“三道闸口”,资产质量向好曙光进一步显现。
数据显示,工行资产质量的主要指标全面改善。其中,不良率为1.57%,比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贷款逾期率比年初下降0.42个百分点,“剪刀差”比年初下降32%,不良贷款同比少增115亿元。
分行业看,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等市场关注的重点领域风险可控,工行对开发贷款实行“名单制”管理,不良率比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保持在0.31%的较低水平,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钢铁等5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0.21个百分点。
“现在工行资产质量企稳向好的信号更加明显,我们很有信心实现资产质量的进一步好转。”易会满称。
不过,中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认为,尽管今年以来资产质量稳步向好,但未来不良资产的管控压力仍然存在。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市场预期敏感波动;从国内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过剩产能行业调整加快,企业信用风险持续暴露,部分地区新增不良规模持续加大。
净息差改善带动盈利能力增强
上半年大行经营指标的改善,离不开净息差(NIM)改善所带来的盈利能力稳定性的增强。数据显示,工行上半年净息差2.16%,与年初持平,还原营改增因素后较年初上升3个BP(基点)。中行的净息差也出现逐季改善迹象,今年上半年净息差较去年上升1个BP达1.84%,还原营改增因素后较年初上升5个BP。
中行副行长张青松表示,中行净息差改善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从资产端看,随着人民币市场利率的稳步上升,中行在债券投资、同业存拆放等市场化资金运用的收益率上升;从境外看,美联储加息推升境外资产的收益率,境外机构息差连续两季度环比提升幅度超10个BP。
二是从负债端看,前两年降息的负面影响在逐渐消化,上半年境内人民币存款成本比去年下降12个BP,特别是活期存款占比的提升,使得存款成本得到进一步有效控制。
三是在资产运用方面,适当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今年上半年中行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升2.35个百分点。
“净利息收入是中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对中行来说,净息差改善1个BP,就能转化为利息收入超20亿。全年看,上述三方面因素还会持续存在,因此息差会稳定向好。”张青松称。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