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链视角下小微客户新特点与小微信贷新趋势

2014年10月15日 13:54  《当代金融家》  收藏本文     

  文/刘存亮

  从群链结构与群链中小微企业的群体性特征出发,商业银行应结合小微企业的共生性、两极性、地域性特点,进行批量化开发、专业化作业与地域性联动。

  国家工商总局2014年3月28日发布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小微企业1169.87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57%。小微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 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完成了 65%的发明专利和 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解决了1.5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小微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产业链、商圈超过5000个,50%以上制造类、服务类小微企业在这些群链组织中发展。小微企业的群链式集聚、集群式发展、结构性转型等特征明显。

  小微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基于此,国家将小微企业的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内学者及商业银行等相关机构高度关注小微企业及小微信贷发展趋势,对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小微金融产品创新、小微信贷风险防范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这些研究在方法论上多关注小微企业个体,未能将小微企业作为群体,加大对其生存依赖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商圈等的关注和研究。

  群链结构中小微企业的群体性特征

  群/链结构作为企业空间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定“群/链”空间内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群体性特征和共性商业模式特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一般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中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中集聚,并形成强劲且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者机构对于企业竞争都很重要。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 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图为迈克尔?波特

  “产业链”理论的雏形是扩大生产(Extended Production)理论,哈理森(Terry 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产业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史蒂文斯(Graham C. Stevens)则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产业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

  “商圈”理论的雏形是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在1933年提出的商品和服务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从微观企业角度来说,商圈是零售企业吸引顾客的空间范围或商业地域;从宏观角度看,商圈的概念可以延展至地区,甚至整个城市,与城市商业辐射力等概念相似。与产业集群不同,一般认为商圈形成的四大要素是客流量、购买力、商铺、商品或服务。

  群/链结构中,小微企业呈现如下群体性特征:

  生产经营的共生性

  群/链结构下的小微企业,与产业集群、产业链、商圈中的核心企业、配套机构及其他小微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共生关系。

  小微企业较之大中型企业更倾向于向产业集群、产业链、商圈聚集。这种聚集一方面是企业通过降低区位成本、提高交易频率,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提高特定产业集群、产业链、商圈中同类竞争者的数量,通过小微企业群体间,以及小微企业与核心企业、配套机构间的重复博弈,降低群链内信息不对称型性,提高群链内小微企业群体的议价可能性与议价能力。

  但小微企业这种生产经营的共生性关系,容易导致群链内小微企业产生“路径依赖”或“集体惰性”,即某一特定群链内小微企业容易对群链内核心企业或配套机构产生财务、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依赖。特别的,当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商圈越成熟,配套越完善的时候,群链越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在这个相对封闭的体系内,一旦核心企业受宏观经济或区域经济影响,面临市场和技术变革压力,特定群链内小微企业很难通过商业模式转型或技术革新摆脱行业困境。

  行业从属的两极性

  一方面,群链中的小微企业行业分布相对集中。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微企业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工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类小微企业合计670万户,占全国小微企业总数的60%以上,三大行业大类中小微企业分别占各类小微企业的18.49%、36.44%和9.93%。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分布在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经营周期相对稳定,与大众生活直接密切相关、日常认知度高的生活必需消费品、居民服务等行业中,而这些弱周期行业又是全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产业链、商圈所围绕的核心行业。

  另一方面,不少小微企业通过不断升级产业机构,为大中型核心企业提供高品质、创新型的配套服务,全国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科技型小微企业占各类小微企业的比重达到了4.62%,形成了与群链核心企业紧密关联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与商圈。

  但绝大部分的小微企业仍处于群链生态结构的底层,所从事的仍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的传统行业,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而由于绝大多数群链内小微企业合作半径小、竞争激励、同质化经营现象严重,“劣币驱逐良币”、“搭便车”等现象很可能为群链内小微企业带来整体性风险。

  地理分布的集中性

  从地域看,东部、中部、西部小微企业占全国小微企业的比重分别为60.40%、20.35%和17.23%。从近两年发展情况看,东部发达省市企业户数增长速度有所回落,西部地区企业实有户数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小微企业发展贡献了增量部分的75%以上。中西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或者说具有产业集群的雏形和发展潜力。

  需要指出的是,小微企业分布状态的集群性决定了其对于产业集群,产业链,商圈的初创、发展、成熟、衰退、死亡均具有“自增强性”。也就是说,在以小微企业集聚形成的群链初创、发展等上升阶段,集群性导致的协同作用和网络效应,加快了产业集群、产业链和商圈的快速扩张、成熟;但是一旦小微企业依托的产业集群、产业链和商圈进入衰退、死亡等下行阶段,小微企业分布状态的集群性,和集群性导致的“自增强性”,又使其不可避免地造成集群内小微企业自救和复苏的内生动力不足,从而造成群链内小微企业的网络性、传导式死亡。

  小微企业群体性特征与小微信贷理论

  大数定律是现代商业银行小微信贷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其核心观点可归纳为:当资本池中样本量足够大且单笔资产规模较小时,平均贷款风险趋向于预期贷款风险。

  大数定律的成立条件包括如下三点:

  其一,资本池中样本相互独立或相关性弱,从而实现风险分散;

  其二,资本池中样本数量足够多,且单一个体贷款金额小,个体性风险对整体性风险对整体性风险影响不显著;

  其三,经济周期、行业、区域等外部环境相对平稳,非预期系统性风险较小。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群链结构下小微企业的群体性特征与商业银行小微信贷政策间的悖论在于:

  一方面,根据科斯定理,商业银行通过对处于同一空间结构内的小微企业批量化授信,有效降低客户搜寻成本、谈判费用和履约成本。事实上,群链的密集型空间结构内的小微企业由于处于“重复博弈”过程中,受到较强的道德约束力,银企信息不对称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另一方面,群链中小微企业作为样本独立性较弱、关联性较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商业银行按照群链对小微企业进行开发,容易导致经济周期、产业环境、地域环境突变等非预期性系统性风险对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的冲击。

  而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当我们把小微企业以产业集群、产业链、商圈等为单位,进行整体化分析,将零散的个体性非预期风险控制,转化为对于群链经济周期、群链内行业特点、群链内区域风险的控制,从而在享受小微企业群体性特征红利的同时,规避小微企业群体性特征风险。

  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发展新趋势

  本章将结合某商业银行群链小微企业开发实证,结合上文对小微企业群体性特征和小微信贷理论关系的分析,解析小微企业共生性、两极化、集中性特征下的商业银行小微信贷发展新策略。

  共生性与批量化

  小微企业的共生性特点决定了其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通过批量化作业解决效率问题。但目前商业银行批量化作业效果不明显。

  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某商业银行群链式客户开发共涵盖包括产业园区、核心企业上下游集群、商品交易市场、非正式产业集群及其他特殊客户群体等群链客户在内的2109个集群市场,占比不足全国群链结构的50%。在客户开发端,群链内小企业(主)客户总数量达接近85万,而该行已开发客户仅3万左右,占比低于4%。在贷款发放端,2013年群链内总交易额超过14万亿,该行群链内小企业(主)贷款余额仅400亿左右,占比低于3%。

  商业银行为提高小微信贷业务效率,应加大对辖内各级分支机构的引导,要求其加大对群链内小微企业的开发。

  两极性与专业化

  由于群链内小微企业的整体性风险,必须严格进行群链内行业筛选。

  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某商业银行群链开发主要集中在农业、服装纺织、金属、电商、科技、能源、医药、鞋业等8个行业,各行业平均开发占比约为4%,其中医药行业开发率接近13%。在控制行业集中度风险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重点和特色。

  而随着商业银行不断提升小微信贷专业性水平,围绕群链行业开发的深度、广度、宽度均将进一步强化,从而更为有效地降低行业风险水平。

  地域性与联动化

  各地区产业集群、产业链、商圈发展本身具有不均衡性,不同区域的群链结构处于初创、发展、成熟、下滑、衰退等不同时期,因此,商业银行对于不同区域群链内小微信贷的开发必然处于不同水平,而不同区域产业链间具有风险爆发不同步、有一定传导性的特征。

  根据调研,截至2013年底,某商业银行群链类小微信贷从贷款投向区域上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及华南地区,贷款结余分别达到190亿元、100亿元以上,客户开发比例最高的为华东地区,开发占比接近5%。

  由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小微信贷具有区域间的显著不均衡性,通过设置重点区域,加强不同区域内的联动,可以对后发群链风险进行提前预警,从而控制贷款风险。

  结论

  从群链结构与群链中小微企业的群体性特征出发,商业银行应结合小微企业的共生性、两极性、地域性特点,进行批量化开发、专业化作业与地域性联动。

  (作者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

文章关键词: 当代金融家银行资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联办主任:中央对香港局势非常关注
  • 体育国足2-1巴拉圭 郑智点球破门武磊垫射
  • 娱乐黄海波因嫖娼无缘《结婚吧》电影版男主
  • 财经9月CPI同比增长1.6%创56个月新低
  • 科技国家级芯片业投资基金成立:投向有争议
  • 博客为什么中国人不排队 柴静去哪为何动静大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周末国际教育嘉年华门票秒杀 国考报名
  • 齐俊杰:放公积金出来也不能救楼市
  • 时寒冰:俄罗斯金融危机即将爆发
  • 沙黾农:降息是轰炸2500点的无人飞机
  • 郎咸平:对比中美反垄断
  • 徐斌:土地制度改革将重塑中国经济
  • 牛刀:所有人民币资产再迎暴跌
  • 天天说钱:卢布疲软意味着什么
  • 叶檀:以后谁来给你养老?
  • 李大霄:无穷无尽的机会隐含在A股
  • 黄鸣:阿里若不改三年将成“垃圾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