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8日17:58 《零售银行》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五大策略,抗衡Fin Tech挑战者

  文| Antoine Hemon-Laurens 翻译| Effy 编辑|史晓彤

  当前,不断涌现新兴的 Fin Tech 企业,严重冲击着传统金融领域的业务版图。面对这些“野蛮人”的挑战,传统银行应当如何应对?

  在全球各地不断涌现的Fin Tech初创企业,给传统金融企业的固有业务版图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包括传统零售业务、投行业务在内的诸多业务,均受到了相应的影响。

  与传统银行不同,Fin Tech在支付、信贷、个人理财和转账汇款等零售业务上的处理速度和业务定价要更为灵活,由此,它们建立起了传统银行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的错位优势。就像Uber的出现改变了出租车行业、Netflix的出现改变了电视剧制作&播放行业、Airbnb的出现改变了酒店行业一样,Fin Tech企业通常是以技术的驱动、便利性的服务和创新的模式,向市场输入更为简单的产品和更为实惠的价格,从而夺取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

  在应对像Fin Tech这样的外部挑战者时,银行组织机构庞大、作业流程复杂的特性,抑制了其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进行快速反应的能力。举例来说,在多数银行办理一笔典型的抵押贷款业务,通常都需要数周的时间来处理相关事宜,整个流程要经过贷款业务部门、风控部门、法律合规部门的重重审核。而像“RocketMortgage(火箭速贷)”这样的Fin Tech企业,则能让很多急需资金的客户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对应的审批流程。

  在低效率的背后,传统银行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还是技术。由于部门银行、条线银行的长期惯性,传统银行拥有大量独立而不互通的业务系统,虽然里面有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大量的客户数据,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而银行自己的IT团队,则将主要的心思放在了核心系统的维护和更新上,在系统间的整合和互相支持上,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下面是我们给出的传统银行在应对Fin Tech企业挑战时,可以采用的五大策略:

  1.充分利用已有客群优势

  很多人认为网点是传统银行面向未来的累赘,但实际上,在应对Fin Tech企业的挑战时,传统银行数量庞大、服务稳定的物理网点与电话服务中心的搭配,是很多客户选择金融服务时,不可忽略的一大优势。尤其在购房、购车、中小企业贷款等复杂的关键金融需求上,客户仍习惯性地更相信银行,而线上的交易更多是出于方便。调查也显示,80%的客户认为除了线上的便捷体验以外,线下的实体存在就像银行可以被触摸到的“血肉”,成为客户产生信赖感,做出购买决定的动因之一。

  要想在林林总总的传统银行间,评价各自服务的优缺点,方式也很简单。我们可以观察哪家银行可以向客户提供最一流的客户服务体验;营造最贴近客户实际需求的服务场景。在这两件事情上,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差别就真的很大了。

  确实,物理网点的存在是银行得以被客户信赖的一大原因,但要想获得更好的业绩,银行需要把网点的定位从简单的业务办理、产品宣传、标准销售转移到定制化服务、产品研判和针对性销售上来。

  2.组建敏捷化、专业化、项目化团队

  鉴于传统银行在内部机制上的诸多限制,要想在与Fin Tech企业的竞争中不落于下风,银行有必要学习借鉴这些“野蛮人”的行为方式,在自己的内部组建敏捷化、专业化、项目化的执行团队,并赋予团队充分的试错空间和施展余地。

  以往,人们一提到传统银行,就会想起官僚化的组织体系、响应缓慢的技术团队和保守严谨的企业文化。这些都是银行业经营百年所留下的传统,并没有对错之分,但银行要想在与Fin Tech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不再以一个庞大的整体来行动,而是尝试轻型化的精干团队来推进特定项目的实施。

  大型银行虽然可以通过敏捷的小型项目团队,来隔离大型机构的体系弊端,推动自身的数字化改造,但也必须在领导层面给予这些团队足够的支持,并培养、赋予他们接受挑战的能力。银行的成功确实需要每个团队都尽己所能做到最好,对于这种敏捷的小型团队来说,自己的成功并非是全盘推翻银行的既有模式,而是给出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与自己所在的机构一起成长。

  3.重视移动端的投入与建设

  在美国,已经有高达70%的人口在使用智能手机,银行也已经认识到,移动端才是当下与客户进行互动的最主要的渠道。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51%的美国人将移动端或者网页端,作为自己处理银行业务的主要方式;57%的美国人使用过银行的移动应用,仅有23%的美国人;仍在传统网点处理自己大多数的银行业务。

  因此,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是,移动端已经成为银行与客户互动的重要渠道。在选择自己的移动金融发展策略时,银行需要明确自己希望达成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然后以终为始地进行团队的搭建、资源的匹配与机制的支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开发银行自有的原生App是有效且必须的,但如想与现有客户保持密切联系,还需要借助各种三方平台、网页程序和轻应用。这样,客户无需耗费流量,以相对复杂的操作来下载一个独立的银行App,便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获取自己想要的银行服务。因此,我们建议银行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客户常用的移动应用平台上,基于对应平台的场景与技术进行开发与适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触和维护客户。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是,银行业务的处理和内部办公的移动化。由于网点运转模式的革命与客户行为的转变,通过移动终端来办理业务、处理工作已经成为多数银行考虑的重点改革事项。未来,在移动化业务办理流程的帮助下,客户可以从任何便利的渠道进行银行业务的操作,而尽量减少,甚至完全略去纸质文件签署的部分。

  4.部署更为敏捷的云技术解决方案

  部分较为前瞻的金融机构,已经了解到以云技术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带来的相关优势。一方面,受益于业务模式的快速变革和规模经营的实际需要,云技术的引入能极大地减轻银行自有 IT 团队的工作压力,使其能抽出更多资源和精力来维护关键的核心系统;另一方面,云技术的应用能使银行将相当多服务于前端销售的流程和功能,集中在同一个生态机制之内,而且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快速部署使用。

  由于担心关键数据和资料的外泄,很多银行采取了搭建企业私有云的模式来部署自己的云技术,这一做法不仅没有降低成本,反而加大了云端应用与后端核心系统集成的难度,付出的代价往往更高。现在,银行完全可以采取核心业务私有云,非核心业务公有云的做法,来加快在云技术领域的步伐。

  之所以要采取混合云搭配的方式,主要是源于金融业对客户数据的高度敏感,以及客观的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存在。在没有充分验证云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之前,几乎所有银行的法律合规和风险控制部门,都会把任何私有云和公有云视为洪水猛兽。如今,银行可以基于云端快速设计、推出不同主题、不同特性的客户服务解决方案,同时确保客户的敏感数据存储在自己的服务器,非核心数据存放在云端,便于随时调取。

  5.投资、孵化、收购,直接进军Fin Tech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如果通过内部改革的方式来与Fin Tech企业竞争,并不感兴趣,那么,银行可以采取投资、孵化或收购Fin Tech企业的方式,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竞争中来。Fin Tech领域的投资机遇多如牛毛,仅在2014年,全球就有超过12.2万亿美金投入Fin Tech领域,孵化出了超过12000家初创企业。所以,对于银行来说,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将合适的Fin Tech企业绑上

  自己的战船,并通过外部合作的方式来加速银行自身的数字化改造,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解决思路。只不过,由于Fin Tech领域的初创企业鱼龙混杂,对于这些企业的投资的难度比想象中要高很多。

  从Fin Tech企业的角度来看,它们都希望在吸纳资本的同时能保持一定的自由度,以便于在下一轮的融资或资本运作中,以相对灵活的业务模式和股权结构,来吸引更多的投资伙伴。因此,对于很多Fin Tech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除非急需现金流的支援,否则他们并不一定乐于被一家银行持股或投资。而对于银行来说,出于内部风控和外部监管的需要,投资或并购一家Fin Tech公司仍是一件需要极大决心和勇气的事情。一方面,银行通常不希望自己在持股Fin Tech公司之后,被后续的融资计划稀释掉自己对于持股公司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银行也会担心Fin Tech企业在多轮融资的过程中,由于新的投资方的介入,使得Fin Tech公司并不一定会按照银行预先设想的价值和方向维持运转。所以,目前最值得银行考虑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与一些知名的投资机构或金融机构组成联合体,共同投资或持股Fin Tech企业。

  最后,我们还需要提到的一点关键就是——高层领导的重要性。一家成功的银行,离不开持有明确愿景和强大执行力的董事会成员以及条线高管。他们能清晰且坚定地向自己的管理层和员工,传达银行在Fin Tech领域的战略和想法;能在收购、投资一家Fin Tech企业后,妥善地处理好Fin Tech企业文化与银行现有文化的冲突;能快速、果断地处理业务进行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并推动银行全身心拥抱这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