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6日14:24 中国金融杂志

  人身险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袁序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身险行业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抓住费率形成机制改革这个“牛鼻子”,解决了自2011年以来行业增长乏力的主要矛盾,实现了连续三年加速增长。在当前新形势下,人身险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增长乏力带来的总量不足转变为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推进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身险业政策改革和发展创新的主要方向。

   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人身险业取得显著成就,近三年取得17.2%、20.3%和40.1%的加速发展成绩,总资产突破10万亿元,行业运行呈现规模增长较好、业务结构趋好、盈利状况向好、风险管控良好的局面。但行业运行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尤其是在供给侧,这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对人身保险产品的需求正从保障需求为主向保障和储蓄快速转变,从家属保障向自我保障逐步转移,健康保障和养老储蓄等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目前,我国人身险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流产品供给与客户需求趋势错位的矛盾较为明显。只有大力推进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提升人身险产品的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人口结构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二是提高人身险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一方面是内地人身险业的快速发展和费率改革产品的不断增多,另一方面是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个人人寿保险增长快速,新单保费从2009年的29.7亿港元增长到2015年的316亿港元,7年增长了10.6倍,占香港地区新单保费的20%左右。这其中固然有内地居民通过资产配置进行避险等多重考虑,但内地人身险业自身竞争力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人身险业转型升级,提升人身险业竞争力。

  三是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减速换挡是未来大势所趋。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财政开支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明显,政府正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和分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大力推进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保障水平和养老储备,切实发挥人身险业在养老保险的第二、第三支柱主体作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作用,减轻政府负担,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可持续运转,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四是改善大金融生态结构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银行业一业独大,占金融业总资产的90%,导致我国间接融资比例高、企业运行财务负担重等金融结构失衡的诸多问题。作为具有长期储蓄性质的人身保险业,其积聚的资金具有期限长、资金量大、投资要求高的特点。加大人身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人身险业发展,可以提升保险业在金融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保险机构作为资本市场上重要机构投资者和国家重点基础设施长期资金供给者的作用,促进社会直接融资,改善企业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

  推进人身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人身险业的生态结构和产品结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和发展人身险业生产力,以互联网等新科技为支撑走集约化、内涵式人身险业发展道路,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人身险业支持保护政策,以满足个人及其家庭保障与财富管理需求为抓手解决基本社会保障的缺口。扎实推进人身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善供给体系,推进产品创新。当前人身险业供给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身险产品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难买”与“难卖”的结构性矛盾并存。推进人身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调整优化人身险产品结构,增强人身险产品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创新产品供给,用供给推动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变,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便宜、更适销对路的人身险产品。

  二是改善要素使用,推进科技创新。代理人、银邮渠道、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管理水平是人身险业发展的主要投入要素。近年来,代理人、银行渠道、人力资本等领域的投入大大超过发达保险市场的水平,但投入的产出效应逐年递减,而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支撑能力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人身险业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流程再造和组织体系变革,尽快推动人身险业发展由依靠人海战术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以及管理驱动转变,提高人身险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改善资源配置,推进制度创新。目前我国人身险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健康险和养老保险发展严重不足;负债端依靠销售费用和给予客户高回报预期拉动,资产端向高风险的非标资产和权益类资产靠近;资产与负债久期极不匹配,短期负债配长期资产的现象加剧;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和少量“死差”,“费差”严重倒挂,利源呈现单一化。要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加快完善人身险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精算制度等的完善,加快出台和完善健康险和养老保险的税收制度设计,抓紧完善风险导向的审慎监管制度体系,促进人身险业资源有效配置。

  四是改善经营方式,推进管理创新。推进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人,核心在管理。要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推进人身险公司经营体制机制改革,鼓励扁平化和集中式管理,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推进分险种独立核算,下大力气降低经营管理成本,还利于保险消费者。探索保险集团内部各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推进互联网保险的探索创新,改进行业组织和经营管理模式。要加大精算、法律、财务、营销和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行业的经营管理和优质服务能力。

  处理好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几个关系

  推进人身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任务重、难度大。短期看,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处理好“稳”和“调”的关系,关键是要把握好“度”,在推进过程中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推进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舍有得,不能鱼和熊掌都想要。要增加保障类和长期储蓄类等优质人身险产品和差异化特色人身险产品供给,减少投资理财类、中短存续期人身险产品供给,淘汰无产能、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无效和低端产品供给。要通过监管制度清理,在风险可控情况下鼓励创新、精简管理体系的制度供给,废除加大公司负担、妨碍行业创新的监管制度,减少监管附加于行业的不必要的监管成本。

  二是监管和市场的关系。推进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决定性作用。监管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健全和完善审慎的监管制度,以及加强对违法违规的查处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利,维护市场信心。至于结构性改革调什么、怎么调,则应由保险经营主体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绝不能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三是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面临顾当前和谋长期的矛盾,不能奢望两全其美,期盼甘蔗两头甜。既要着眼当前突出问题,更要抬头看路。当前行业增速高达40%,有足够的回旋空间,对结构性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增速回落要适度容忍,对大量依靠中短存续期业务推动的增速要果断舍弃。要抓住提高人身险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一长期目标不动摇,抓紧补齐人身险业产品不适销对路、销售误导严重、客户服务落后、改革创新不足等短板。

  四是力度和节奏的关系。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一方面,改革工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加大力度加强落实推进,避免改革空转。另一方面,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不及预期,还可能酿成风险,要力度适中,避免过犹不及。要统筹兼顾,有力有序推进,加强科学指导,有保有压,把握节奏、稳中求进。

  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一是以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人身险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供给和开发。在品种上,重点是调减理财类和中短存续期产品,增加风险保障类和长期储蓄类产品供给,鼓励差异化和个性化产品的开发和供给。在品质上,重点是抓好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大力推进产品的标准化、通俗化、简单化,健全和提升行业基本服务标准,完善行业服务评价,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管和追溯体系,打造和培育一批高产能的人身险产品。

  二是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优化产业体系。在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同时,人身保险业应发挥人身险资金量大、期限长等特点,加强与上下游的合作,通过鼓励投资、并购、参股医疗机构,强化健康管理;鼓励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融合,解决老年人的医养问题,延伸健康和养老产业链,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全套解决方案和服务。加强同医疗机构在数据标准、数据共享、医疗行为管控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健康保险持续发展。

  三是以推进节本增效为重点,优化产出体系。在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整体价格下降是基本趋势,节本就是增效、增收。要强化人身险业的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人身险业的互联网化、信息化、电子化,加快人身险业科技应用水平,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精确定价、精准营销、精细管理和精致服务。要强化人身险业市场体系培育,加快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服务外包体系,以及公司间网点、理赔甚至管理资源的共享,使公司有精力聚焦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人身险行业应加强数据流动和整合,加强反欺诈和产品定价合作,降低保险欺诈的成本损耗。

  四是以提高资产负债匹配为重点,优化盈利结构。要防止资产和负债“两张皮”情况的发生,大力强化资产与负债匹配性管理,加强资产端与负债端的联动,有效降低资产负债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要推动行业提升负债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引导行业价值创造的基础逐步由资产端向负债端转移,提高利润来源的多样性。同时要强化资本金的管理,做到有多大的资本金做多大的业务。与此同时,要通过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类产品,进一步降低资本占有和浪费。

  五是以健康险和养老保险为发展重点,巩固人身险业产能。健康险和养老保险是人身险业的新增长点,也是成熟市场和老龄化社会人身险业的主业。推动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大力发展健康险和养老保险,解决群众的健康保障、养老保障和老年护理等需求,提升保险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发挥,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医疗保障和养老储备不足的严重问题。重点是要发展好长期护理保险、税优健康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群众期待高的业务。

   完善推进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障措施

  推动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重点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发挥好政策“指挥棒”和“导航仪”的作用,完善相关政策,解决人身险业资源要素的错配扭曲问题,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体系,引导市场主体朝着政策预期的方向调整和改善供给侧结构。

  一是完善人身险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产品价格是引导消费、调节供求关系最直接、最管用的杠杆和信号。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增加政策调整弹性,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积极修订人身险产品相关精算规定、修订内涵价值评估指引,推进意外险定价机制改革,推进第三套经验生命表修订,制定独立的年金生命表,修订健康险管理办法,以及人身险产品条款和费率审批备案管理办法,为人身险定价机制完善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完善人身险支持发展政策。加快建立与转方式调结构相适应的人身险业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发挥政策支持对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促进作用。支持设立风险保障类业务为主的互联网人身险公司,大力发展专业健康险和养老险公司。分阶段降低风险保障类和长期储蓄类业务最低资本要求,并鼓励其发展。借鉴新加坡推广“家属保障计划”和“家庭保障计划”的经验,大力推广定期寿险,降低国民风险保障缺口。

  三是加大外部支持政策协调力度。加大与财政部、税务总局的沟通协调力度,尽快出台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方案,并尽快启动实施。加强对税优型健康保险试点的跟踪总结,完善试点方案并推动全国试点。加强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支持保险机构开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业务,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投资管理。

  四是完善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监管制度清理,削减监管造成的制度成本,阻断行业套利空间。加快保单登记信息平台建设和完善,扩大保单登记范围,降低保险欺诈成本。抓紧税延养老保险信息平台建设,为试点启动做好前期准备。配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组织开展对接职业年金领取期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研发工作,打牢衔接职业年金改革的基础。

  五是强化监管净化市场环境。加大对销售误导、理赔难等损害消费者利益行为的规范和打击力度,维护消费者信心。加强对中短存续期业务的监管,强化资本约束;对投资激进、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高的公司,在设立分支机构时综合评估其风险,审慎处理审批,强化监管部门对中短存续期业务的政策导向。■

  作者系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

  (责任编辑马杰)

责任编辑:孔瑞敏 SF16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A股练好内功比入MSCI更重要

琅琊榜固然重要,但未进入琅琊榜未必就不是英雄好汉。梅长苏身边的飞流同学,尽管从未上过琅琊榜,但照样身怀绝技,武功盖世。因此,做好自己、练好内功,建设一个长期稳定健康的资本市场,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关心和努力的。

中国投资者对国企态度扭曲

中国市场目前形成了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在诟病国企的腐败和低效,但一方面又希望各个行业都有国企背书,尤其是金融行业,“国企”二字就等同于“刚性兑付”,导致整个市场消费者和投资者心理极度扭曲,民营资本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

王石,你摊上大事了!

MSCI拒绝带A股玩儿有一条很重要,那就是A股的停牌太吓人了,有的钉子户停牌一年,一毛钱的事情都没干成,甚至不少的人把停牌当成了股价保护桑

房地产投资与销售回升是陷阱

1-5月中国房地产投资回升与销售回升反而会因为楼市已经进入下半场而隐藏着更大“陷阱”。这个“陷阱”就是一线城市、部分基本面较好的二线城市面临着地价攀升的投资风险,部分基本面不好的二线城市、大部分三四线城市面临更大的“去库存”压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