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革军
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难度较大的改革诸如金融市场准入、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等还没有完成,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面临诸多制约。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金融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围绕新的决策部署,努力在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对于进一步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升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应准确把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进入或市场准入是自由的,不存在政府管制;市场竞争是充分的、有效的;市场主体是自主的,能够独立选择与决策;市场决定价格的形成和水平;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市场具有良好激励约束,以及有效的退出机制安排。围绕这些要求,金融改革应在以下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应放宽准入,取消各种不必要的管制,允许各类资本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合理价格;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满足经济主体的多元化金融需求;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持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新兴金融业态发展,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职责,不断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实现金融要素市场化定价。完善利率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和汇率水平,同时更好地发挥金融宏观调控对价格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要从优化资源配置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有序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利率和汇率都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会影响货币条件松紧及政策传导机制的变化,应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增强市场主体对金融服务的自主选择权。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主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要实现这一目标,在金融领域要着力推动多元化资本市场发展,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目前,大部分项目已经打通了资本自由流动渠道,但在个人资本交易和资本市场开放等方面的限制仍然较多。要在统筹国内需求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外开放,有序放宽个人项下资本流动的限制。我国金融总量已经很大,但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金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和个人对金融服务自主选择、自主消费的合理需求。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使金融改革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
还应密切关注新型城镇化、农村经济、财税体制、社会保障、国有企业、科技体制等领域改革对金融改革的需求及其对金融业的影响,提高金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