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银行角度看利率市场化的机遇与挑战

2013年09月12日 13:51  《零售银行》 

  文/董希淼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我国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的一步。利率市场化是金融领域的一项根本性变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新一届政府特别强调市场化的改革取向,要把“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利率市场化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重要的努力方向。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是对利率最为敏感的市场主体之一,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全方位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一直贯穿于我国金融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全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探索建立金融市场,各地纷纷开展资金拆借活动,小规模的利率市场化在局部地区出现。改革开放以来,活跃的民间借贷行为一直在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演绎着另一种形式的利率市场化。而央行主导的规范化、系统性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则始于上世纪90 年代,这也是一般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在实现同业拆借、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后,央行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改革思路,逐步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主要的进程如下:

   (一)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1、1996年1月1日,央行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形成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Chibor);

   2、1996年6 月1 日,在Chibor成功运行半年的基础上,央行放开对其上限管制,实现利率水平完全由拆借双方自主决定。

   (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

   1、1996年,证券交易所市场通过利率招标等多种方式率先实现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

   2、1997年6月,央行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国债统一转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实现国债交易利率市场化;

   3、1998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利率招标方式成功发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

   (三)贷款利率市场化

   1、2004年10月,经过多次调整,央行取消贷款上浮封顶(信用社最高上浮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最多下浮到基准利率的0.9倍;

   2、2006年8月和2008年10月,央行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分别下调到基准利率的0.85倍和0.7倍;

   3、2012年6月和7月,贷款利率下浮区间分别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倍和0.7倍;

   4、2013年7月20日,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个人住房贷款暂不调整),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

   (四)放松对存款利率的管制

   1、从2000年9月至2004年,央行分步放开了国内外币存款利率;

   2、2004年10月,央行规定人民币存款利率可以下浮,且下不设底,实现了“放开下限,关注上限”的既定目标;

   3、2012年6月7日,央行规定从6月8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可上浮至1.1倍,首次放开存款利率上限。

   与此同时,央行还借鉴国际基准利率体系的形成经验,推动基准利率体系建设。2007年1月,银行间市场在Chibor基础上形成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ibor),这是一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核心措施之一。

   下一步,央行将可能扩大存款上浮空间,一般认为年内存款利率浮动范围将从10%提高到20%,甚至更高。在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配套措施出台后,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将继续稳步推进。至于取消存款利率管制、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认为将在2017年之前完成。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尽管完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尚未实现,但利率市场化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已经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全面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双重的,既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的机遇

   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金融企业,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失去对货币资金的定价权。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则使银行可根据自身资产负债情况,自主决定利率的水平,这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自主经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大自主经营。去年6月央行首次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后,各家银行采取的措施就各有不同:股份制银行多数一浮到底,而大型银行上浮幅度较小;部分银行上浮各种期限的存款利率,而部分银行只上浮短期存款利率。有趣的是,在中资银行纷纷上浮的同时,部分外资银行却下调了中长期存款的利率。如3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为4.25%,最高可浮至4.675%,而星展银行下调至2.0%,渣打银行[微博]下调至1.6%,花旗银行下调至1.1%。

   二是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和经营管理带来强烈冲击,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为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主观上将加大加快金融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过程往往也是金融管制放松的过程,这将为金融创新和业务扩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获得更大的定价权,也为产品和服务创新奠定了基础。如,大额可转让存单(CD)这一存款的完美替代品,预计不长时间内将可能重新推出。

   三是有利于形成异质化竞争格局。异质化竞争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同质化竞争、轻差异化发展现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同银行在资金成本、目标客户、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将日趋明显,大型银行向综合金融集团迈进,股份制银行突出自身发展特色,而中小银行将可能向区域银行、社区银行转型。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认为,我国银行业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将逐渐呈现异质化的竞争格局。

   (二)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虽然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创造了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但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种种挑战,它将导致商业银行利差缩小,传统业务收入减少,使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也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从短期看,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压力有:

   一是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在现阶段,资金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资金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情况一直存在。但我国长期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央行确定的存款利率未能准确反应资金的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这一点,从民间借贷的盛行和影子银行的活跃可见一斑。一旦放开上限,存款利率水平将会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过程。存款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存款利率的上升,将直接加重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如某银行,2013年上半年存款付息率同比上升了0.23%,营业收入增加额的70%被高成本存款的利息支出所消耗。

   二是同业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仍然较为单一,对存款这一资金最重要来源的依赖十分严重。多数商业银行确立“存款立行”理念,制定严格的存款考核制度,将存款视为生命线,将对存款的争夺视为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尽管存款的成本将逐步上升,但银行对存款拼抢的热度也将不断升温。过去,在存款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部分商业银行通过所谓“贴息”以及赠送礼品等多种手段,千方百计延揽存款,已经将存款争夺战演绎得透彻淋漓。而利率市场化将使得存款利率的上浮公开化、透明化,围绕着存款的争夺将使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从长期看,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有:

   一是盈利空间受到压制。从短期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利差影响不大。但从长期看,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尽管经营成本上升,为争取更多的贷款优质客户,银行仍将通过降低贷款利率以体现其价格优势,从而使存贷利差收入下降。而在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仍然存贷利差收入,其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普遍达到75%以上。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看,存贷款利差缩小是一种共同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未能培育和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将不断受到压制。

   二是经营风险可能增大。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将更多取决于市场因素,利率波动将会呈现出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其变动幅度和趋势将很难预测,从而增加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存款成本的上升,银行为转移成本压力,可能主动选择将贷款投向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企业,偏好风险的客户将更多受到青睐,而经营稳健的客户将可能被银行所放弃。信贷资金这种逆向的选择,将可能诱使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信用风险增加。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在把握这些机遇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应对现实的和潜在的挑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正确认识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强调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独立性,使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和主动权,但同时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因此,一方面要克服畏惧心理,那种认为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破产的观点过于危言耸听;另一方面,也要慎重对待,积极应对,从总行到分行,都要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充分准备。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变化,既要充分把握积极效应,也要充分认识消极影响。

   2、进一步深化客户关系管理。无论是对低成本存款的争夺还是对优质贷款客户的营销,商业银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样的竞争将更加直接和激烈。因此,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建立全面的客户关系管理,及时捕捉客户信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服务方案灵活多样、金融产品丰富多元、业务流程便捷、工作效率快速高效的专业服务,以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来消弭利率市场化的不利影响。

   3、主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单一结构”现象:业务结构上,以信贷业务为主;客户结构上,以大中企业客户为主;收入结构上,以利息收入为主。这样的单一结构在利率市场化后时代是比较脆弱的。因此,要下大力气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业务结构要逐步综合化,更多发展财富管理、交易金融、投资银行等非信贷业务;客户结构要实现均衡化,在巩固原有客户群体的同时不断提高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中高端客户比例;收入结构做到多元化,通过提供基础产品和增值服务,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大幅度提高真实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

   4、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成熟市场的历史经验表明,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战略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与批发银行业务相比,零售银行业务更强调专业服务和智力投入,而非信贷资源投入,受利率变化的影响较小。零售银行业务特别是信用卡、个人理财、私人银行等业务不但可以获得利息收入,更可以带来较多的手续费收入,这有助于改变银行的收入结构。更重要的是,零售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的“稳定器”,零售存款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零售贷款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如果以强大的零售银行业务作为支撑,商业银行可以相对自如地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5、综合考量风险与收益。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复杂性,风险管理工作要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到兼顾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三者上来,要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在存贷款利差明显缩小后,面对巨大的发展和生存压力,银行要克服信贷投放的冲动和盲目,做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特别是将信贷资金投向高收益项目时要充分考虑资金的安全问题,充分考虑获得的收益能否覆盖风险。

   8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将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有力推动金融领域各项改革。随着利率市场化最后一只靴子即人民币存款利率的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将全面而深刻地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挑战与机遇并存,商业银行任重而道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新浪微博:@东行归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叙利亚同意交出化学武器换取西方不动武
  • 体育全运男篮-广东胜山东进决赛 辽宁胜江苏
  • 娱乐法院驳回李方再开庭申请 曝4处监控视频
  • 财经房价现失控风险 住建部下月急查限购限贷
  • 科技iPhone 5c被指定价高:利好国产厂商
  • 博客原铁道部长刘志军都嫖宿了谁?
  • 读书解密:毛泽东长达4页的《个人履历表》
  • 教育女教师开宝马下乡教书 每月拿2千工资
  • 潘英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正确方向
  • 安邦智库:中国城市经济面临全面转型
  • 谢作诗:为何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低
  • 叶檀:个税沦为工资税让中产最受苦
  • 徐斌:强美元是福音而非噩耗
  • 曹凤岐:新股发行体制如何改革
  • 张明:温州企业家为什么跑路
  • 赵伟:反垄断敢不敢碰央企?
  • 江濡山:新型城镇化是李克强审慎决策
  • 舒颜:你看得起电视吗