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飚
作为银行业的一种经营模式,社区银行是国内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共同关注的新热点。借由民生银行近来在各地的规划与布局,社区银行的具体实践成果也第一次展现在人们眼前。
对于国内大多数银行从业者来说,社区银行的概念虽然并不陌生,但具体在实践层面的摸索基本是一片空白。而且,有关社区银行概念的提出虽然已有十余年,但总体来看,业界对社区银行的理解和定义都偏重于规模与机构设置,认为凡是资产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而对社区银行的本质、业务与管理模式的变化论及较少。
但实际上,如果不改变银行原有的服务与信贷经营管理理念,社区银行就只能是停留在文字意义上,而与一般大型的商业银行无异,只是传统商业银行的微缩版而已。所以,在本期的封面策划中,我们除了将为您梳理社区银行的来龙去脉之外,还将探讨社区银行的发展究竟需要哪些模式上的革命和理念上的创新。
Part 1 社区银行:没那么简单
社区银行如何定义?目前来看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截止目前,社区银行没有统一定义,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称谓,在日本被称作“地方银行”,德国将其称作“区域银行”,在国内,从目前几家银行的实践来看,社区银行的定义则几乎等同于“开在社区、服务社区的银行”。
一般来说,美国学术界和银行实业界主要从资产规模、区域和自主经营权这三大要素定义社区银行。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 BA,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认为,社区银行是指一定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由此,芝加哥储备银行归纳了社区银行的四个主要特征:一是规模小;二是经营区域的限制性;三是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四是核心的经营原则是关系融资,即在银行、小额的借款者和储蓄者之间建立联系,使信贷资金具有的更高效流动,并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已经出现了社区银行的几个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区银行模式是国内了解较多,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不过,近年来,欧洲和澳洲也发展较快。下面就将国外的这几种模式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对比。
1、美国模式
美国的社区银行采取了典型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在目标客户、服务区域及业务品种的选择上凸显了自身特色,以其经营机制灵活、能有效地解决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社区小客户和居民的金融需求,从而获得空前发展。
总体来看,美国社区银行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美国第一银行的业务模式,即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第二种模式,是保富银行模式,擅长为目标客户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和服务。第三种模式,是科罗拉多州联邦储蓄银行模式,特点是定位明确,以小博大。第四种模式是MBNA模式,特色是合纵连横,优劣互补。
2、欧洲模式
欧洲是银行业的发源地,拥有发达的金融体系。20世纪90年代,由于面临经营困境,不少银行纷纷实施网点撤并计划,于是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出现了“金融真空”状态。为消除不良影响,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掀起了一场“社区银行服务运动”。
“社区银行服务运动”的核心不在于建若干所“社区银行”,而在于为所有社区提供金融服务。提供社区金融服务的渠道可归纳为以下四种:第一,新
设社区银行;第二,共享分支网络(Shared branch); 第三,利用分支机构;第四,特许经营(Franchises)。 与其经济功能相比较,欧洲社区银行更注重社会功能,因而为繁荣社区金融,促进社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澳洲模式
澳洲社区银行虽然建立的时间较晚,发展时间不长,但其社区银行模式在新建社区银行国家中最为成功。澳洲的经济金融环境与美国不同,其银行体系高度集中,四大银行占据统治地位。银行业的高度集中以及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使得澳洲社区银行的发展道路与美国有所不同,而是坚持走特许经营之路。
从所有权来看,澳洲社区银行股权100%属于本地居民和企业。自第一家社区银行建立起,截止2008年底,澳洲新开设的社区银行数目已达 50 多家,而且大部分运营状况良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特许经营模式下的社区银行,股权结构合理、资金来源、品牌、业务培训等方面优势突出,深受社区居民和企业欢迎,因而获得了较大成功。
这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略显奇怪的情况。国内的理论界、传媒舆论在研究、传播社区银行概念时,更多是在以美国的社区银行为标杆,但在实际的操作上,其实更接近于我们前面提到的欧洲模式。
总体来看,备受国内相关人士推崇的美国的社区银行,在近年来也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一方面,美国各州先后取消银行业经营地域性限制后,社区银行面临着大型全国性商业银行对本地区客户资源的竞争;另一方面,社区银行一直以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在金融创新产品的竞争下,存贷款流失速度加快,社区银行面临是否进行业务转型的选择。
行业反应的第一个明显的动作就是并购整合。自1980年以来,美国银行业共发生了9418起并购,其中小银行并购多达8970起,占并购总数的95%。由于并购浪潮的持续发酵,美国社区银行的数量、资产及存款份额都出现了显著下降。2003年,美国社区银行的总数已经由1985年的14064家减少到7335家,降幅高达47.8%。
其次,美国的社区银行也开始面临来自大银行与信用社方面的“夹层”竞争。尤其是在信用社方面,社区银行需要同信用社(特别是社区信用社)在农村金融领域、客户服务领域等业务上进行竞争,很多产品和服务都是类似的。而在信用社有着诸多扶持政策的同时,社区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并没有这些扶持政策。
再次,限于资本规模,社区银行的金融创新和综合经营能力有限,因此金融脱媒对于以存款业务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社区银行冲击更为严重。只不过,因为同期的大中型银行的诸多问题暴露得更为明显,而且消费者对于金融业的产品创新持强烈的怀疑态度,所以相对而言,社区银行的一些弱点反倒成为在金融危机中存活下来的主要优势之一。1985—2010年,社区银行平均年度倒闭比例为0.69%,比其他商业银行仅高出 0.03个百分点。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近期对于社区银行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从1985年开始成立的社区银行到2010年底存活比例为36%,而同期其他银行的存活比例仅为6%。
如果要对美国社区银行发展迄今的经验与教训做一个总结的话,我们能归纳出美国社区银行数百年发展历程之后体现出来的几大核心能力。
1、强调在特定社区范围内,在对客户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也就是所谓从事关系贷款的能力。
在关系贷款的处理过程中,有一个“软数据”的概念,所谓软数据包括借款人的特征或管理的能力,这种信息一般只能通过与借款人之间的亲身互动才能搜集到。大银行喜欢“硬数据”,如信用记录、收入、债务和其他能够从财务报表和信贷报告中能够得到的信息。由于具有处理软数据的能力,社区银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借款人放贷中具备明显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在承销和监督向小企业和农场主的贷款中是有明显帮助的。
当然,对于软数据的重视也在事实上形成了美国社区银行的独特定位,在相当一部分市场上,它们和大银行是互补关系,而非是竞争关系。
2、获得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的能力。
美国社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Core Deposit)。社区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农场主、小企业和居民,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长期来看是相对稳定的。这部分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例如,美国大银行对简单的存折账户所收取的平均年度手续费比社区银行高 72%。
此外,由于社区银行一般是向难以从大银行获得贷款的当地小企业、农场主提供资金支持,因而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社区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从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
3、灵活的客户互动方式与优异的客户服务体验。
社区银行一般将人性化、特色化服务作为其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举例来说,许多社区银行通过在其社区中活跃表现展示其服务和地区性,相当大比例的社区银行参加民间组织、与当地商会合作、持当地学校、支持当地的公益工作,并向社区的低收入人群提供特别的帮助。根据美联储对社区银行的调查,由于其地区知识和人性化服务,社区银行能够将业务从大机构中吸引走。而且,即使出现某一市场内的社区银行被大机构合并的事件,其用户也大多选择转投本地的其他社区银行,而非跟随之前的银行,继续保留自己的账户。
另外,由于社区银行普遍网点数量较少(截至2003年,平均每家社区银行下辖4个分支网点,而大银行平均每家辖94个分支网点),因此在网点设计、布局的革新力度上,美国的社区银行也远远领先于同业。这也直接导致社区银行的客户体验满意度远高于大中型银行。
相关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