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9日23:08 新浪财经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新浪财经讯 “2017中国资产证券化行业年会”4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副教授洪艳蓉在年会上表示,短期之内各地推出绿色促进政策,甚至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助力过度发展的趋势,但是可以看到似乎所有优惠政策都没有准确落实。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洪艳蓉:感谢主办方邀请,感谢三位来自实务界的专家做出的精彩讲演,我谈不上总结的。应费教授要求,自我介绍一下为什么能讲这个问题?大约1999年写关于“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的博士论文,之后2003年又出了一本专著,十几年来对资产证券化一直保持个人爱好和兴趣。我参与了证监会和交易所规则制定、大大小小各种资产证券化方案论证和评审,对证券化非常有感情。

  去年启动绿色资产证券化研究,写了绿色资产证券化一些文章,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产品的认识和思考,希望跟大家做更多的交流。我主要讲几个方面:

  一、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兴起与意义

  当我们讲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兴起、金融产品发展未来的时候,必须放在大环境里、中国的语境下考虑,也要看它有什么作用,这样才能为它未来瞄准可预见的前景。当我们在第一个层面,什么是绿色资产证券化的时候,要明白它跟传统金融工具有何不同。从绿色金融到绿色债券、再到绿色资产证券化过程,绿色资产证券化是用债券工具导向绿色项目的具体描述,关注点在于什么是绿色,而不仅仅在于什么是金融工具。绿色证券化的兴起来自于实践需求。因为有需求才使这个产品获得长远的发展。正是由于气候变化,使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低碳绿色发展以及全世界共同探讨的方向,并且国家和政府把它纳入一国发展方向。因此金融产品在国家政策有正确的导向,而对投资者来讲则更关注这个产品有没有人投的问题?。由于过去在环境问题上越来越严重,使某些金融投资跟这个环境风险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引起我们对环境风险的关注。换句话说,环境风险跟信用风险和投资风险在不经意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做投资的时候,对环境风险的考评成为是否可投资的重要因素,而这一点上才会把所谓投资绿色纳入研究当中,纳入投资衡量要素中。

  第二点是源于绿色金融在全球的兴起。早起包括原来兴业银行做绿色信贷,或者大家耳熟能详的赤道原则的探讨时,这个一直不是那么普及。随着国际层面上对绿色环境的要求,环境风险对投资的冲击,才在2000年陆续兴起绿色金融产品的讨论。

  就绿色债券或者绿色资产证券化积极意义来讲,我归纳为多方共赢金融工具。无论对于发行人来讲、还是对于投资者来讲、还是对于金融中介或者政府来讲,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才会寻求它对各方的积极作用,或者它才有可能获得大家青睐和来自于政府的政策优惠等等。对投资者的好处,除了要把环境风险纳入投资要素里边考虑以外,可以补充一点:现在在联合国倡导之下,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即负责任投资原则。许多行业或者机构投资者都把这作为他们投资一个主要指导准则之一。对于政府来讲恰恰由于绿色本身对国家、对环境都是有极大的好处,也因此在很多金融工具政策出台上,很少有像绿色金融这样有来自国家层面的积极政策呼应或者出台具体政策进行导引,因此可以把这项金融产品发展贴上高标准、或者高前景的未来标签。

  二、国际规则中的绿色资产证券化

  其实这项金融产品挺新的,2000年提出这个概念,仅有十年发展历程,甚至ABS的发行也不过2003年底才出现一单。虽然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发展规模程度令人惊喜。从统计数据来看,2016年气候相关债券规模达到810亿美元,因此有很多投资机会和新的发展空间。但现在可能面临没有好资产、没有前景资产的情况这成为值得考虑的方向。

  如果这是一个发展方向,那么在国际层面上我们怎样规范这个产品,或者考虑什么才取得投融资双方的确认,建立有效的约束。有两个推进机构发布了相关原则。一个是国际资本市场协会2014年颁布的绿色债券原则,另一个是气候债券倡议组织2015年推出新版本的气候债券标准,这也是国内很多操作准则。与国际接轨规则设定上,最主要也是来自这两个机构出台的规则乘续。

  具体来讲在锁定四大原则上,资产证券化只不过列举绿色债券四种结构之一。其他的一般为公司债券、项目公司债、收入债券三种类型。按照原则一募集资金用途,也就是在募集债券资金项目投入绿色项目。在原则二,绿色项目进行评估和挑选可以进行核查和衡量。原则三要求募集资金要使用可以进行监控的账户,或者有后续追踪的程序进行考察。原则四是要求要可以对它进行披露,对投资者进行报告。所以看似简单的四句话,事实上概括了绿色债券的不同之处绿色债券有几个要求:发行人有内控机制、账户监控、信息披露、第三方评估意见。当考察这个项目本身的一些风险点的时候,实际重点关注这些信息否能真实、有效地反映所谓绿色投向,以及这些资金是否真正使用在绿色项目上,同时对于绿色评估,真实反映是否被伪装的项目。

  三、中国语境下的绿色资产证券化

  对我们国家来说,绿色资产证券化这个过程更加新,并且发展非常迅速,并且似乎前景很让人期待,大家又找到证券化发展方向。在2016年的时候,国内已发行几支绿色证券,而且规模不错。但是大家注意看一下兴业银行、新疆金风、武汉公交系统、葛洲坝集团,是否有一些共同点?这些项目最先发展起来,但是讲到他们经验,过去经验预示着可以超越的将来,问题在哪里?首我们看一下国内绿色债券规则,由于我们国家在绿色金融政策面上的支持,并且各个部委落实国家金融政策推进力度比较大,所以在国家层面上或者监管部门层面上,相关规则还是有法可依,尽管某些规定比较笼统或者纲要性比较强,缺乏细致的操作标准,但是考虑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的基础上还是比其他金融创新好。

  面对这样发展前景我们有什么思考,是我们未来证券化需要准备的,我谈几点感受:

  1、虽然是并未出现是绿色资产证券化名称,实际上过去操作过程中已涌现不少绿色证券化产品,比如污水处理发电、未来新能源收益权,其实在过去此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做过不少,只不过国家专门给了这一类产品绿色标签。与其只看名义,不如看实质的资产证券化,过去有了,未来仍然可继续,而过去经验和标准,在未来当中更可以复制和挑战。

  2、关于如何定义绿色证券化?绿色ABS产品在未来市场空间多大?这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绿色,怎样把募集的钱投向绿色。需要向在座各位拓展的是,这些问题恰恰有可能带来绿色市场丰富。一个绿色信贷资产就是绿色基础资产,像兴业银行以赤道贷款做标的的资产证券化也是,绿色收益权、收费权刚才讲的发电、污水处理或者相关的收费权也可以是。除此之外资金用到绿色生产上产生的绿色应收账款也可以是,当我们将钱以消费金融方式流通比如老百姓买绿色能源车或者绿色消费信贷的时候,小贷公司对他们的应收帐款如果拿来做资产证券化也是绿色项目。也就是说,不一定把资金投到绿色产品生产上,事实上用来购买绿色资产,或者投向产生收益绿色本金的交易也可行,此外还有绿色投资、绿色收益再包装等。绿色资金不能仅仅建设绿色运营、改造绿色项目本身,也应投向绿色产生的本息,我们对绿色资产更好的理解,也能带来市场丰富。

  3、如果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将有什么优势,有什么问题点值得我们关注我再补充一下。如果按照刚才运行机制安排,既有企业内部严格控制制度建设问题、信息披露负担问题、绿色认证问题。此外,资产证券化既然在过去体系下可以做,那现在国家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到底选择旧制度还是新制度?新制度要求承担更多的成本,但是给发行人是否有市场优惠?资产证券化采用备案制或注册制,相对审批制已经有通道及监管层面并没有有利措施双重压力下,到底要不要把产品标上绿色?这也是市场为什么统计不出来精确的数量,或者企业不愿意往上靠的最实在的原因。

  另外一个问题是,企业资产证券化有负面清单管理,如果政府付费项目不可以证券化,但政府付费是绿色项目、对社会各方面友谊的项目,是更高层面国家政策支持和方向的项目,此类项目是否能够突破负面清单设定?监管层面应该考虑这个方面,否则这两个政策会出现冲突。

  还有发行价格的方面,这一点其实农行戴总已经提到,如果绿色债券是对大家有好处,但是发行成本确实由发行者承担,意味着环境成本是企业内部化,那要不要发行绿色产品?如果绿色产品没有被倡导、监管部门考核评优的时候,同样条件为什么投自己不了解、或者成本更高的产品?还有风险高低问题,绿色项目到底是否意味着较低的金融风险?从国际运作来看并非如此,甚至有些环境项目或者绿色项目采用高科技新能源,那更加充满不确定性或者风险更加充满不可预测性,失败可能性也许更高。这种情况下所谓绿色不过是环境利好而并非金融利好,有可能金融风险更高。那当企业发行绿色产品到底依靠主体信用还是基础资产信用?而且这种环境下绿色资产谁在做?中小企业也许很难在这个层面发行所谓的证券化产品,无论从规模或者成本负担来说,还是市场对他们认同来说都有可能是一大损失。长期项目在发行时较中短期项目没有优势而带来一系列问题,我不再多讲。

  最后一点问题是,短期之内各地推出绿色促进政策,甚至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助力过度发展的趋势,但是可以看到似乎所有优惠政策都没有准确落实,这是因为税收要国家层面、产业基金也是财政路线。但是,如果过度发展怎么样?目前市场没有套利空间,因为没有优惠政策,以及市场没有形成对它的偏好,利益没有生成因此不会找到有人为它而去。但真的生利存有套利空间时,那当绿色项目不能够完成,或者绿色项目、绿色资产无法购买的时候,没有可存续东西投入的时候如何约束?市场处置方式是什么?目前市场还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甚至刚才提到的期限问题,但市场已经发行一期可续期的绿色证券化,我们要对绿色证券化采取积极态度,但是基本意识上也应该有所惊醒,特别是它是环境利好,而不是金融利好。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