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范操作风险,提高监控质效

2014年10月28日 13:59  《零售银行》  收藏本文     

  文/ 李光亚 董少广 编辑/章飚

  操作风险屡禁不绝,成为银行风控的一大难题,银行应从哪几点入手,防范操作风险,提高监控质效呢?

  Q:怎样防范操作风险

  A:强化资源整合、增强软性管理、完善薄弱环节、守住底线思维

  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往往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营环境,有章不循,违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尤其是银行工作人员与社会人员内外勾结合伙作案,使发案机构和发案业务领域扩散化,案件数量时有反弹,不仅带来经济损失,还会给银行声誉带来很大影响。

  操作风险为何屡禁不绝

  1、违规操作与案件风险博弈得过且过

  目前许多基层网点因新业务新品种不断增加,混岗操作时有发生。一些人总是把内控停留在稽核监督检查的层面上,忽视内控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相互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对操作风险的普遍性、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侥幸心理。

  同时,银行的案防工作无法看到成效和收益甚至会影响经营效率,在各项考核指标的经营压力下,当合规管理与业务拓展发生冲突时,许多银行毫不犹豫地选择发展业务,尤其在个人开户、存款和转账等业务领域,一般只需作案人员单方面行为即可完成,更增强了作案人员的随机性和任意性。

  面对经济下行,社会资金紧缺的新形势,一些民间借贷当事人以帮助完成业务指标的名义内外结合,或伪造存单、资信证明、或参加民间资金往来的担保,利用银行场所等方式以表见代理的事实绑架银行信用,不惜违规操作进行风险博弈,做着自己的生意。一些案件已经初露端倪还设法自行消化,最后酿成大案要案,且不少涉案机构负责人曾是“明星行长”,“服务标兵”、“优秀员工”等标杆人物。打“擦边球”已成为银行内部不少人默认的“潜规则”,这是同质同类案件时有复发的最根本的原因。

  2、由高风险业务领域向低风险业务领域迁徙

  目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强化了对高风险业务的风险管理,但低风险业务不等于“零风险”。如在车贷、房贷、票据业务中,有借款人的抵质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或责任心不强,或为了拓展“业务”,业务操作手续齐全便高枕无忧,对客户提供的资料缺乏有效的甄别,以习惯、信任或情感代替制度,从而导致抵质押不合规,不足值,重复抵押,造成第二还款来源不足,乃至整个抵质押形同虚设,使低风险业务高风险化。如开发商以员工名义,虚构房屋买卖合同的假按揭贷款、不能严格执行大额交易电话查询及客户回访,票据业务不按规定查询,保证金账户的保证金未与主债权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违规办理票据贴现和质押贷款业务,近年来大案要案接连不断。

  目前,业务操作规程多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监督,职责的差异,一个是管理,一个是推进,对执行效果的后评价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对违规违纪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重经济处罚,轻行政处罚。违规之后,责任人往往继续留在重要岗位,过低的违规成本和较小的责任追究使银行在对案件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弱化案件的防控效力。

  3、犯罪手段智能性和专业性不断翻新

  随着金融品种的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大大提高银行服务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隐患。

  一是有些基层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业务管理模式与风险控制水平无法跟上高速扩张的步伐;二是内外勾结,分工配合,利用自身的权力以及各环节的漏洞通过高科技手段实施作案。如利用计算机截取密码伪造凭证、存折、票据等,通过网银调换被害单位印鉴卡转移大额资金支付,犯罪分子通过极小的犯罪成本,便可获取极大的非法利益。

  从银行自身管理上说,分支机构的合规部门经常受到业务部门的掣肘,行为排查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案件防控工作的检查不够深入,或相互推诿,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制约合力。尤其对操作风险管理在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环节缺乏可借鉴的成熟经验与科技手段,缺乏普遍认同的衡量标准,主要以职业判断为主,使内控制度的建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不能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在较为复杂的案件面前,基层管理者经常束手无策,降低了案件防控工作的动力,削弱了案件防控工作的信心。可以说,对“内部人控制”现象,监控链条越长,监控力度越弱,末端越易发生案件。

  4、重基层操作人员轻高层人员的管理

  银行体制改革后,干部普遍年轻化,一些领导岗位权力比以往更大。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实行异地交流,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和职位升迁的机会,道德风险导致的业务风险亦随之而来。

  首先,分支机构负责人的行为往往具有明显的地方化倾向,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年复一年的考核,今天的位次,明年的去留,都成为分支机构负责人的头疼事。为了跑赢大市,传统的经营意识和行为方式还有较大的惯性,缺乏长期持续发展的机制和动力。在执行政策制度时,对业务发展的风险防范主观随意性大,人情大于制度、关系高于规章,甚至认为内部控制会增加经营成本。

  其次,一些银行在绩效分配机制上,普遍突出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正向激励,对基层机构和一线员工则激励不足,“收入分配上移、风险责任下移”,扭曲的激励机使制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下降。

  尤其是在用人制度上,将不是有水平,而是有关系、资源丰富的人视为所谓的“能人”,无原则地加以重任、重奖;带病提拔,任务是标杆,资源是优势,绩效是根本;信任代替监督,忽视追究用人失察,甚至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把手”说了算无疑会助长胆大妄为,高管人员犯罪屡见不鲜,损失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怎样提高监控质效

  1、强化资源整合,提高案防的针对性、有效性

  加大科技创新,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的风险识别、登记、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以及信息交流和职能部门间有效的分工合作,使每位员工都能通过科技手段真正实现岗位、程序间的相互制约,从而有效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对风险识别和判断上的失误。

  严禁柜台业务离开柜台办理,严禁代客保管、私自代客理财、代办业务。对大额资金支付应重点把好客户身份核实、密码验证、超限额核准和大额支出查证,由电子渠道转出的资金,重点把好用户名和密码验证、动态口令、手机交易码验证等。

  不断完善和推进代职管理,坚持重要业务岗位的定期轮换和强制休假,严格执行不同业务岗位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基层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理财经理,以及有不良、异常行为人员的排查,全面提升内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坚决杜绝内控制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念。在完善内控组织架构的同时,要保障合规部门的独立性,选派那些具有高度敬业精神,具有相应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个人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合规经营管理队伍中,切实缓解合规管理部门人员紧缺,工作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

  2、增强软性管理,提高案防意识

  控制操作风险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让风险意识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深处,这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企业文化。

  首先,要维护好员工的合法权益,体察员工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动态,诚心诚意地关心员工的生活,不断完善薪酬制度,尽可能地把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机融合,将员工的合规经营行为、工作业绩等作为员工从业资格、能力评价和绩效管理的一项内容,对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及对消除操作风险隐患作出贡献的应及时给予奖励或委以重用,提升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贡献度。

  通过以案释法,开展各类知识竞赛、合规征文、演讲比赛,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努力培育员工的合规意识,积极发挥人事、工会等职能作用,强化对员工异常行为的关注和心理引导。

  制度要靠人来执行,人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决定要素,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再健全的制度也是一句空话,有制度而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好的企业文化更有助于人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形成,增强制度的执行力。

  3、与时俱进,完善管理薄弱环节

  即使再有效的内部控制,也可能因执行人员的错误理解、培训不到位或粗心大意导致执行中的错误。因此,对案件多发业务,重要环节、关键岗位、重点人员、根据不同业务性质和风险特征,定期与不定期的开展业务大检查,通过现场督导、案例教学等方式,对存在问题举一反三,引以为鉴,对已整改的问题还要进行不定期的后续跟踪检查是否出现新的隐患和疑点。

  在检查中要做到不唯上,只唯实,并将问题查处与修正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强化制度的执行机制相结合,不断提高内控监督的效率与效果。同时,在推出新产品、新业务、新系统前,必须充分识别和评估其中隐含的风险,突出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要积极构建合规监测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案件风险的量化技术和方法,将案件防控工作的各项要求进行细化,并与银行的实际业务相结合,建立合规技术的交流平台。加强银行之间的交流借鉴,积极发挥各条线的检查职责,提升案件防控的“合力”,真正做到有业务的地方有制度覆盖,有制度的地方有评价覆盖。

  4、守住底线思维,处理好经营管理中的利益导向

  内控和发展是对立的统一,要树立“合规也是竞争力,能为银行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各级管理者在业务发展中要始终把案件防范工作摆在同等的重要位置来抓,并将操作风险指标纳入绩效管理和资本分配的计算。

  违规不一定导致案件,但案件一定因违规引起。各级高管人员滥用手中的权力,非但不能带好头,还会带坏一班人。越是快速发展越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守土有责,并根据风险内控管理能力实施差别化授权。

  银行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各级管理人员的选拔,除了要考察其道德品行,还必须高度重视被提拔者的能力、潜质,不能搞一刀切。

  加强和完善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任期或离任审计,通过诫勉谈话等方式最大程度地控制因权利与责任失衡,收益与风险失衡,以及激励与惩罚失衡所产生的金融道德风险。只有真正实现“行为有规、授权有度、监测有窗、检查有力、控制有效”的总体内控目标,始终将案件防范作为银行经营的生命线,才能标本兼治。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安徽分行

文章关键词: 零售银行转型发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澳媒揭秘:中国原铁道部贪官如何在澳藏钱
  • 体育西甲上季最佳:皇马揽中轴 C罗最佳前锋
  • 娱乐王菲女儿与那英儿子外出就餐 网友喊联姻
  • 财经高层明确自贸区尽快扩散 第二批预备跑
  • 科技传国产系统每年要替换15%微软系统
  • 博客蒋方舟:我大学时是个尴尬的胖子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公务员自述:基层难出头 有同事再战国考
  • 齐俊杰:现在抄底楼市为时尚早
  • 朱大鸣:救楼市降税输血已无底线
  • 马光远:中国成资本净输出国意义重大
  • 天天:“中国美元”催生的三张好牌
  • 冉学东:余额宝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 叶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切忌劣胜优汰
  • 肖磊:中国外汇储备对美国有威胁吗
  • 金岩石:沪港通的影响力远超股市
  • 李大霄:卖房买股不能一概而论
  • 杨德龙:沪港通或延期对A股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